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完善职教教师准入制度是我国职教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保障.由于缺乏相应标准,我国职教教师准入制度一直存在师资培养缺乏统一规范、师资认定缺乏明晰依据、师资选聘缺乏严格门槛等问题.建设分层分类的标准体系和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标准建设是当前我国职教教师准入制度改革的新动向.通过对澳大利亚教师准入制度的分析,探索总结出其成功经验在于构建了完善翔实的职教教师标准体系并依照标准严格把关职教教师准入.鉴于此,我国职业教育需研制全国性的职教教师入职标准,并以入职标准统领职教教师准入制度,开展基于标准的职教师资培养、资格认证和师资选聘,实现教、评、选统一.  相似文献   

2.
林瑛 《成人教育》2016,(3):89-91
强调专业发展、重视在职培训的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新型高等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职教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制约着我国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基于此,对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从“双师结构”建设、培养机构建设、完善相关机制以及个体提升等方面探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3.
改革管理制度 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职教师资的规模、水平和培养培训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师资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健全职教师资管理的体制机制,重点要在师资准入制度、教师评估制度以及职后培养培训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才能提高职教师资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4.
从教师准入、"无货架寿命"理念、培养机制、教师转型、评价机制五个方面,本文比较与分析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状况,探讨了新加坡师资培养成功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但同时挑战也不小,其中职教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就是挑战之一。文章通过总结和归纳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无界化"、"AES"等理念和先进经验,针对我国当前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在职教师资准入、培养机制、转型和评价等四个方面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师资是影响职业教育质量和内涵建设的重要因素.不断改革、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制,提高教师素质一直是我国职教改革发展的一个关键领域.近年来,通过实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工程、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一系列举措,职教师资培养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培养制度建设不断加强.但是,能够满足实际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不足、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等仍然是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严重问题.因此,加强对职教师资培养过程的质量保障和专业化建设是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制度建设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前,我国职教师资队伍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应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强化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完善职教师资培训机制,加强职业学校教师的在职进修提高,统筹调配、使用师资,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作用,合理解决职业学校教师的各种问题,鼓励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训。  相似文献   

8.
芬兰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具有如下特色:设置专门的职教师资培养机构;重视培养教师的教学素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规范的职教教师任职资格和准入制度及教师在职培训制度;建立独立、开放的职教师资培养评估制度.这些都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渠道、教师资格制度、教师培训方式、教师继续教育、教师教育评估等方面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德国、美国、澳大利亚(以下简称四国)的高职教师培养培训具有共同特色:独立的高职教师资格制度,高标准的准入制度,健全的教师聘用机制,完善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而我国在这几个方面与四国有明显差距。借鉴四国的成功经验,从中得到启示:加强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从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改革、师资引进与培训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广西狠抓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建立职教培养网络,确保职教师资的稳定来源;多形式、多渠道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努力提高在职教师和职教管理干部素质。日后,他们将进一步加强政策规范力度,多渠道筹建培训经费;健全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并从现在到2005年,正式启动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目标,面向全体教师和校长,以培养骨干教师和骨干校长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工程”,同时努力抓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管理的软件开发工作广西努力建设职教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1.
最近几年,随着中职教育的空前发展,与中职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的中职师资队伍建设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回溯职教师资培养历史、提出宏观层面完善职教师范生就业体系、完善教师资格准入和继续教育制度、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微观层面丰富"一体化"教师内涵、重构培养课程体系、实施"反哺"政策、培植高质量的师资培训基地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调查显示,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培训基地建设存在区域供给不均衡、服务供给不精细、课程供给不适切、供给主体缺位等结构性矛盾。为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应完善现代职教师资培训体系以推进制度供给;瞄准职校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以发力精准供给;创新"双师型"师资培训机制以加大有效供给;推进职教师资专业化发展以加强优质供给,从而形成丰富、多元、开放的新供给结构,让基地供给体系适应教师培训需求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欧盟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师资队伍老龄化以及大量异质群体融入欧洲等挑战。为了应对上述挑战,欧盟不仅坚持职教师资来源多元化,校企深度融合培养,培养阶段有序衔接,完善培训保障体系,并且进行了助推职教师资国际流动,提高职教师资跨文化能力,强化职教师资入职引导,加强教师数字媒体素养的变革。借鉴其经验,我国应拓宽职教师资来源,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培养职教师资,提升职教师资文化包容度,完善职教师资培训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浅谈广州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广州职业教育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师资数量不足,师资结构、师资来源、职前、职后师资培养不合理,高水平师资尤其是"双师型"师资太少。职教师资现状已经影响和制约了广州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一项任务。本文从广州市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加强"非定向"的职前培养、坚持师资来源的"多元化"、构建"终身化"的职后培训体系、制定职教师资评价标准等具体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分析了当前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强化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完善职教师资培训机制,加强职业学校教师的在职进修提高,统筹调配、使用师资,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作用,合理解决职业学校教师的各种待遇等问题,鼓励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训,探索职教师资培训工作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6.
职业院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文章通过从职业学、文化学、知识学及复合视角对职教教师的应然角色进行多维度审视,明晰职教教师培养的目标,并结合分析德国、澳大利亚及英国的职教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对我国职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即提高新教师准入门槛,确保职教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重视职教教师在职培训,推动教师持续发展;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职教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  相似文献   

17.
职业院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文章通过从职业学、文化学、知识学及复合视角对职教教师的应然角色进行多维度审视,明晰职教教师培养的目标,并结合分析德国、澳大利亚及英国的职教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对我国职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即提高新教师准入门槛,确保职教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重视职教教师在职培训,推动教师持续发展;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职教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  相似文献   

18.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学习国外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经验和相关专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教育部将与德国国际继续教育和发展协会合作,启动“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教育部11月3日印发了《关于启动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的通知》,主要精神如下:  相似文献   

19.
澳大利亚TAFE师资培养模式的特点是:师资队伍的多样化和严格化;教师认证的规范化和考核公开化;教师培训赏罚的明确化和时间化;教师资格的能力化和标准化。其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启示是:调整师资结构,大量聘用兼职教师;建立完善的教师准入机制,保障教学水平;积极开展师资培训,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完善考核机制,建立具有职教特色的职称评定体系;明确职能,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自动化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课程群建设,基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自动化专业的特色,提出自动化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课程群的完整架构,并从课程群体系、教材体系、实验实训场地配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施与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该课程群体系体现了"职业性、学术性、师范性"的三性结合理念,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