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第一位自己编集作品的诗人。他将全部诗作分为感伤、闲适、杂律、讽喻四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讽喻诗。但在诗人心中,闲适诗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类诗作成为他日常生活的详细记录,表现出一种自然圆熟之美,也对后世诗的创作实践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被称为“诗佛”的王维在盛唐诗人中是极为特殊的一个,表现在他前期的锐意进取和后期的吃斋奉佛而呈现出迥异的诗作风格:有浓厚青春浪漫气息的诗作,也有雄浑壮阔的边塞诗作,更有隐居终南的“入禅之作”。本文以王维最受世人重视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后期的几篇诗作为例进行浅析,来理解诗作中独具一格的禅趣。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是我国历史上出色的诗人、思想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有伤感、杂律二类。又有五言、七言、长局、绝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谓之杂律诗。千百年来仰慕白居易的诗风及其为人的更不可胜数。有专学她的讽谕诗,揭发社会矛盾的,在讽谕诗之外,闲适、感伤诗的影响也很大。  相似文献   

4.
黄承基 《科教文汇》2012,(7):71-71,99
郑愁予早期的诗作婉约、飘逸,语言典雅,鲜丽,随着岁月的磨砺,他的诗作日趋平稳、深邃、大气,这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诗人的炼狱之旅。  相似文献   

5.
郑凯 《发明与创新》2006,(10):26-27
1亲戚朋友赶集一样人来人往,挤满了本来就不宽敞的屋子。诗人有些受宠若惊。诗人没有想到,一场高考竟会让他如此受人关注。但是,诗人心里更多的是失落。成为焦点的原因是,他考砸了。诗人知道,他的成绩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好,他掂量过自己有几斤几两。诗人只是一个有理想的孩子,在努力追逐自己的梦。可是,究竟什么时候成为人们心中的“尖子生”,诗人自己都不知道。其实,他原本不需要知道,他只要拥着自己的梦就好。诗人的梦,当然是写一流的诗。诗,那种晦涩难懂的文体,是诗人的最爱。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恨颠痴狂,全凭那些长长短短的句子书写。…  相似文献   

6.
诗人王小妮走向诗歌之路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为八十年代诗坛的中坚力量,王小妮历经了众多诗潮的转变而依然坚守诗歌这片园地。纵观王小妮的创作道路,可以明显地看到1985年成为其诗风转变的关节点。由最初阳光般善的书写到人世恶念的展示,正是诗人生活变故的影射。重新阅读王小妮1985年前后的诗作可以洞见一位诗人的精神再生。  相似文献   

7.
澳门历经沧桑,终于回到母亲的怀抱。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和他的《七子之歌》,也从时间的深谷中升腾而起,穿过辽远的历史长廊,再次牵动了中华儿女的心,引发了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共鸣。 《七子之歌》是青年闻一多在留美时期的诗作,写于1925年3月,发表于五卅运动之后的7月,成为这次爱国抗暴运动的有力回响。《七子之歌》诗前有序,叙述了这首诗写作的缘起和立意:  相似文献   

8.
冯宪 《科学生活》2023,(1):8-10
<正>《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是一首七言排律诗,它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有着“诗王”之称的白居易六十余岁时在河南尹任上创作的,属于晚年佳作之一,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八十余年了。该诗看似一首闲适诗,但“以小见大”,突出反映了作者一贯的关心百姓疾苦的人道主义思想。在诗中,白居易借助一件新制的上等绵衣(绫袄),抒发了当时自己心怀天下、体恤民众的情感,在冬天里读来,让人心头升腾起一阵暖意。  相似文献   

9.
苏晓燕 《科教文汇》2013,(11):56-56,59
苦难带给诗人浓厚的叙说欲望,诗人要说话,要呼喊,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他的声音就是他的诗。在生存危机异常严重的时代,诗人是民族苦难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0.
送别诗,是古代诗人抒发送别心情的重要诗歌题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送别诗众多,但与其他诗人有所不同的是,他突破了传统送别诗"有别必有怨,有怨必有盈"的情调,以其独特的个性气质,将浪漫主义与现实相结合,处处洋溢着高昂、洒脱、豪放之情。所以,探究李白送别诗的创新之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李白及其生活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徐玲玲 《科教文汇》2009,(29):247-248
勃朗宁是英国著名诗人,他以其独自体诗歌而为人称道。但由于他的诗晦涩难懂,读者很难读懂他的诗歌。本文利用拉波夫的叙事分析法对其诗歌“My Last Duchess”进行语篇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该诗作。  相似文献   

12.
周楠 《科教文汇》2008,(6):156-156
诗僧是唐时期应运而生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僧人齐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诗作中不仅表达了其禅宗的修为观念,同时也对诗与禅的关系作了较深入的探寻。其作为禅宗修为的外化形式的诗作在意境与语言方面的运用都是他对人生体悟的抒发与表达。  相似文献   

13.
杜牧是晚唐重要诗人。他的作品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有很多是以女性为题材的诗。诗人通过他的这些诗到底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感情呢?想寄托作者的何种理想呢?通过他的诗文解读和人生经历的分析不难得出答案。欣赏杜牧以妇女为题材的爱情诗,应该和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联系起来,在这类作品中有作者某种真实情感的流露,还应看到在他的风流韵事,豆蔻相思之外隐藏着一个关心国事的诗人形象。  相似文献   

14.
诗歌欣赏是审美活动的主要形态之一,也是诗歌艺术发挥和实现它的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诗歌艺术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离不开欣赏和批评。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兼新闻编辑布莱恩特的《致水鸟》就是一首很值得品读的短诗。威廉·柯伦·布莱恩特(WilliamCullen Bryant1794-1878)是美国最早获得国际声誉的诗人,被誉为“炉边诗人”。他发表第一首诗时只有十岁。他擅长描绘大自然的美,并在诗中探索生命本体与宇宙精神的神秘契合,形成一种严谨而和谐的诗风。他的《致水鸟》(To Waterfowl)这首诗曾被英国诗人兼批评家马休?阿诺德称…  相似文献   

15.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他曾因此作得以冠之“雨巷诗人”的雅号。本文从诗作的意境美、音乐美、结构美以及象征手法的应用等方面,对《雨巷》的艺术特色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探析。  相似文献   

16.
滋芜 《科教文汇》2008,(15):F0002-F0002
戊子春暮(五月一日下午),往南通谒见八五老人郭莉女士,次日面晤,印象深刻。途沪经浙返肥,见其邮来大札及诗作二首,今作古格诗四首唱和,以示致复,并借此缅怀诗人、书法家刘夜烽千古,感受郭莉女士既缠绵又豁达之胸襟。  相似文献   

17.
廖丽平 《金秋科苑》2009,(16):158-159
王维的诗以清幽静穆、飘渺空灵的境界取胜。王维在创遗这种独特的意境时,受其诗人之心、画家之眼的影响,即以画法入诗法,自觉的、有意识的使他诗中的画具有独特的艺术境界,进而强化了他深奥的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18.
廖丽平 《今日科苑》2009,(16):158-159
王维的诗以清幽静穆、飘渺空灵的境界取胜。王维在创造这种独特的意境时,受其诗人之心、画家之眼的影响,即以画法入诗法,自觉的、有意识的使他诗中的画具有独特的艺术境界,进而强化了他深奥的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19.
莱斯·默瑞是当代澳大利亚最具国际影响的诗人。他所创作的丛林诗具有鲜明的澳洲本土文化特征,反映了早期澳洲内地的人们的贫困生活状况,是我们解读诗人莱斯·默瑞及其诗歌创作的最佳诗篇。  相似文献   

20.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多抒写时代动荡离乱的感慨和个人失意悲愁的心情。其中既有关注现实的政治诗,也有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既有表现个人遭际的抒怀诗,也有缠绵悱恻的爱情诗。李商隐时不幸的,由于时代的混乱和个人遭遇的坎坷,培养了诗人的情商,使他的诗往往流露出浓厚的感伤、迷惘和消极的情绪。同时李商隐又是幸运的,他生活在诗歌的盛世,能够充分汲取前人的丰富营养,从而造就使人极高的诗商,使李商隐的诗歌体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一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从衰落走向灭亡的时代。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家境非常贫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