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台湾地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发展简介我国台湾地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沿自原南京政府颁布的相关法律.1944年5月4日原南京政府制定了专利法共133条,并于5月29日公布(从1912年国民党政府颁布<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到1944年颁布专利法为止,共批准692件专利,摘自赵元果著<中国专利法的孕育与诞生>),1947年9月26日又公布了专利法施行细则.上述两法律均拟定于1949年1月1日起施行.但由于历史原因,上述法律并未在中国得到有效施行.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诞生于1984年的专利法,25年间历经三次修改,见证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瞬间,成为激励自主创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3.
<正>2009年10月1日生效的我国专利法第三次修正案,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引入了现有技术抗辩制度。然而我国现行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和有关司法解释目前对如何应用现有技术抗辩制度并没有明确一致的规定,我国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我国专利法与其实施细则的诞生与历次修改历程,针对专利法与实施细则历次修改的重点——专利制度各方主体(即申请人、发明人、专利权人、专利代理机构、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专利司法的人民法院)的变革与发展进行专题介绍,浅谈已经完成的专利法与实施细则三次修改对专利制度各方主体进行的变革及其原因以及正在进行的专利法第四次修改涉及专利制度各方主体的发展方向,有助于社会公众有针对性地了解专利法与其实施细则对专利制度各方主体规定的变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辉煌的成就--写在中国专利法实施20周年之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为我国专利制度的诞生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当历史的年轮旋转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专利法,经过5年的磨砺和孕育,承受住了阵阵巨痛,终于在1984年3月12日问世,并于1985年的4月1日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6.
日本于2016年6月11日起对《专利法条约》正式生效。作为五局中专利制度与我国相似度比较高的国家,日本以往的专利制度中有关程序法的规定与《专利法条约》规定的一致性并不高,但近年来为了积极准备加入《专利法条约》,日本不断修改专利法以适应《专利法条约》的要求。笔者从法律层面和实务层面回顾日本与《专利法条约》相适应的专利制度调整的历程,梳理日本专利法修改的具体方案,分析日本加入《专利法条约》后对我国申请人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1984年3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专利法》,它是我国专利制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现代专利制度正式建立。为纪念中国专利法颁布30周年,3月25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中国专利法颁布30周年座谈会”。  相似文献   

8.
2006年12月27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修订草案送审稿)》(下称"送审稿")上报国务院法制办,标志着我国第三次《专利法》修改工作进入了审批阶段。第三次《专利法》修改的立法程序预计在2008年内完成。中国此次修改《专利法》,基本的考虑是:保持专利权人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平衡,防止专利权滥用;与专利国际规则的协调;与相关法律的协调。以下就送审稿的重点内容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禁止重复授权原则是专利制度的基本原则,也是维持专利权稳定的重要原则之一。我国专利法自1984年颁布以来,经历的3次修改都涉及禁止重复授权原则,对禁止重复授权原则的修改还是于2008年进行的专利法第三次修改中的实质内容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专利法第三次修改中涉及的禁止重复授权原则在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以及专利审查指南中相关规定的改变,对实质审查和专利申请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专利制度在专利收费规定方面的经验 我国的专利制度从1 985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起至今,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回顾过去的20年,中国的专利制度从无到有,辉煌的成绩举世瞩目.  相似文献   

11.
我国职务发明权利归属机制以1984年《专利法》的颁布为起点,由于历史因素的制约,采用了"雇主优先"的立法模式;基于创新发展的需要,引入了"约定优先"的运行原则。以2000年《专利法》修订为界,我国职务发明权利归属机制经历了两个立法阶段,并呈现出雇主"强权主义"和雇员"自益倾向"等诸多运行风险。正在进行的《专利法》第四次修订和正在向社会征求意见的《职务发明条例》对我国职务发明权利归属机制做出较大完善,明确了我国职务发明权利归属机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我国2008年修改后的《专利法》规定了中国版的"Bolar例外"条款,但拒绝规定专利链接和延长专利保护期,以加快仿制药的上市。拟议中的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允许专利权人对药品申请行为提起专利侵权诉讼,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2008年《专利法》的初衷,这种背离是否有利于仿制药厂加快仿制药上市和提高仿制药质量,需要周密调查和谨慎思考后再下结论。在我国《专利法》规定了"Bolar例外"却并不存在"拟制侵权"的情况下,专利链接制度将与我国现行《专利法》相冲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专利法自诞生以来,始终强调保护知识产权,忽略了反滥用、反垄断方面。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经过第三次修改的专利法,一个重大变化在于不再单一地保护专利权,而是在维护专利权人利益和公众利益间进行平衡。本文对此次修改中涉及利益平衡的相关条款进行了解读,并结合反垄断法说明防止知识产权滥用、在保护专利权和促进公益之间不断调整平衡点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专利刑事案件主要有:(1)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2)专利局工作人员及有关国家工作人员循私舞弊,情节严重的;(3)违反专利法的规定,擅自向外国申请专利,泄露国家重要机密,情节严重的。1997年修订并于同年10月1日施行的...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我国专利法第33条的适用现状专利法第33条规定:申请人可以对其专利申请文件进行修改,但是,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不得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对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文件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专利法自1985年正式实施以来一共经历了三次变革,其中2000年的专利法改革是为了加入WTO做准备而将有关条款和TRIPs接轨,进一步加大了专利保护的强度,制药业作为典型的技术创新驱动型产业理应对专利制度变迁的反应很敏感。此研究利用中国1995至2005年间的专利数据,在定义企业整体技术范围的基础上,结合统计和计量方法从技术规模和技术范围两个角度研究了此次专利法改革对外资制药企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发现此次专利法改革使得中国本土企业的技术范围收敛,技术规模扩大;但是对美国、德国和日本企业的技术范围和技术规模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专利法经过1992年和2000年的两次修订,更加突出了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立法宗旨,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且与世界贸易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及其他保护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的要求相一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年多来,为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我国专利法第三次修订的准备工作已经启动多日,相关的评论、议论林林总总,不绝于耳。在现代社会,一部专利法牵动着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的每一根神经,其修订必然触及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受篇幅所限,本文仅就我国专利法的第三次修订与专利质量提高的问题发表浅见,并以此求教于学界和实务界的同仁。  相似文献   

18.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自1985年4月1日开始实施,今年即将迎来30周年。30年来,我国专利制度不断完善,专利对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为纪念专利法实施30周年,本刊特举办"专利法实施30周年"征文活动,征文主题如下:总主题:专利制度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围绕总主题,设以下分项主题:(一)总结综述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专利法自1985年正式实施以来一共经历了三次变革,其中2000年的专利法改革是为了加入WTO做准备而将有关条款和TRIPs接轨,进一步加大了专利保护的强度,制药业作为典型的技术创新驱动型产业理应对专利制度变迁的反应很敏感。此研究利用中国1995至2005年间的专利数据,在定义企业整体技术范围的基础上,结合统计和计量方法从技术规模和技术范围两个角度研究了此次专利法改革对外资制药企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发现此次专利法改革使得中国本土企业的技术范围收敛,技术规模扩大;但是对美国、德国和日本企业的技术范围和技术规模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专利法自 1985年生效实施以来 ,在 1992年曾作了第一次修改 ,为了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 ,适应加入WTO后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 ,促进技术创新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专利保护的法律环境 ,为我国广大企事业单位迅速提高掌握和运用专利保护的能力与水平奠定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 ,使专利制度更好地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服务 ,国家对专利法在 1992年第一次修改的基础上 ,2 0 0 0年进行了第二次修改。这次修改是应新形势的需要将专利法作进一步完善。 1992年对专利法进行的修改 ,扩大了专利保护的技术领域 ,延长了三种专利的保护期限 (发明专利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