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档案袋”评价是新课程倡导的质性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评价方法对于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下面我谈谈科学课开展“档案袋”评价的尝试与体会。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内容片面注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查,新课程教学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发展潜能.前者评价方法单一,笔试为主,后者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多一把评价的尺子,评价不再是终结性,而是转向注重过程性,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作文教学只针对学生最终的作文作出评价。过分地关注作文活动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成为了学生作文学习中的“绊脚石”。新课程改革倡导评价应“立足过程,走向发展”。“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这些阐述提示我们:作文教学需要发展性评价。作文教学中的发展性评价,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倡导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目的是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励性评价是落实新课程评价精神的有效手段,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之中。然而激励性评价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重视不够;滥用表扬,缺少针对性;一味表扬,批评缺失;语言缺乏明确性;评价方式单一等。为更加有效地开展激励性评价,应努力做到:评价要有针对性,注重学生差异性;评价要科学,讲究艺术;评价语言要明确、具体。  相似文献   

5.
论课堂教学中的发展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堂评价过多地关注对学生书本知识掌握的评价,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忽视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发展性评价观向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在评价观念、评价方式上都应有根本性的转变,对于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战和超越。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不仅要做到“以教促学”,而且要做到“以评促学”。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十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从“探究点应围绕学科教学目标选取”、“探究的问题应主要是意会知识”、“教师要善于倾听、学会延迟评价”等方面,结合课例,对新课程实施中探究点的选取、探究的方法、探究结果的评价诸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应把握的原则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隋颖 《黑河教育》2011,(1):22-22
评价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对评价问题提出了新的理念与方法,倡导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正新课程改革倡导对学生的评价应采取发展性的评价,不但要关注评价的结果,更要注重评价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程中的亮点,其评价的实际功用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在诸多评价方面中,对于学生表现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难点,也是关键点。从理论上说,它关注过程,兼顾结果,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形式的多样、评价项目的  相似文献   

9.
当前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精神。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也应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个性评价,让学生在个性评价中受到鼓励和尊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以生为本,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改革促进评价的功能由以往注重甄别、选拨转向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与个体差异。然而,在新课改的具体实践教学中,怎样才能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呢?创建主观题作业在线评价系统,对信息技术新课程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陈海螺 《考试周刊》2010,(28):120-121
一、自评背景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在注重终结性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语言应用能力考查的同时,也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传统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教师问一学生答一教师终结性评价”的模式.教师成了课堂评价的“主宰”。英语新课程教学关注的重点从教师传递知识转移到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上来。英语新课程教学的本质决定了学生应该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现代英语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  相似文献   

12.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有效的改革。英语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我们的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涉及学生成长的多种因素,从多样化的角度去评价学生,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怎样培养具有创新品质的高素质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要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需要良好的教学评价方法,评价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对评价问题提出了新的理念与方法,倡导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陈忠 《广西教育》2013,(6):7-7,26
传统的教学评价存在重甄别轻发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素质、重师评轻自评等问题。新课程实施后,对学生的评价有了新的发展,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多方面潜能发挥的评价体系。在具体的工作中,应如何对学生实施评价?评价又应遵循哪些原则?现结合笔者工作中的一  相似文献   

15.
吴洪祥 《考试周刊》2009,(26):21-21
新课程标准构建的评价体系特别指出,物理课程应该改革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可见在物理评价中我们应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应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应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表现的评价,不应以书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应倡导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的具体事实.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下面笔者就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对教学评价改革的认识和遇到的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山:“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是对新课程评价的总的描述,在对各年段评价具体要求上还有所不问。遵照这样的理念,针对第—学段的要求,我在平时的数学学科评价方面就“全员参与,实现共建”问题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的实施,促使人们不断更新旧的教育教学理念,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以及教师、学生的角色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评价,也同样经历着一个由只给学生一个评判性的结论到更多地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的过程。师生正在实践“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不再是选拔英才和对学生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的实施,促使人们不断更新旧的教育教学理念,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以及教师、学生的角色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评价,也同样经历着一个由只给学生一个评判性的结论到更多地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的过程。师生正在实践“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不再是选拔英才和对学生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业评价问题愈来愈成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能促进每个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本文就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关注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提倡“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课程留给教师、学生更多的空间。新课程改革方案这一美好蓝图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课程评价的同步改革,因此,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重视课程的激励和改造功能。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更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函数表;不同的人的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学生的学习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数学学习进行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其数学学习状况--进步、现状、发展趋势和需要得到的帮助等,以使得教师能够更科学地从事数学教学;评价绝不只是对不同的学生作横向比较,排名次。我们的评价观就大学建筑由“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向“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转化。1、要重视评价学生数学函数表学习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中,在传统教学中,对于知识的掌握我们通常就看作业情况或上课发言等的情况,而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新课程理念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