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孙达人),浙江省富阳县新登镇上孙村人,1935年正月二十日出生。六岁起入桥岭头小学,后在半山里、葛家山、新殿边、鱼庙里诸小学求学。1947年秋到杭州市海潮中学读书,不久插入廷筠中学至毕业。1950年到君毅中学念高中,该校后和安徽、止戈中学合并,称联合中学。我在这里毕业并于1953年秋考取山东大学历史系。 山东大学时在青岛。我在那年10月抵校。我清楚地记得:火车到站已是半夜时分,被接到宿舍时先到者均已入睡。不料第二日早晨发现我的先到的同学竟是一些年纪比我要大得多的人。我突然变得孤独了,自此我同时变得用功了。四年大学生活使我懂得读书的意义在于认识自己。不过,自知之明到今天仍未达到。  相似文献   

2.
<正>朱自清从6岁到扬州后,直至1916年(19岁)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这期间除了随父到江西小住一年外,其余时间均在扬州度过。启蒙至小学阶段,朱自清跟随父母读书,上私塾,并师从扬州名师李佑青和戴子秋学习古文。高等小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江苏省两淮中学(后改名为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也就是今天的扬州中学),三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荣获学校品学兼优奖状。据他的  相似文献   

3.
普通教育的学制匈牙利在1945年解放以前的学制是双轨制的。小学有四年制、六年制两种;中学有四年制、八年制两种。小学四年的毕业生可以投考四年制中学,也可以投考八年制中学。一般家庭贫困的儿童只能上四年、六年小学,很少能在小学四年修业后升入中学。自1945年匈牙利解放以后在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很大的改革,改革后的学制是:3——6岁儿童上幼儿园,6——14岁上八年制小学,14——18岁是中等教育阶段。中学是四年制,和普通中学并行的还有四年  相似文献   

4.
闫&;#215;,女,现年14岁,毕业于青岛某小学,现青岛第五十中学初三&;#183;9班学生。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从远岁到扬州后,直至1916年(19岁)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这期间除了随父到江西小住一年外,其余时间均在扬州度过。启蒙至小学阶段,朱自清跟随父母读书,上私塾,并师从扬州名师李佑青和戴子秋学习古文。高等小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江苏省两淮中学“后改名为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也就是今天的扬州中学”,三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荣获学校品学兼优奖状。据他的级任老师李方漠先生回忆,朱自清“在那时喜看说部书,便自命为文学家”,因学习刻苦勤奋,所以校方将品学兼优奖状颁给了朱自清,这是对他学业、品格的褒扬。在扬州的十几年小学与中学生活,对朱自清的影响是直接而持久的,这使得朱自清对扬州有一种纯朴、真挚得近乎如痴如梦的亲切感,这种感情到晚年愈发强烈。扬州对于朱自清而言,不仅有着儿时生活经历的亲切关系,而且更有着对性格人品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6.
郑子瑜小传     
郑子瑜,新加坡籍华人学者、作家。1916年3月18日出生于漳州新行街一个家道中落的文人家庭,是清代诗人郑开禧的后裔。五岁时进龙溪县立第二小学,会考得第一名,免费进入省立第八中学(后改名龙溪中学,今漳州一中)。高中未毕业即考入集美学校特别师范班学习,兼任教学工作,毕业后又进入教育厅委托厦门大学开办的中学教师进修班。二十来岁离开家乡到南洋谋生,后定居新加坡。  相似文献   

7.
叶蜚声传     
叶蜚声,浙江慈溪人,1926年3月7日生于上海。幼年在慈溪和常州度过。1931年秋,进常州铁路员工的子弟小学(扶轮小学)读书。1935年初小毕业,改进常州局前街小学肄业一年。1936年因父亲至上海工作,举家迁上海,进上海比德小学读六年级,次年毕业。秋天,进离家较近的正始中学读初一。第二年(1938年)考进江苏省立上海中学。1940年初中毕业,转入南洋模范中学读高中。1943年高中毕业,考入上海交大实业管理系。半年后因肺病休学一年,复学时改读财务管理系。1948年夏毕业,报考进入中央银行总行服务。…  相似文献   

8.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2):F0002-F0002
刘凤泉教授,汉族,1956年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1975年参加工作。1977年秋参加高考被录取,次年2月入包头师专中文系学习,毕业后在中学工作。1985年考取内蒙古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温广义先生研习先秦文学。1988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1年被评为讲师。  相似文献   

9.
青岛教育学院是一所以培养中学在职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干部为主要任务的具有师范性质的成人高等学校,具有省级教育学院的办学义务和权限c学院成立于1951年11月,其前身是青岛教师进修学院。初创时期,童第周为学院委员会主席,陆侃如为院长.聘请山东大学的教授和讲师任课。开  相似文献   

10.
乌镇是茅盾的家乡,茅盾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乌镇度过的.一九○四年到一九○九年,茅盾八岁到十三岁先后在乌镇的两所小学——立志小学和植材小学求学.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中写道:“又过了半年,乌镇办起了第一所初级小学——立志小学,我就成为这个小学的第一班学生”.“一九○九年夏季,我从植树学校毕业了,时年十三周岁.”后来茅盾升上中学,离开家乡,只是寒暑假才返回家乡.当他二十岁“叩文学的门”之后,更只是间或返回过几次,一九四○年他母亲逝世后,因种种原因,再没有回来过.但是茅盾对他的家乡,始终深深地怀念着,一九七七年为家乡写的一首《西江月》词中,有“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两句,表达他怀念家乡和对家乡的教育事业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