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字在日本     
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自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语言文化方面的交流,源远流长,中国的汉字对日本影响甚深。日本第一部史书《古事记》,通篇都是用汉字写成的。现代,日语规范的表记方式虽已演变成汉字与假名共用的形式,但从宪法、政府命令到学校的教科书、报纸和包括幼儿读物在内的各类书籍以至商务合同、国民的一般信件都离不开汉字。在社会生活和言语交际活动中,汉字和汉语词享有很高的地位,特别是日本的中老年人,对汉字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甚而可以说是崇拜。在他们看来,文章中使用汉字的多少,反映着笔者文化层次的高低。在比较正式的交际场合,有时使用汉语词比和语(日本固有词汇)要高雅得多。可见汉字文化已渗透到日本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以及国民生活的各个角落。汉字文化包括的方面之广,内容多,内涵丰富,不是一两篇文章所能表达的。因此,本文只想介绍日语中汉字的传入、汉字的改革及现代日语中常用汉字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2.
日本独特的饮食是日本人的祖先世世代代广泛流传下来的。近年来,长寿的日本人的饮食生活备受世界瞩目。基于此,研究日本食生活的历史发展、日本人的饮食生活特征,可以发现,其健康观是科学的、积极的,与自然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3.
日本不稳定的地理环境对日本人的自然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出现了"无常观"这一观念。日本人用这种独特的自然观与"无常观"感知自然,与自然交流。人们一边留意自然变化,一边欣赏自然之美,将自然的色彩转移到个体身上,由此发展出了独特的日本传统色彩文化,创造了丰富的色彩美学世界。  相似文献   

4.
周昂 《现代企业文化》2011,(20):154-155
日本独特的“企业战略公益"理念在日本企业中,战略公益理念已逐步被接受。企业进行慈善活动,不仅是对社会的回馈。也是对企业自身形象的提升。日本现代企业公益从1985年开始起步,当时许多日本在美的分支公司意识到日本与欧美之间的生活差异,开始实践现代企业公益。更重要的是,企业开始意识到公益不仅仅是捐献财物,而是开展了很多雇员志愿者项目,使企业从内到外浸染慈善理念,同时提高了企业自身的形象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饺子与汉堡包分别是中西方的特色美食,是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通过饺子与汉堡包的介绍与比较,分析中西文化中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象征意义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各自民族的血统、生存历史和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日本一衣带水的邻国,中文辞典在日本的大量出版反映日本人对中国的关心,表明中日关系正在增进。日本出版辞典最具权威性的岩波书店于1999年5月末出版的《现代中国事典》发行仅仅两个月就销售了1万册,在中国图书专卖书店畅销书中排名第一位,且热卖不止。购书人  相似文献   

7.
筷箸是日本人一日三餐必备的生活用具。日本的筷箸源于中国,后逐渐本土化,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筷箸文化。日本人不仅改变了筷箸的形状,而且赋予它更多的意义。筷箸在日本被称为"生命之杖",在日本人的一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和神话、谚语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服饰是民族文化之一,可以直观地展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审美情趣及价值观念等。本文以阐释日本传统服饰中的和服为中心,通过追溯和服的起源和发展,归纳和服的种类及特征,分析日本服饰文化中表现出的日本人的自然崇拜和神权信仰等宗教意识;日本人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重视并继承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以及日本人以崇尚闲寂古雅、纯粹风流为基调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9.
<正>一、研究缘起1.对"言论NPO"调查数据的再思考日本民间非营利组织"言论NPO"于2014年9月9日公布了在中日两国实施的舆论调查结果。关于中国对日本的印象,回答"不好"和"总体来说不太好"的中国人所占比例为86.8%,较2013年时的历史最差值(92.8%)相比略有好转1。"言论NPO"这个数据是否也反映了肩负着中国未来的中国大学生对日本形象的看法?如果不是,那实际的情况是什么?多年来,中日都有学者对中国  相似文献   

10.
赵雪 《文化学刊》2015,(1):165-167
义理作为日本社会文化生活中一项不言自明的准则,在人际关系交往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人情则是对别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义理与人情是日本民族心理中矛盾的典型代表,反映出日本民族的双重性格。本文通过对日本民族双重性格中"义理"和"人情"的探讨和对"义理""人情"的分析,发觉日本民族性格中神秘的"美"。  相似文献   

11.
正自古以来日本就对古丝绸之路非常向往,因为那是日本全方位地学习中国、编织日本梦的素材。来自丝路的精美的紫檀五弦琵笆是日本教科书中选定的精品,日本地名中的"九十九里海滨"、流行歌曲《月沙漠》和名作《敦煌》等,无不反映了丝路情节之悠久。2014年在巴黎举办了"蚕绊——皇室养蚕与古代丝锦及日法丝绸交流"的展览,解说词中明确提到:养蚕的发祥地是中国。据日本最早的史书《日本书纪》记载,皇后主持参与的祭祀养蚕仪式始于八世纪初。  相似文献   

12.
京都和奈良作为日本的古都,文化底蕴深厚,寺院、神社众多,完美体现了日本的传统文化风味。盂兰盆节作为佛教的节日,随着佛教传入日本之后,与日本的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现在日本的一道亮丽风景。盂兰盆节是日本仅次于正月的第二大节日,是日本人祭祖的重大节日。盂兰盆节虽随日本历史变迁,但其祭祖的主旨从未改变,且在历史酝酿下愈加深刻,被时代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慰藉亡灵祈求和平。  相似文献   

13.
集团意识是日本民族最具特色的国民性。它是在大规模的文化冲突与民族融合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和确立起来的,起源于弥生时代的稻作文化,其形成原因与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日本民族与生俱来的危机意识密切相关,并受到日本民族特殊的"家族"制度、以及儒家文化思想的深刻影响。本文主要围绕以上几个方面来探究日本集团主义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以1944年竹内好出版《鲁迅》为界对百年日本鲁迅研究进行了战前/战后的时间划分,的确抓住了日本鲁迅研究的关键转折,但不能更加细致地呈现一个世纪以来日本鲁迅研究演变的轨迹和空间分布。因此,需要对百年日本鲁迅研究进行回归历史实际的时空重构,在时间的纵轴中展现其波峰浪谷,在空间的分布中显示其所受日本两大学派的影响。通过时空重构,可以清晰呈现百年日本鲁迅研究的纵向贯通和横向多元,厘清日本两大学派对它的影响,并进一步建构它的中国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2010年,iPad在日本市场登陆,以此为契机,日本的电子书市场也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日本《朝日新闻》甚至由此发表评论认为,2010年是日本电子书开启市场繁荣之门的元年。 电子书市场:规模较小增长平稳  相似文献   

16.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战后很长时期,日本的国家形象几乎与野蛮凶残画上等号。为了摆脱这种恶劣的国家形象阴影,日本在战后极为重视国家形象的定位和重塑,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纵观过去几十年的历史,日本的国际形象有了质的飞跃和改善,经历了从经济大国到文化大国的形象变迁。尽管随着时代的变化,日本也在不断调整其对外传播策略,特别是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做到与时俱进。但注重对本国形象和对外传播效果的系统调查、制定长期战略并稳定实施、官企民一体化传播基本是长期保持不变的,也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11月19日至20日,在日本东京南青山松山芭蕾舞团的演练剧场举行了新编大型历史史诗《白毛女》的公演。在中日关系处于特殊历史时期以及人们愈发认识到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性的今天,该剧的上演似乎具有特殊意义。电影《白毛女》1952年流传至日本后,受到日本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然而,不同社会阶层对《白毛女》的理解各有偏重。左翼知识分子及产业工人更多地从阶级意识、革命理想出发,希望日本也能效仿《白毛女》中展现  相似文献   

18.
就如何了解我们的近邻日本来说,日本前首相吉田茂的《激荡的百年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可以说是必读之作。吉田在书中回顾了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追超欧美的历程,其中不乏自豪感和自诩之辞。但历史地看来,尽管日本在经济和科技等领域打了个翻身仗,但在文化等意识形态领域,日本在某种意义上仍然可以说是“传统之邦”。  相似文献   

19.
阳明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倒幕维新的志士不是阳明学者就是阳明学的仰慕者,阳明思想成为维新最重要的思想武器。日本的阳明学者把阳明学创造性地用在了企业经营中,通过“知行合一”“致良知”创造了独特的经营哲学,实践阳明思想,对日本现代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20.
郭崇 《文化学刊》2015,(3):145-147
本文通过对日本历史及风土人情的深入考察,发现日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中渗透了浓郁的实用主义色彩,通过对价值观的探析,进而分析日本人重实用的文化心理,为我们客观准确地把握日本人的思维、研究日本文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