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在收看易中天的一系列节目的过程中,为易先生的口才艺术所深深折服。为什么易先生能化腐朽为神奇让那么多观众重新走进经典,听得津津有味,而我们的语文课却常常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呢?笔者认为,易先生的口才艺术是让经典重新焕发魅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因此,深入挖掘易中天的口才艺术,会对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至少是课堂教学语言)具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又顺 《新读写》2020,(1):49-50
最近因策划编辑易中天先生的语录体著作《易家之言》,而与易先生结下“不解之缘”。易先生名声在外,江湖地位显赫。就一直以来网络多媒体形势下的阅读与写作,我们达成共识。“微阅读”概念一经我提出,就得到他的响应。  相似文献   

3.
口才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没有人天生就有好口才,口才都是练出来的。语文教学作为锻炼学生口才的主渠道,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各种载体、途径和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锻炼学生的口才,通过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编演课本剧、即兴发言、自我介绍等途径,让学生想说、爱说、敢说、会说,在潜移默化中、循序渐进地锻炼口才、练就口才。  相似文献   

4.
<正>前段时间,易中天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三国故事,引起了很大反响,那些喜欢历史和文学的小朋友也一定听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吧!易先生讲三国的重点和特点是讲曹操,把曹操  相似文献   

5.
年后备课休闲之余,偶尔翻阅了易中天先生的一篇博文——《最该以人为本的,最不拿人当人》。文中谈及易先生对中国教育问题严重的不可原谅。阅后颇有同感。易先生在剖析教育问题时提到:"脑子被搞坏的表现之一,是不但不会分析问题,甚至也不会提出问题,包括不会反问、批驳、质疑。"此外还谈及"不会辩论,是因为不会思考。不会思考,则是因为我们的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竞争强烈的社会中,说话的艺术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和人们的兴趣.口才的好坏已成为一个人生活和事业优劣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业学校的学生要成为胜者,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能说会道的口才.  相似文献   

7.
当易中天热渐渐的平息,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的案头除了韩寒、郭敬明的小说外,还多了《汉代风云人物》、《易先生品三国》等书,“历史”前所未有地如此和学生近距离接触。一个教历史的教授,在临近退休时却热得如日中天,他有什么诀窍呢?我们在他身上又可以学到哪些呢?  相似文献   

8.
电视讲座语言要根据传播学、心理学、演讲学的基本原则进行组织,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在易先生的电视讲座语言艺术中,时尚、幽默以及蕴涵哲理的"嘉言錦句"不仅集中反映讲授者的专业能力,同时还反映了讲授者的演绎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讲座的效果。所以,充满魅力的电视讲座语言是吸引受众眼球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9.
政治课由于自身学科的特点,再加上人们传统观念认为是空讲道理的学科,更由于不少老师缺乏教学艺术,所以很多学生兴趣不大.最近我看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易中天、纪连海等老师讲授课的情景以及南此引发的易中天、纪连海热,不由得使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根据政治课的实际情况,借鉴他们的讲课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也成为一门艺术呢.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而语文的教学,可以让祖国的花朵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特有的文字语言的艺术,如何培养孩子的口才,是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为孩子的未来奠定扎实的文字功底,是我们应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新书上架     
《从星空到心灵》/于丹、易中天好看指数:国学超女于丹与学术超男易中天首次联袂出书,同台对谈,共品人生,妙语连珠,古今交汇,将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领悟融入当下生活。书中还收录于丹、易中天数篇演讲纪实,风趣中见智慧,谈笑中有见识,带领读者从经典中体悟人生,从经典中学习生活,用生命去感受中国经典的温度。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电脑》2008,(6):28-29
由教育部关工委主办,课堂内外杂志社承办的全国"五好小公民"演讲与征文主题教育活动暨夏令营正如火如荼地逐年开展,越来越多的同学在参加该活动的同时,开始重视起了自身演讲与口才的训练。从本期起,我刊专门推出为提升大家演讲口才的"口才训练",这里有你最想参考的经典演讲,有你最想学习的强人强语……只要你能对我们提供的素材心领神会,相信在不久以后,你也能在众人前口若悬河,出口成章,展现另一个更自信、更有魅力的你!  相似文献   

13.
有人形象地说,当代世界三大宝:口才、金钱加电脑。这句话确实很富有哲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相互合作的机会大大增加,口语表达能力也显得更为重要。一次成功的经济谈判,可以使陷入困境的企业重新充满生机;一次精彩的商品介绍,就可以使你的商品饮誉海内外。口才已经成为一个人生活和事业优劣成败的重要因素,重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2012,(28)
口才不是先天造就的,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来提高.说话是一门艺术,掌握这门艺术,就能驾驭奇妙的舌头,让妙语改变你的人生.你可以重新设计你的谈吐形象和语言习惯. 首先可以试着清除语音障碍,调整自己的音色.尽管一个人声音的基调改变不了,但每个人还是可以发出一些不同的声音,有的尖锐刺耳,有的沙哑低沉.其中,也必有一种音色最亮丽,独具魅力.  相似文献   

15.
木叶 《大学时代》2006,(11):47-47
易中天的确做到了趣说,尽管有时史实展开得不够准确。他更像是一种过渡,一种文史类的“科普”。“品读中国”书系让易中天迅速走红。真正成就学者易中天的不是学术书籍,而是电视传媒。学者万千,为什么偏偏是易中天?往根子上说,这个人是想做一个“亲民学者”的,心目中亲民的最高  相似文献   

16.
学生口才的好坏是语文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现代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让学生有一个好口才,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中,有故意贬抑学生口才的倾向。比如把有想法却不善于表达褒为“内秀’,把口才好贬为“巧言令色”,把说话“期期艾艾”看作是“文质彬彬”、“规规矩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理论上彻底摈弃了这种陈腐的观念,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17.
优秀的口才使人终身受益,而口才的培养应从中小学开始。中学生口才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而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教师应从培养中学生对口才的兴趣入手,在不断训练中让学生勇于当众表达,逐步提高他们的口才表达技巧,使之最终成为一个善于表达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8.
重视传统文化,加强经典阅读,这是一个很好的主张,但是学生面对经典名著时总是面带愁容,提不起兴趣。作为传统文化的捍卫者的语文老师,该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经典名著的重要性,并且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呢?  相似文献   

19.
《经典咏流传》是央视大型文化类节目,在音乐创新与文化传播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和诗以歌,诗画合璧,深化“思想—艺术—技术”的传播。节目以经典诗词引发其中的精神内涵,带给观众文化的新记忆,为传统诗画作品赋予新时代的表达。诗词教学和《经典咏流传》的完美结合,能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让经典诗词与音乐相互交融,为其注入一汪活水,使其吐故纳新,绽放芬芳,也让学生对古诗词教学产生兴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美妙。  相似文献   

20.
【成书简介】 《从星空到心灵》,易中天、于丹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书中易中天和于丹同台对谈.共品人生,妙语如珠,古今交汇,把古典信手拈来,将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领悟融人当下生活。尤其是易中天、于丹的数篇演讲纪实,风趣中见智慧.谈笑中有见识.带领读者从经典中体悟人生,从古典中学习生活.用整个生命去感受中国经典的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