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学与做人     
为学与做人中山大学教授李锦全中国传统文化有个特点,就是将为学与做人统一起来。也可以说,人生是需要学习的,但学习的目的,不是单纯为提高文化知识,也不是为写出好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养成高尚的品德。中国传统讲人生三不朽,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摆在首位。而称...  相似文献   

2.
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强省和强市已成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全国各地各级党委政府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选择,成都也不例外。如何建设文化强市,需要充分认识和理解"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内涵。当前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就是要充分认识并处理好政府、企业和文化人三者间关系:政府创造良好环境,推动文化的集聚,培育并发挥好企业的投资人主体作用,尊重并资助文化人劳动原创。由此,成都建设文化强市建设才能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3.
正"德"字的产生,从目前的出土文献、传世文献来看,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甲骨文。由于"德"字本身是一个会意字,表示作为个体行动的目标("道"),对个体"德"的方式、内涵有直接的规范性。可以说,"道"不同,"德"的意义也随之不同。所以,从商周之后,历代学者、学派对"道"的理解不同,"德"的内涵也随之改变。一、先秦时期"德"字的产生"德"最初是一个会意字,商代甲骨文写作  相似文献   

4.
《庄子》内篇中有大量关于"德"的论述,其内涵丰富而立体,与"道"同构。首先,德与形是可分离的,这一思想可以概括为"徳不形"。德、形分离的背后是内、外两个领域的划分,有德者在两个领域分别有不同的表现。德不形与"道在屎溺"同理,意在强调德的独立实在性。其次,"德"还包含着对个体生命困境的应对,即如何全生,这一思想可概括为"支离其德"。支离其德是德自身的隐匿,而德之隐与道之隐是同步的。最后,能够完全合于道的是真人之德,真人"无己",故能"磅礴万物以为一"。这体现了"道通为一"。无论在哪个层面,内篇中的"德"都很难被归为道德概念,毋宁说它是非道德的或超道德的,这正体现了庄子思想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雅斯贝尔斯在《大哲学家》中将孔子定位为"思想范式"的创造者。孔子的思想范式是"以仁入礼",其理论形态是由中庸贯通学而、仁学、礼论形成的君子学说。孔子论中庸,首先定义"中庸之德",然后赋予其"中正"和"不损"双重规范:由于中正,"中庸之德"应普遍遵循;因为"不损","中庸之德"不可逾越。从修习讲,持守"中庸之德",是调节个人利害和生活,达到心正,涵养仁德;从践行论,持守"中庸之德",做到行正,实现公道,维护社会秩序。"中庸之德"既是"中正之道",亦是"不损之德"。其"不损"的行为原则,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正"的功能发挥,就是日用伦常。  相似文献   

6.
正"明德慎罚"最早是由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提出的政治思想。学术界对《周易》古经"明德慎罚"观多有谈及,但是对于《易传》的"明德慎罚"观则研究较少,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易传》"明德"与"慎罚"的关系"明德慎罚"直接被提出是在《尚书·康诰》中:"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一般说来,"所谓‘明德’,就是尚德,即对民众提倡德教,要求其要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所谓‘慎罚’,就是对刑罚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医食同源"和"医酒相长"的客观历史事实阐述了酒文化在中华饮食文明中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简明扼要地概括出酒文化中健身、喜庆、娱乐、激励、寄情五大元素和一大标志--酒品.并进而指出酒品的内核是酒德.酒德则是引领和规范酒品的准绳,是酒文化的灵魂所在,从而是决定酒品高雅与粗俗的分水岭.酒德在外延上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酒德体现在消费领域而广义的酒德则全面贯穿于酒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正>名称:饕餮乳丁纹方鼎时代:商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高100厘米,口横长62.5厘米,重86.4千克收藏处:中国历史博物馆鼎,在三代之际是传国重宝,国家政权的象征。据《左传》记载,楚王讨戎,兵过周疆,周定王派王孙满去犒楚军,楚王便问他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正言:"周德叶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后遂以"问鼎"比喻夺权篡位。另外,政权的更替也被称作"鼎革"。饕餮乳丁纹方鼎是目前为止所见到鼎的最早实物。它有方斗形器身,圆拱形双立耳,口沿外折,稍大于底,深腹,平底下立四圆柱状空足。腹部四面的纹饰完全一致,皆上饰带状兽面纹,余下三边则辅以乳丁纹,中央留空,  相似文献   

9.
<正>"明德慎罚"是《尚书》中主要的治国理念之一,它直接被提出是在《尚书·康诰》中:"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在《尚书》中,不难发现,"明德慎罚"的观念在上古及三代的政治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明德慎罚"的观念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从《论语》中不难看出,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深受"明德慎罚"观念的影响。本文试图从《论语》中的相关言论,论述从《尚书》到《论语》对"明德慎罚"这一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四川扬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德派"唱腔是四川扬琴最具代表性的唱腔流派,集四川扬琴女腔之大成。本文从乐学、音乐形态学和声腔艺术的角度,对"德派"唱腔的音阶结构、唱腔处理手法和润腔手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化名城和享有"文献名邦"盛誉的大理,文化是这块土壤的灵魂,是滋养生生不息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不断向前发展的永恒的源泉.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弘扬光辉灿烂的大理文化,如何不断地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直是大理市文化人时刻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德,在中国是一个古老而重要的思想,甲骨文中就有德字,从人直心.通常意义上的各种道德理念是逐渐衍生出来的.德,一开始就主要是针对"君天下"的王者而言,具有浓重的政治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3.
正以德报怨是老子的重要思想,其原文出于《老子》第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有些解《老》者对《老子》第63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的经文提出质疑,如姚鼐、奚侗、马叙伦、蒋锡昌等,这是不可取的。帛书《老子》甲本正作"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可见今本《老子》第63章的内容无误)与该章义旨相关的第49章则说:"善者吾善  相似文献   

14.
论立象尽意之认知语言学理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象尽意"虽源于《易经》,但却不是国人特有的表情达意方式,而是人类之认知共性。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立象尽意"实质上就是以意象、意象图式表征主体的认知与情感,其根据在于意象、意象图式之心理可操作性。就意象、意象图式之心理操作方式而言,"立象尽意"主要有直接与间接两条途径。直接立象尽意即直接选取特定物"象",寄托情思,表征认知;间接立象尽意即通过隐喻,将意象、意象图式从一认知域投射到另一认知域,给人启迪与遐想,或者通过转喻,让源域意象、意象图式为目标域提供心理可及。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人为天地之心"或"人为天地立心"的观念,尽管肯定了人和人心与天地自然之间的生成性联系,却将其内涵认定为仅仅是基于"生物之心"和"万物一体"的 "仁心".从恩格斯关于在人身上自然界获得了自我意识的观点出发来理解"为天地立心",就不能用只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所认可的 "仁心"去为天地立心,而应该立足于人类已经取得的自然科学特别是人类生态学和人本生态观的成果去揭示作为"自然界的自我意识"的"天地之心"的丰富内涵,并且特别要深入认识人类生态系统的对象性、主体性和生成性.  相似文献   

16.
王國維在1902年前已經在介紹西方"新學"方面做出了開拓性貢獻。清光緒二十八年十月至二十九年十二月,王國維應張謇之邀,擔任通州民立師範學校教師,協助張謇創辦通州師範,是第一位在中國師範學校講授"倫理"、"國文典"課程的中國教習。任職通州師範期間,王國維在詩詞創作上形成了以寂寞心寫哲理詩的個性風格,在翻譯、哲學和教育研究上成果豐碩,在近代中國首倡美育和德智體美四育并舉的教育主張一九○三年,王國維成了一名教育家、文學家和知名學者。  相似文献   

17.
现代儒商论     
现代儒商的界定何为“儒商”?儒商的概念应如何界定?新加坡周颍南先生认为:“‘儒’指文化人。那么,文化人从商,则称儒商。”周先生还认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后,许多文化人改行做生意,这些文人经商或办工厂,都可以称作是“儒商”①。马来西亚的陈春德先生认为:“...  相似文献   

18.
冯少波 《寻根》2014,(4):8-14
<正>君子小人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余英时先生在《儒家的君子理想》中称:君子小人"为其枢纽的观念","儒学事实上便是‘君子之学’"。在儒家观念里,有德之人被称为君子,无德之人则为小人,修德的最高理想就是成为君子。君子小人作为一对道德概念,在人类历史上独树一帜、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19.
一、《六德》中的孝道观郭店楚简中的《六德》篇,论述了人在社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是一篇重要的早期儒家佚籍,其中有些思想多不见于传世文献,应为楚地特有的先儒思想。据《郭店楚墓竹简》的简文,《六德》篇的内容可分三章。第一章(从一号简至二六号简的上部),简文的大意是以夫、妇、父、子、君、臣为"六位";此六位各有其职,称为"六职";六职又  相似文献   

20.
赵珩 《世界文化》2013,(4):39-41
不久前,一位旅居英国的老朋友送来他新完成的一篇稿子,题目是"珀西瓦尔·大维德爵士与中国古陶瓷收藏"。我对陶瓷完全是外行,但在拜读这篇文章之后,却真是感到中国收藏界对珀西瓦尔·大维德(Sir Percival David,1892—1964)的了解太少了。大维德是西方研究中国古陶瓷最负盛名的学者和权威,他的收藏已经成为西方乃至中国陶瓷收藏者引以为参照的重要依据。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已经出版了《大维德藏瓷谱》,当时仅印刷了三百余部,并由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介绍,请院古物馆馆员滑仙舟先生题写了书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