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的《考试说明》就“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这一单元指出了如下考试要求: 1.能推导并掌握两角和、两角差、二倍角与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以及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等公式。 2.能正确地运用上述公式化简三角函数式、求某些角的三角函数值、证明较简单的三角恒等式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历数十年高考(1987—1997)数学试题,  相似文献   

2.
高中代数上册课本第三章第一大节,主要讲26个三角恒等式,教材要求:掌握并能正确运用这些公式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和证明三角恒等式。构造三角函数式主要有三个因素:角、函数种类和运算种类,结构复杂,灵活多变.但它们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运用“化归”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深入分析问题中涉及到的“角”之间的关系,依据角之间的关系选择三角公式,由角的转化引发整个结构形式的转变,从而顺畅、简捷的完成三角恒等变换.1 转化角,求三角函数值已知一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另一角的三角  相似文献   

3.
<正>新高考模式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必备能力的考查显得尤为重要.尤其面对教材的一些新变化.例如,苏教版教材必修二10.3节"几个三角恒等式",一些公式,如积化和差、和差化积等不作记忆要求.对于这些公式如果教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记忆并去应用,可以为学生的运算省去不少时间.现就这一节的内容进行梳理,以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的思考.一、原题解答例 (2020年浙江高考第18题)在锐角△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相似文献   

4.
1998年成人高考文科数学试题的第(21)题:如果 sinα cosα=1/5(0<α<π)那么 tanα的值是____。这是一道利用三角函数恒等变换的“给式求值”的填空题,解答此题时需要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两角和与两角差的三角公式,倍角公式,半角公式,万能公式,甚至诱导公式,和差化积公式等,使用公  相似文献   

5.
在现行高中教材《代数》课本“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一章中,有不少利用“积与差的互化”三角公式求值的例题和习题。一九八七年高考中也涉及到这样的题。例如“求sin10°sin30°sin50°sin70°的值”。对于这类是同名函数(或可化为同名函数)的乘积,并且其中有两个角的和是120°的求值题,用“积与和差的互化”公式去解,计算量比较  相似文献   

6.
《机械中专》1993年第11期上,许国老师在《三角函数积化和差公式的记忆方法》一文中,卓有建树地把积化和差公式由四个合并为三个,并改写成易检索储存模式。 新模式使我顿悟应怎样记忆相关公式。本文试图顺着许老师的思路往下,从事信息处理,以完善“三角函数积化和差公式的记忆方法”;阐述三角函数和差化积公式的记忆方法。 应当指出:这两组公式仅涉及二同名弦函数的和或差与二弦函数的积间的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高考命题热点与预测 三角函数的历届高考热点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图象变换,如三角函数的周期,单调性,奇偶性,值域,最值,函数y=Asin(ωx ф)的图象的平移和对称轴等; 预计1996年的高考三角试题,命题的内容仍在上述热点范围之内,不会出现新的热点,可能置三到四个选择或填空之类的“小”题,用以考查三角函数基本性质、基本公式的运用;一个三角函数的解答题,一般要综合运用和角或差角、倍角与半角、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等公式,仍以课本原型题的合成、改编等形式形成高考试题的可能性较大,但因95年考了一道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题,96年也可能重复94年的做法,将三角函数与不等式综合命题。  相似文献   

8.
6三角 6.1 三角函数的定义,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凹凸性与对称性(略). 6.2 和、差、倍、半角公式,和差化积公式,积化和差公式,万能置换公式(略). 6.3 常见的三角形中的恒等式和不等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个人的体会,在高一数学第三、四章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三角函数式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是三角函数式的重要恒等变形。旧课本在讲完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后,对积化和差一带而过,只在习题中出现。新课本则比较重视,不仅正式讲积化和差公式,而且突出为什么要学习积化和差:“在计算与化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和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最好素材,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现就笔者在此节课中的教学设计要点作一阐述,共同探索教学设计的要义. 1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4》第一章第三节,是4组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简单应用.承上,有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比值定义、三角函数线、同角三角函数关系等;启下,学生将学习利用诱导公式进行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求值化简,以及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包括三角函数的周期性)等内容.诱导公式的推导过程,体现了数学的数形结合和归纳转化思想方法,反映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方式.诱导公式的作用主要在于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归成求“0°~90°”角的三角函数值问题,体现了把一般化特殊、复杂化简单、未知化已知的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前面所学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和诱导公式等知识的延伸,同时又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及二倍角公式的基础.对于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三角函数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1]中提出建立以和角公式为纲的三角新体系,将诱导公式调整到和角公式之后,由和角公式导出,使三角的恒等变换成为一个完善的演绎体系:三角函数的定义——同角公式—和角公式——诱导公式;倍角公式;和差倍化积和积化和差这是针对传统教材而提出的。在传统教材中将诱导公式安排在和角公式之前,中间用三角函数的性质隔开,自然造成诱  相似文献   

13.
在三角函数的学习中,加法定理占居主导地位,其中正、余弦的和角公式是最基本的,诱导公式、倍角公式、半角公式、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均可由它演绎而来.文[1]提出”建立以和角公式为纲的三角新体系”,并提出一些精简传统教材的建议,这是颇有见地的.关于加法定理的证明,一般教材都  相似文献   

14.
数学教学要注重过程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使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册(下)第四章《三角函数》中,教材对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重新作了定位:只要求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引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  相似文献   

15.
<正>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难度比较大,我的学习体会是,夯实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注重总结和归纳三角函数常见解题技巧。1.学习三角函数基本公式三角函数知识主要会涉及正弦、余弦、正切等相关的基本公式,同时也包含大量的限制条件,如倍角公式、半角公式、差化积公式及积化和差公式,这些公式是我们学习三角函数知  相似文献   

16.
三角复习的教和学三角在数学中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以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为基础,导出三套公式——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诱导公式以及两角和与差、倍角、半角、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并应用它们来求值、化简和解三角方程等.三角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是三角复习的基础,要渗透在运算中;三角函数式的变  相似文献   

17.
高中数学代数第一册第三章3·4节“关于三角函数和(差)与积的互化”教学,对于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及三角函数式恒等变形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公式繁多记忆不便,给教学带来不少困难,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一个多样而统一的简单的公式所致。下面我们来提出一种解决问题,使八个公式统一起来的方案。首先,建立一个基本公式:cos(α β) cos(α-β)=2cosαcosβ  相似文献   

18.
由于学习了和、差、倍、半角的三角函数,以及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因而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就变得复杂纷呈,多种多样了,因此证明的方法也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求证的等式中,不外乎“角”不同,三角函  相似文献   

19.
和谐优美的“平方差降幂化积公式”梁耀伟,曹德中高中代数(上)(以下同)第172页习题5:求证两个恒等式:它们不仅揭示了两角和、差的正、余弦与两角正、余弦平方的一种和谐优美的关系,而且在形式上很象代数中的平方差公式,其自左到右一方面积化和差,另一方面分...  相似文献   

20.
在三角中,三角函数连乘积的证明、化简是一个难点。例如,“求证sin20°·sin40°·sin60°·sin80°=3/(16)”,一般需几次应用积化和差公式才能证得。仔细观察求证式,左端除了60°这个特殊角以外,其余三个角为20°、40°、80°,有一定的规律。由此我想起一个三角恒等式: sinα·sin(60°-α)·sin(60° α) =1/4sin3α(1) 如果在上题中令α=20°,则40°=60°-α,80°=60° α,利用(1)式来解决就简单了。证:左=(3~(1/2))/2sin20°sin(60°-20°) ·sin(60° 20°) =(3~(1/2))/2·(1/4)sin60°=3/(16)=右。仿照(1)式,我们还可以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