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锡东林书院中的一副对联是无人不知的 ,这便是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此联传为顾宪成所撰。就是这副对联 ,却有着一段至今尚未破解的悬案。此联一直流传着两个版本 ,一是现在的版本 ,另一版本是把现在的“事事关心”换成“事事在心”。无锡的史学专家王赓唐先生认为 ,“在心”与“关心”在感情色彩上有轻重之分 ,“在”字本义是“居”和“存” ;“关”字是牵连或涉及的意思 ,程度上有很大不同。“入耳”与“在心”都是动宾结构的词组 ,而“关心”则是词语 ,不甚相称。另外 ,王先生还认为 ,明代心学思…  相似文献   

2.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师:记得顾宪成曾写过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那么,最近你们都了解到了哪些新闻?  相似文献   

3.
一导入师:明朝顾宪成曾经在东林书院题有一副对联,知道是一副什么对联吗?(出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师:读了这副对联,你有什么启发呢?(师生交流)师:古人尚且如此关心国家大事,作为21世纪的小主人,怎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呢?  相似文献   

4.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古代的大侠要学会的本领。古时的文人,还提倡“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每个教师想起自己的平凡工作,都会觉得这两句话很适用。教英语的“三心”“二意”,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长一个心眼,多用一份心思,顾及得多一些,考虑周密点。  相似文献   

5.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体现了新时代,新课标对学生的新要求,它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旧时代对学生的要求是完全相反的.  相似文献   

6.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一名当代的中学生,只有关心社会、了解世界,才会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肩负起当代青少年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7.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撰写的一副对联。其中上联的意思是说在校园(书院)里,周围环境的声音和读书的声音都很好听。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返璞归真,顺其自然,让原汁原味的童真童声"声声入耳"。  相似文献   

8.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的这副对联生动地展现了一群爱国人志士为国事、天下事发愤读书的情景。那琅琅的书声和着风声、雨声至今仍在人们的耳边萦绕,然而现今的语课堂上却很难听见这琅琅的书声了。  相似文献   

9.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香港、澳门回归时,我们在课堂上欢呼;申奥成功,我们在课堂上唱起“我们万众一心……”;“神五”飞上太空,我们在课堂上洒下胜利的泪水……  相似文献   

10.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明末东林党领袖之一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时撰写的一副楹联,至今高挂在无锡东林书院依庸堂屏门两侧。东林书院,我国著名的古代书  相似文献   

11.
明朝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撰写的一副书院楹联,流传甚广,名气特大。联语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规劝莘莘学子既要致力读书习文,又要关心国家时政,含义十分深  相似文献   

12.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中国古代对联,说明在古时候,关心天下大事就很重要。21世纪是创新世纪。了解天下大事更是"必修课"。受家人影响,我从小学起就接触时事。那时十成中只能理解一两成。进入中学后,老师们三番五次地要求我们关心国家  相似文献   

13.
文源 《老年教育》2014,(11):47-47
<正>"国事"指国家的事务。例如:(1)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2)他直到七十多岁,仍在操劳国事。(3)这位领导人曾多次来华进行国事访问。"国是"指的是国家大计。例如:各界代表畅所欲言,共商国是。"国事"泛指国家的事务,包括重大事务和一般事务。"国是"则多用来指国  相似文献   

14.
《海外英语》2012,(9):22-22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欢迎来到“看天下”!  相似文献   

15.
东林书院     
老大帝国,书院千座,谁比我东林用信仰做砖石磊落出如此的气象和魂魄;峨冠博戴,往来穿梭,谁比我东林用热血做浓墨挥洒出如许的浩然与巍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贴着这副对联的大门内走出来的只能是中国书生:“我善养我浩然之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初高中课本中,有这样三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邓拓《事事关心》)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这三副对联被编成了1991年的高考试题:一是考引用这些对联的课文作者,二是判别上述对联在文中的用意。这是对联首次作为考试的内容。如果说,1991年高考考三副对联重在记忆与语言文字理解运用,那么,1992年的两份高考卷的两道题目.就包含了更为广博的知识,没有一定知识…  相似文献   

17.
赵奎生 《现代语文》2003,(12):46-46
叠词是将某个词语重叠起来使用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叠词有部分叠词、全用叠词、连续叠词和间隔叠词四种。运用叠词,可拓展意境,以造语奇隽而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加强语气,增添声韵美。明末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十岁时常秉烛夜读。一次,江苏布政使陈云浦归省夜宿顾宪成家乡,闻顾夜读,次日召见,出句令对,顾即对之。联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后书于东林书院。联语勉人潜心读书,关切时事。上下联各十一字,“声声”、“事事”构成部分叠词,强调读书用心,胸怀天下。广东端午节的习俗是赛龙舟并演戏。清末某年端午节…  相似文献   

18.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副对联,吟诵之间特别容易勾起我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美好向往。然而如今的中学语文课堂上很难听见琅琅书声了。从表面上看,伴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的手段日益多样,一堂课下来,挂图、音乐、实物道具、幻灯、影视、多媒体课件等花样百出,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塑造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民主意识,提高个人修养,使他们的知、情、意、行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成为高尚的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古人简单的一幅对联,包含了深刻的道理,也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20.
古今联语中,有不少是谈论读书的,读来有趣,效之受益。读书先要立志。受人称颂的明代清官海瑞自题一联谈到此,即为:读圣贤书,干国家事。同是明代人的东林党首领顾宪成于东林书院大门两侧题有一联告诫其学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曾撰联:“读史有怀经世略,检方常著活人书”。徐特立先生应湖南一青年的要求,赠书一联:“有关家国书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