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学者,其在诗、词、文方面均取得了非常高的造诣,受到了后世学者的广泛推崇。在北宋复杂的政治背景下,苏轼既因文而得名,亦因文而得祸。乌台诗案就是典型的例子。苏诗在乌台诗案中是如何被扭曲和误读,有其政治原因与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诗人因写诗而免祸、劝善、升官,抑或失第、除名、杀身者时有所闻。诗之生福兮,生祸兮,全在当权者的鉴赏眼光,仅凭他一己的好恶出发!谁叫文人自古是个天生的弱势群体呢? 免祸“再朝天”安禄山造反,攻陷长安,逼迫年近花甲(60)的王维出任“给事中”原官,王维服药装哑拒降。安禄山将它拘留、软禁在菩提寺,强迫任职。王维万不得已,只得勉为其难。安禄山在凝碧池大宴群臣,有梨园伶工照旧奏乐助兴。王维身在其境,于心有戚戚焉!写下《凝碧池》诗寄托感慨:“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相似文献   

3.
申申 《语文学习》2021,(1):14-16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大家之前也学过不少古诗,有什么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可以分享吗?生:我会先看课文的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大概意思。生:可以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生:我会先把这首诗大声读几遍,读熟。  相似文献   

4.
我曾经在一篇谈诗的文章中写过这 么一段话: 情趣、理趣、象趣,三者有机结合, 便是诗中上品,上上品。这样的诗,不 是谁想写就写得出来的,可遇而不可求。 退而求其次,三者得其一,那自然也是 诗中之佳作了。  相似文献   

5.
诗歌美在意境.意境是由不同的意象组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文化意象.就文化意象的翻译而言,在古诗英译的实践中,存在着直译法和意译法的区分.意译法弃象译意,或破坏了诗的意境,或折损了诗的神韵,因而是不可取的.直译法优于意译法,有象胜于无象.  相似文献   

6.
“象外之象”说,系唐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对诗歌意境所作的一个美学概括。他说:“戴容州(戴叙伦)云:‘诗家之景,如兰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司空囹此说千余年来一直为诗家称道,是使诗以实化虚,表现动态美、含蓄美、空灵美,得“味外味”的要津。前一个“象”,当是指诗歌艺术形象中的实写部分,即具象,或者说是具体的描写;第二个“象”,当是指诗歌中由“具象”暗示或象征出来的只存在于想象中的虚幻部分,即虚象,或者说是“超以象外”的意境。台湾诗人余光中说…  相似文献   

7.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创作的露西组诗由五首无题诗组成。五首诗的露西指象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形成一条由特指到泛指的脉络。组诗前四首中的露西指象呈现递进的层次关系,依次为玫瑰恋人、紫罗兰少女、英格兰的女儿和大自然的女儿;第五首诗的露西指象有了进一步的超越,诗人用"她"去替换"露西",而她的指象蕴含前四首诗中所有露西的指象。  相似文献   

8.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忧乐悲欢,触于景,感于情,发于心,诗歌便应运而生。古人吟诗作赋,原本为人生之一大乐趣,然“方吟半句诗,闯下杀身祸”的事情也委实不少。历史上的诗祸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乌台诗案”了。1076年,王安石罢相,吴充、王圭继任,苏轼的政敌便以谤讪新政弹劾苏轼。他们从苏诗中断章摘句,指责苏轼“衔怨怀怒”、“包藏祸心”——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终无术”被指为讽刺取士制,“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被指为斥责盐政,“根到九原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被指为“有不臣意”。王圭报告皇帝说:“陛下飞龙在天,轼…  相似文献   

9.
清代诗论家论明代前后七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诗论是我国古代诗论的总结。由于清政府的高压政策,文网之祸迭起,所以诗论家多持守旧的看法。又由于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所以清人在总结前人诗美时,既不囿于前人之见,有创新之处;但也有墨守传统诗教,而不越雷池一步的地方,始终未能突破封闭体系。从评诗内容看,清初严格,后期宽松,脱离不了“经世”的轨道。从评诗的艺术性看,清初粗略,后期精细,触及到了诗的特质。他们指不出未来诗歌的方向,启后不力。而他们着力于总结前人积累的艺术经验,可谓承前有功。若从他们对明代前后七子的态度,就可见一斑。清初诗家多承七子。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  相似文献   

10.
关于《幽愤诗》中"子玉之败"句的所指,一般都认为是用来比附吕巽的。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幽愤诗》文本实际,细致考察相关史实,笔者得出新的看法,认为"子玉"是作者嵇康自指,"子玉之败"这一典故沉痛地表达了作者无故被祸后怨悔交加的复杂心情。  相似文献   

11.
关于《幽愤诗》中“子玉之败”句的所指,一般都认为是用来比附吕巽的。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幽愤诗》文本实际,细致考察相关史实,笔者得出新的看法,认为“子玉”是作者嵇康自指,“子玉之败”这一典故沉痛地表达了作者无故被祸后怨悔交加的复杂心情。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大体有以下三类:人象、景象和物象。  相似文献   

13.
李芹 《华章》2012,(20)
《韵语阳秋》对于诗歌功能的认识主要体现在政治关怀和道德规范两个方面.一是主张恢复诗歌的兴寄传统,发挥诗歌关注现实的政治功能;二是主张要戒讪谤,温柔敦厚,这主要是受到了当时党争不断、诗祸频仍的政治现状以及儒家传统诗教观的共同影响,其实质是从道德规范的层面来阐发诗歌功能.  相似文献   

14.
针对宋初香而弱的词风,苏轼在诗祸日炽、诗的言志功能受到约束的环境下,提出词“自是一家”的革新主张,力图使词摆脱音律的束缚,改变“娱宾遣兴”的功能,其根本的目的是借词来承载诗的抒情言志功能。李清照则是在徽宗朝提倡音乐复雅的环境下,有感于词坛多种风格并存,试图通过“自是一家”的革新理论,来规范词的文体特征,对传统词风进行雅化,使词获得与诗同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历经乌台诗案的生死劫难,被贬黄州的苏轼惮于做诗为祸,转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他视为“小词无碍”的创作中,致使其创作发生了由诗而词的重大变化。但因为那场文字狱给苏轼太深的精神创伤,即使是“小词”的创作,也明显地表现出苏轼词学风格由前期的外张向内敛、昂扬向悲壮、积极向悲凉的重要转换。  相似文献   

16.
“以意逆志”是一种鉴赏诗文的方法,语出《孟子·万章上》。文中有这样一句:“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思是说,理解诗、欣赏诗的人,不能用表面的意思理解字词,要看说话的情景;不能用个别字义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而要用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揣测诗人的本意,  相似文献   

17.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都是月亮惹的祸"、"都是手机惹的祸"、"都是车票惹的祸"……呵呵,没想到它们竟然跑进了小学生的生活,成了小学生的口头禅。你听,"都是分数惹的祸"、"都是电视惹的祸"、"都是零食惹的祸"……看来,各种"祸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越来越多了。其实,正是因为生活中有了这样一件件"祸事",我们的作文才变得多姿多彩。从某种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译诗要象诗     
本文从翻译的一般标准入手,提出译诗的特殊标准——传情。作者通过对美国著名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名篇《哈莱姆》一诗的分析、对比(包括与汉诗的对比和译文的对比)、翻译,说明要做到传情,须求其形似、意似、神似,形美、意美、音美。  相似文献   

19.
<正>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被贬饶州的范仲淹接连收到两封信,信是好友梅尧臣寄来的。在信里,梅尧臣送了两首诗,一首是《啄木》,一首是《灵乌赋》。《啄木》诗,提醒范仲淹切莫学啄木鸟,啄了林中虫,反招杀身祸,面对贪官污吏不要过于耿直;《灵乌赋》诗,规劝范仲淹要学报喜之鸟,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招唾骂于邑闾”。  相似文献   

20.
"女祸"一词是女子亡家祸国的省略,归纳起来有妇言是用、妻妾易位、女乐亡国、美女不祥、女子淫通等五个方面,由此导致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权威观念——女祸论。"女祸"这一文化现象产生于中国古代男外女内的社会结构,无论男女,符合结构的行为是福,违背结构的行为是祸。女祸的反面是贤妻良母,因为后者恪守了女性主内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