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之侨献琴》以工之侨献琴力线索,通过同一张琴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遭遇,对盲目崇古而不重实际的不良社会风气,进行了尖锐的讽刺。文章开篇写工之侨制作了一件稀世之乐器,并自认为是天下最好的琴。工之侨将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却被号称“国工”的音乐大师,以“弗古”为由弃还。在我国历史上献宝不被赏识的事例并不罕见,《韩非子》中所记的卞和献璞于楚王就是  相似文献   

2.
《工之侨献琴》这则寓言不长,但塑造了一位琴技精湛、洞察秋毫的人物形象。故事以工之侨两次献琴结局迥异为脉络,引发了人物心态在献琴阶段中错综复杂的变化。我们细加品析这些变化,愈觉文意深刻,有种不可言喻的警世作用。一、斫桐为琴,自信而乐观工之侨经过细心加工,制成了一张天下难得的美琴。琴的“天下之美”,具有两个特色:其一,得良桐斫而为之,材料属上等;其二,“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妙不可言,琴效极佳。面对绝妙佳品,我们可以揣测:此时,工之侨自信、乐观,在试琴之时,定然陶醉在喜悦的氛围之中。高兴之余,他做出了割爱的决定:珍贵的…  相似文献   

3.
课文题目《工之侨献琴》课文出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概述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工之侨制良琴,第一次献而被贬抑;第二次琴经过伪装并由贵人献上,竟得到“稀世之珍”的极高评价。工之侨慨叹道:同一个琴,两次进献,结果却截然不同。实在是反映了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啊!拓展方向1.有美好的内在品质,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为琴如斯,做人如斯。工之侨用良好的桐木为材料,经过精雕细刻,作成金声而玉应的天下最好的琴,这是工之侨一次、两次坚持献琴的根本原因。正所谓艺高才胆大。与其叹他人不识,不如叹己才不彰。“…  相似文献   

4.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选入了元末明初的诗文大家刘基的寓言《工之侨献琴》一文。该文文字虽然浅显,但寓意深刻。而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将其寓意归纳为“讽刺世人以优为劣、好假恶真的世风”。我们认为,对《工之侨献琴》一文的寓意,作这样的归纳,似乎有些简单、偏  相似文献   

5.
《新作文》2006,(3)
明人刘基在其《郁离子》中讲过一则寓言:工之侨用一棵非常优质的桐树之木制成了一张琴,声音美妙,天下无双。他将此琴献给主管朝廷礼乐的太常寺,太常寺长官让乐师进行检验。这些乐师们只说了一句“不古”,就退还给工之侨。工之侨将琴带回家后,就让漆工在琴上涂漆,让刻工刻上古奥  相似文献   

6.
《工之侨献琴》是一篇含意深刻的寓言。教参对它的主题及寓意是这样界定的:“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工之侨两次献琴而结果不同的故事,讽刺世人以优为劣、好假恶真的世风。”笔认为,在引导学生正面接受这一定论的同时,还应与时俱进,从当今市场经济的角度,  相似文献   

7.
方申法 《学语文》2002,(3):13-13
《工之侨献琴》这则寓言不长,但塑造了一位琴技精湛、洞察秋毫的人物形像。故事以工之侨两次献琴,结局迥异为脉络,激发了人物情感在献琴阶段中错综复杂的变化。我们细加品析这些变化,愈觉文意深刻,有种不可言喻的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 《工之侨献琴》一文叙述了工之侨先后两次献琴的经过,构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一、细细分析有哪些方面的对比?二、这些对比给读者以怎样的启迪?我以为工之侨先后两次献琴起码有以下五个方面形成对比:其一,首次献的琴未加修饰,是以真面目出现的;二次献的琴既漆上了残缺不全的花纹,又刻  相似文献   

9.
工之侨为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英不然矣……”  相似文献   

10.
工之侨为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  相似文献   

11.
《工之侨献琴》是一则寓言故事。读了以后,引起我关于包装的联想。一张桐木制成的琴,质良音正,堪称佳品。尽管献琴者心诚意切,不取分文,但该琴是以纯真自然、未经任何雕饰的朴实面貌出现的,结果为“国工”所不齿,为“太常”所不纳。然而,还是这么一张琴,质地未变,音色未变,所不同的只是工之侨谋之于漆工和篆工,在琴身的表面上做了一些加工,并在收藏的方式上想了点办法。于是乎,它顿时身价百倍,平步青云,不仅为贵人以重金购去,还被献于朝廷,成为“稀世珍宝”。是什么改变了琴的命运呢?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是包装改变了琴的价值,符合了当时朝廷…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要“能顺畅的朗读文言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第一.以老带新,循序渐进。每学一篇新课文,我都注意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例如教《工之侨献琴》中“诸”这个词时,我先引导学生重温初二《愚公移山》《黄生借书说》两篇课文,复习“投诸渤海之尾”、“归而形诸梦”两句,知道这两句中的“诸”都当“之于”讲,从而使学生知道《工之侨献琴》中的“谋诸漆工”、“匣而埋诸土”的“诸”也当“之于”讲。“之”为代词,“于”为介词,根据语言环境不同,解释也有相异之处:“谋诸漆工”的“诸”译  相似文献   

13.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课文的翻译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因此,字斟名酌的翻译是文言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工之侨献琴》一文中“使国工视之”和“乐官传视”的“视”的翻译时,从这个字的翻译上发现这则寓言有几个问题值得商讨。教参“译文”把“视”译为“看看”,笔者认为这里的“看看”包括下面两种理解:一、不负责任地随便看两眼教参“课文评点”上说:太常、国工、贵人、乐官这般人并不看重琴的好坏,也不懂得它的好坏,而只看它古不古,“弗古”,就是平常之物;“古”就是“稀世之珍”。正是根据这个标准…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第五册《工之侨献琴》“金声而玉应”句,课文注释为:“好像金玉之声(形容琴声优美动听)。”粗看起来,通俗易懂。但仔细推究,疑点甚大。金玉之声是什么声?就是金属、玉石的声音吗?这个没解释清楚。其实,“金声而玉应”,语出《孟子·万章篇(下)》:“孔子之谓集  相似文献   

15.
刘基《工之侨献琴》开首就是这样的一句:“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金声而玉应”说的是装上弦线弹奏起来(“弦而鼓之”)所产生的美妙的音乐效果。这一点总体上的把握,恐怕是并没有什么疑义的,但是,文中的“金”、“玉”到底指什么,这里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怎样具体解释它才比较贴合原文文意;这些问题就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楚的。下面着重谈谈“金”、“玉”的诠释,因为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金”、“玉”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金”指“钟”,“玉”指“磬”。理由是:“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下》)同“金声而玉应”结构相似,词义解释也应相同。(二)“金”、“玉”当是一词,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卖柑者言》)之“金玉”然,不过文中乃分言之而已。  相似文献   

16.
初语第二册选入了元末明初的诗大家刘基的寓言《工之侨献琴》。该字虽然浅显但寓意深刻。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将其寓意归纳为:“讽刺世人以优为劣、好假恶真的世风。”我们认为,对此的寓意作这样的归纳似乎有些简单、偏颇。  相似文献   

17.
工之侨献琴     
从前有个叫工之侨的人,偶尔得到了上好的桐木。他十分高兴,仔细将桐木刻削雕琢做成了琴,装上弦演奏,琴发出了金属般的声音,回音像玉磬一样优美。工之侨自认为这把琴是天下的极品,就把它献到了掌管祭祀礼乐的部门,官员派最优秀的工匠来看琴。工匠摇摇头说:"这把琴的声音虽好,可惜不够古老啊。"就退给了他。工之侨无奈地回了家,到家后他让漆匠在琴上伪造  相似文献   

18.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课文的翻译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因此,字斟名酌的翻译是文言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工之侨献琴》一文中“使国工视之”和“乐官传视”的”视”的翻译时,从这个字的翻译上发现这则寓言有几个问题值得商讨。  相似文献   

19.
名词用作动词是古汉语中一种较常见的用法,属于词类上的灵活运用,这种用法的特点,第一是比较形象,如“弓不虚发,中必决眦,洞胸达掖”(《子虚賦》),“愿斩三人头,竿之藁街”(《戊午上高宗封事》),“斫而为琴,弦而鼓之”(《工之侨为琴》),“弼  相似文献   

20.
工之侨献琴     
从前有个叫工之侨的人,偶尔得到了上好的桐木。他十分高兴,仔细将桐木刻削雕琢做成了琴,装上弦演奏,琴发出了金属的声音,回音像玉磬一样优美。工之侨自认为这把琴是天下的极品,就把它献到了掌管祭祀礼乐的部门,官员派最优秀的工匠来看琴。工匠摇摇头说:"这把琴的声音虽好,可惜不够古老啊。"就退给了他。工之侨无奈地回了家,到家后他让漆匠在琴上伪造出断裂的细纹;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