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我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了工作。一、引导学生熟悉生活,热爱生活,写自己的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的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对生活不熟悉,缺乏必要的观察和了解,提起笔来不知从何写起。在日常生活中,我重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和关心周围事物、热爱生活的感情。如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带领学生外出参观、访问,游览风景名胜,召开班级故  相似文献   

2.
作文前的指导,应着重启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明确作文的要求,知道怎样立意,怎样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启发和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变“要我作”为“我要作”。有经验的教师,有的在命题上尽量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使他们愿意写,喜欢写,有内容写。有的配合讲读课搞“一课一得”,使学生感到学有方  相似文献   

3.
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现在不少学生“谈虎色变”,畏惧作文,有的苦恼没有东西写,有的不知道怎样串成文章,有的担心写不具体。有人概括当今学生作文“三乏”,即学生学识贫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4.
吴云新 《教师》2016,(4):19-2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为题材的,是写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作文是生活的反映,要开启学生的作文思路,就必须让作文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写出有独特体验的文章。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尝试着进行了体验式作文教学,致力于创造现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片段,写出趣  相似文献   

5.
作文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学生的家庭、亲邻、学校生活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应该有许多新鲜而有意义的素材,但是,不少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旁的事情熟视无睹,平时又缺乏观察生活的能力,不注意积累,作文时,往往咬笔杆写不出,写不深。几年前,我从一份教学研究刊物上看到某老师在课堂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引入作文,使作文的内容更充实,帮助学生积累作文材料。一、以作文来写课堂写作应当着眼于现实生活,从最熟悉的生活写起,从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写起,从写“小内容”、“小意蕴”到写人生与社会等大题材、大意蕴。教师要把课堂当成作文的训练基地,以课堂提供的素材为核心,引导学生适时适当地写课堂,把课堂当成作文训练的起点。1.课堂成为作文的起点。多半学生的作文是从  相似文献   

7.
观察在于尽量地有所发现王金香面对作文题目时,很多学生经常感到没什么可写的;还有些学生虽然认为有东西可写,但拿起笔时又忽然觉得要写的内容很模糊,难以写清楚。对于这一现象,老师们不无慨叹:现在的学生生活面太窄,缺乏作文素材。但若把作文题材缩小到学生已有的...  相似文献   

8.
不少学生怕作文,一听作文,就蹙眉头。这是我们语文教师都知道的事实,也是我们感到棘手的老问题。国庆节的时候,县化肥厂正式投产了。我校团委会应同学们的要求,经过联系,决定组织全校学生去参观化肥厂。参观前,教导主任在全校宣布:参观后各年级学生都要写一篇“参观记”的作文,并强调说这是获得作文题材的好机会。  相似文献   

9.
许多中学语文教师深深地被一种现象所困扰——学生抄袭作文,即使是当堂作文,也很难避免。因为有些学生事先背好了范文,往往能临场套上。笔者不久前让初二两个班的学生在课外写一篇题为《记生活中一位可敬的人》的作文,结果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抄袭。有的写“我”送素不相识的盲人爷爷回家;有的写售货员阿姨顶着暴雨推车卖菜,方便群众;有的写清洁工阿姨起早贪黑地一丝不苟地工作;有的写奶奶对“我”元微不至的关心……写这些内容本来是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作文中常见的题材有:“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以‘我’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和“校园外的社会生活”等四种类型。其中在“校园生活”类的作文题材中学生写得最多的是教师,教师的无私奉献与诲人不倦的精神被中学生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界,从中我们可以洞察到中学生对教  相似文献   

11.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假如是命题作文,假如题材脱离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觉得无从下笔,即使开了头,硬写下去,也写不出好文章来。相反,如果是话题作文,选择的余地大,学生可以选择最贴近自己生活阅历的内容去写,写出来的作文自然流露出了真情实感,内容也会变得更充实。因此,一定要寻求作文与学生生活的接轨。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生活。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指导策略浙江/洪志明“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这已经为许多教师所认识,但实际做起来并不容易。例如,尽管有的学生生活很丰富,可是许多有意义的内容还是成了一件件废料;尽管主参观过一个乡镇企业,回来后让学生写一篇参观记,他们还是感到困...  相似文献   

13.
作文的写作,历来是中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课本范文,是写作的模式;习作训练,是写作的实践;有感作文,是写作的目的。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作文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无话可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将生活之水引入作文。一、善于感悟对生活,要有极大的热情和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平凡的生活琐事中感悟人生的意义。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访问、参观,作社会调查,了解大千世界、人间百态,读生活这本无字书。并随时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广泛探讨,捕捉其中的闪光…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写作文,首先要有话可说,要有具体内容,也就是说要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其次才是话怎样说,怎样把具体内容(即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表达出来。小学生为写作文而苦恼,主要是因为没有内容可写,其次才是不知道怎么写。从近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最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从内容入手,写“生活作文”。所谓“生活作文”,就是有意识地培养和指导小学生观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然后从中选择生动有趣的素材写成作文。 下面结合我的作文教学实践,谈谈我是如何指导学生写“生活作文”的。   一、结合学…  相似文献   

15.
曹文轩:有很多学生说:"我的作文写不好,主要是不知道写什么!"作文,究竟应该写什么呢?很简单,作文就是要让生活在你的笔下开出一朵朵小花。有的学生又说:"我的生活中就没觉得有什么值得写的东西啊!难道是我没有生活?"你怎么能说你没有生活呢?你吃饭吗?你睡觉吗?你看见过冬天天空下缓缓飞过的鸦群吗?你见过下雨前的蚂蚁在匆  相似文献   

16.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对参观、游览活动很感兴趣,但听说结束后要写作文,就兴致全无;考试前,学生也常常向老师打听有没有作文?没有作文,则兴高采烈;有作文,则兴味索然。学生为什么这么怕作文呢?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一、学生生活贫乏。小学生作文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然而,小学生生活单调,活动范围有限。二、被度太陡。《大钢》指出:“作文教学应该按从说到写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按这一要求,作文教学应从一年级开始。低年级侧重说话、写话训练,中年级…  相似文献   

17.
写作文是一项辛苦的脑力劳动。多数学生害怕写作文,尤其是山区的学生,有的干脆就不写。要改变学生害怕作文的状况,变"怕作文"为"盼作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激发学生作文的热情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谈了具体的做法。  相似文献   

18.
小学作文教学应改“封闭式”为“开放式”山西霍州市教研室杨凤玲小学作文教学要以发展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为核心,由“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一、向学生开放,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作文教学首先要向生活开放,社会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世界。在这个大世...  相似文献   

19.
熊勤华 《成才之路》2012,(32):31-31
作为一位青年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体会最深刻的是:学生写作文时,写自己身上发生经历过的、自己听闻到的题材,则下笔流畅,文字空灵。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的作文流于形式,寻章摘句无病呻吟。有的学生为了在考试中拿高分,急功近利,有意识地背诵一些所谓的示范作文、满分作文来应付考试。一旦缺失了"真我",作文也就失去了灵魂,学生也陷入了迷惘之中。随意地翻开学生的作文,这样的现象会少吗?如写亲情的文章,有的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的奶奶三年前永远地离开了我,只要时光倒退三年,我可以付出一切。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作文是一个人情感流动的过程,也有人说作文是一个人思维活动的过程。我以为:作文还是一个人对人、事、物认识了的激化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作文的主人,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怕写作文的心理,原因主要是练笔过少。为了扫清学生作文的心理障碍,克服作文命题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沟通社会生活与写作的源头活水,我们试图通过作文练笔这一途径,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训练时首先让学生明确练笔的主旨:1.练笔涉及的题材广泛,允许同学们从生活的任意角度去攫取自己愿意写的题材,然后自己命题作文;2.练笔使用的体裁比较灵活,同学们可以自由选取任何一种体裁形式来写自己想写的内容;3.练笔又不规定篇幅,有话则长,无活则短,以尽兴为原则,学生们好像一下子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