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 1)识记环境的含义 ;环境要素的内容。 ( 2 )理解环境问题的含义和具体表现 ;环境问题的危害。2 能力目标 :通过为学生设置问题情景 ,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 ,分析具体的环境问题的能力 ;同时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 情感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充分的情感因素 ,以引起学生对现实中环境问题强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教学重点】1 环境问题的含义和表现。2 环境问题的危害。【教学难点】1 环境问题威胁生态平衡。2 环境问题直接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方法】1 引导学生挖掘、分析有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环境、生态平衡的概念.理解环境问题的含义和具体表现及环境问题的危害.2.能力目标:要求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看待环境问题的危害,用发展的观点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3.思想觉悟目标:通过环境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在环境问题上学以致用,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3.
犤教学目标犦1.知识目标:识记环境、生态平衡的概念。理解环境问题的含义和具体表现及环境问题的危害。2.能力目标:要求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看待环境问题的危害,用发展的观点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3.思想觉悟目标:通过环境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在环境问题上学以致用,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4.
“印度”一节是在学生学习完一个大洲———亚洲、一个地区———东南亚和一个国家———日本后的又一个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本节内容宜安排2个课时完成。一、教材分析(一)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2 .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2 .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相似文献   

5.
孙华 《地理教育》2002,(3):25-2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分布在东南沿海;主要出口农产品,经济发展状况;巴西迁都的原因。 (2)记住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3)理解巴西对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利用。 2.能力目标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和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 3.思想教育通过分析合理利用巴西的自然资源,认识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环境,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学习目标及其内容选择1.人口与城市(1)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学习人口与城市的基础知识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而人类自身活动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人口的发展与变化,因此,人口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的基本问题。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地理科学、历史科学等都涉及人口问题的研究。地理课程对人口知识的教学将限制在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的范围内,即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城市是人…  相似文献   

7.
【常考考点】●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分布和解决途径【知识梳理】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等生态破坏森林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碱化、草场退化、水源枯竭、物种减少甚至灭绝等环境问题的分布区域差异城市:以污染为主农村:以生态破坏为主全球差异发达国家:较轻发展中国家:较严重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人口问题)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资源问题)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发展问题)【精讲精练】(04年全国文综)下图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  相似文献   

8.
一、考纲要求 1.人口的再生产: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人口的增长. 2.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环境承载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 3.人口迁移与环境: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二、专题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的三个阶段 2.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的知识要点 1.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2.了解世界面临的人口问题,初步建立正确的人口观 3.理解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及随之产生的城市问题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教育 1.增强学生对环境的忧患意识,进行环保教育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教学重点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具准备投影片、投影仪教学方法图像程序教学法、综合法板书和板图板 书投影片第二节 世界的人口问题 一、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 1.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解决问题的目…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问题的两类表现;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2.运用人地关系模式图,分析人地关系和环境问题的产生;说明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联系实际,了解本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并分析原因。3.培养学生对环境负责的行为;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参与意识。教学重点: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环境问题的两大表现及分布特点。教学难点: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利用相关图表、资料和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  相似文献   

11.
正学科:物理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修3-1)课题: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第一课时)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并用它进行有关电路问题的分析和计算.2.理解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U-I图线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目前世界人口总数;知道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明确人口增长速度的决定因素;理解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学会怎样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绘图和计算能力;加强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二、教学任务分析教材与课程资源分析:《人口与人种》…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款目标 1.使学生掌握农业各领域的有关生产和经营的知识与技术。 2.使学生理解农业技术的科学根据,谋求其改进,培养使农业合理化的能力和态度。 3.使学生理解农业的社会的、经济的意义,培养谋求农村社会向前发展的态度。第二款各课程第一、作物 (一)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作物的特性、种植环境及其关系,掌握调节作物的生育和环境加以合理种植的技术。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提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2.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对"树立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理解。二、重点与难点1.我国面临严峻的自然资源形势及我国自然资源的基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高考中,涉及环境知识的内容较多,其环境知识可以分为人类面临的环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两大考点。一、考点之一——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主要内容是: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防治、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能力要求是: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分布;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及产生的主要原因;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问题的关系。(一)历届高考中人类面临的环境环境问题考点分布、题型及赋分  相似文献   

16.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首要问题。初一地理“世界的人口问题”一节主要通过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和人口向城市迁移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这两个方面加以阐释 ,指出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教材知识线索明确 ,说理性强 ,教学时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思维、分析探讨、归纳整理。本人在教学时用表格归纳总结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人口问题 ,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人口增长状况及表现形式产生的问题即人口问题 出现的后果对  策过多过快停止增长不断减少   1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滥伐森林、滥…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2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3 )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 能力目标(1)运用太阳系模式图 ,分析日地关系。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并分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2 )运用有关图片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18.
高一物理《牛顿第三定律》多媒体教学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应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3.能区别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和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及推导.(2)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计算.2.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语言概括法则,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传感器是将非电学量(如位移、速度、压力、温度、湿度、流量、声强、光照度等)转换成电学量(如电压、电流等)的一种元件.与传感器有关的问题涉及的面很广,它可以与高中物理知识中的许多主干知识相联系,以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获取知识、综合运用及实验能力.因此,近几年来与传感器有关的问题频繁地出现在高考试题(特别是上海高考试题)中,这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