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将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三种因素量化,基于面板分析模型,对中国东部地区11省市2003—2012年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量均呈现增长的态势下,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固定的均衡关系;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均为正相关关系,高能耗、高污染模式依旧存在,低碳经济发展形势严峻;辽宁、北京、天津以及上海这四个省市的经济增长对于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量的弹性与其他省份相比明显偏高。因此,在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高的双重约束下应当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加大碳排放控制力度,发展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整合、优化、转型、升级,以此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周亮亮 《天中学刊》2012,27(6):32-35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第一次将"低碳"和"低碳发展"写入五年规划,确立了能源强度、碳排放强度等约束性指标,节能减排成为"十二五"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一年的实践证明,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大、增长快、结构调整缓慢的问题依然存在,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究其原因,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有直接关系。中国必须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与低碳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将煤炭、焦炭、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8类能源作为主要的指标,对唐山市1995-2014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状况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了唐山市碳排放量与人口总数、城镇化率、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6个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度,然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从倡导低碳生活、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技术、调整能源结构方面提出了唐山市降低碳排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南阳市1994—2016年的GDP与能源消费数据为样本,通过碳排放系数法估算出每年的碳排放量,分析了南阳市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状态,并采用Tapio脱钩分析法对碳排放与GDP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阳市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呈多元化表现状态;南阳市GDP与碳排放存在不稳定的脱钩关系,绝大多数处于弱脱钩状态或强弱交替脱钩状态,但尚未实现GDP增加而碳排放量降低的目标.因此,对南阳市能源政策的建议是通过加强低碳产业体系和低碳能源体系构建以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通过建立减排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工业和交通领域碳排放的控制,从而逐步实现南阳市GDP与碳排放的强脱钩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自下而上"法估算了2004-2015年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业的CO2排放量,并构建统计指数对该区域碳减排贡献与潜力进行了详细分析,进而运用LMDI法分解了其旅游业CO2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业碳排放量在研究周期内持续快速增长,其中旅游交通碳排放是最重要的来源;其碳强度的脱钩指数多介于0到1之间,处于相对脱钩状态;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业碳减排潜力大于1,整体减排效率较高;消费水平和游客规模是促进该区域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的负向驱动作用效果显著。基于以上结论,对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业低碳发展提出了转变传统观念、改进能源强度、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强旅游监管约束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用、建筑领域用能为主要研究对象,就能源利用结构、碳排放预测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生活消费领域能源消耗和终端碳排放量1995年以来总体呈增长态势,增幅近10%,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根据预测结果,在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耗降至70%、60%和50%3种预设条件下,碳排放量将分别减少92、676和1304万t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推进建筑节能,倡导低碳生活是贵州省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一个包括经济总量、地区结构、电力消费强度、碳排放系数四因素的分解模型,运用LMDI方法对2000-2011年江苏工业电力消费的CO2排放量进行了地区分解。结果发现,经济总量的扩张始终是导致地区碳排放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其余三因素对不同地区的碳排放的作用方向不确定,具体表现为部分地区部分时段促使碳排放量增加,部分时段却导致碳排放量减少;且影响程度大小不一,相比较而言,地区结构的作用程度最小,碳排放系数最大,而电力消费强度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8.
利用IPCC提出的碳排放折算系数测算广西能源消费CO2排放,运用卡亚公式和完全分解模型分析人口规模、人均GDP、能源强度和CO2密度对广西能源消费CO2排放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在19952011年,对广西能源消费CO2排放量增大起正作用的依次是人均GDP和人口规模,起负作用的依次是能源强度和CO2密度。因此减小广西能源消费CO2排放量,要控制人口规模、改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9.
根据收集和整理2000-2013年广西北部湾沿海钦州市、北海市和防城港市(下称“三市”)的能源消费量和GDP数据,分析三市的GDP总量、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碳排放总量变化,结果为: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8.49%和41.87%;2006年和2011年是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变化的重要节点;碳排放总量与GDP和产业结构显著相关。为此,广西北部湾沿海城市应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和生物能、风能、潮汐能和核能等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金砖五国与欧美等发达八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和南非能源消费强度收敛的原因展开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能源价格、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产生积极影响,而能源结构不利于其进一步的降低。在能源消费强度收敛原因分析中,价格竞争机制和技术进步差异对中国和南非能源消费强度收敛均有显著影响;而产业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差异仅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收敛影响显著,能源结构差异仅对南非能源消费强度收敛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伴随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面临新要求和新挑战,促进城镇碳减排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本文选取2000~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基于全要素碳排放效率角度,考察中国城镇化率影响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效应和传导机制,对协同推进中国城镇化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的路径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率对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和生活消费在影响产生过程中表现出差异化中介效应。在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约束下,加快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应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尊重区域发展差异,提升政策举措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研究应用、不断优化人力资本结构、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的碳排放模型测算四川省2000-2015年农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应用Tapio模型判断区域内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评估农业经济低碳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这16年间四川省农业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是6.27%、1.26%;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大部分时间处于"不理想状态—相对理想状态",2012年则呈现出完全脱钩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3.
使用非线性灰色伯努利模型预测了2014-2022年江西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量值,整体而言,江西省的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在增长率呈现下降的趋势。非线性灰色伯努利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预测发现到2022年江西省的能源消费量达到11 060.1万吨标准煤,碳排放达到6 282.4万吨;从2014年到2022年江西省能源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为4.06%,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长率为3.11%。  相似文献   

14.
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低碳经济,而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保障。利用2000-2012年河南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对河南省三次产业的碳排放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第二产业碳排放量最大,其中工业是主要的碳排放部门,第一产业碳排放量最低。针对河南省三次产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特点,提出了发展低碳农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树立低碳理念,推动第二产业优化升级、重视低碳技术研发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厘清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本文以交通运输业为例,测算了基于C-D生产函数的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运用LMDI方法将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分解为技术进步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在此基础上测算了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回弹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存在回弹效应,且部分年份出现"回火效应",部分年份由于技术无进步未出现碳排放回弹效应。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能源结构总体对碳排放强度具有负向影响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加两国能源基本指标的考察和环保政策的比较发现,中国的能源安全状况远比加拿大要低得多。表现为石油消费强度较大、石油消费增长速度过快、主要能源储存比较低、能源进口集中度过高、战略石油储备天数较低、石化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比重较高等。对中国而言,减少油气的对外依存度和降低碳排放量的最有效途径是:推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利用,提高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研发"煤转油"技术,降低化石能源在开采、提炼与消费中的污染程度;促进企业技术革新,降低产品生产中的能耗率;加大新能源技术引进、人才培训和交流、设备服务供应、联合研究。在这些方面,中加两国有着无比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合作潜力。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面临的复杂问题之一,也是能源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减少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特别是能源生产、消费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在构建低碳社会的前提下,出口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可忽略,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前提是要弄清楚出口增长对碳排放带来怎样的影响,然后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更好地构建和谐低碳社会,同时也为未来国家进出口政策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宜宾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排放和土地利用变化之间密切相关,土地利用是造成全球碳排放总量迅猛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采用2000—2010年宜宾市土地利用数据与能源消费数据,通过构建碳排放模型,对研究区11年来土地利用的碳排放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0年宜宾市碳排放总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碳排放总量由2000年的185.559 9万t增长至了2010年的490.823 2万t,增长率高达165%;建设用地是最主要的碳源,而林地为最重要的碳汇.2)据中国造林成本的价格估算,宜宾市在研究期内需要年均拿出1.5%2.6%的生产总值来支付碳失衡所导致的生态补偿量.3)宜宾市各区县的碳排放强度在研究期内呈现出"先增后减"和"持续增长"两种不同的变化类型.4)宜宾市各区县的碳汇、碳源及碳排放总量空间格局差异显著,碳源和碳排放总量表现出以"翠屏区为中心,向两侧递减"的格局,而碳汇能力较强的区县则主要位于西北部和南部山区地带.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我国工业经济转型过程中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变动关联特征与机制进行了动态跟踪,重点分析了经济转型背景下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特征及其与碳排放关联变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碳排放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东中西部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STIRPAT模型为基本框架并对其进行拓展,利用面板数据,对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深入考察。总体分析表明,人口、富裕程度、第二产业的发展和能源强度都会对碳排放造成影响,而城市化水平、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并不显著,EKC曲线不适用于中国的碳排放和经济发展水平。而区域对比分析发现,中部地区的碳排放驱动因素在影响程度和方向上与东西部地区存在很大的不同:中部地区人口对碳排放影响为负,东西部为正;能源强度对东西部的碳排放有显著影响而对中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