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晓梅  杜量 《培训与研究》2008,25(7):128-131
Verschueren语言顺应性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适应语境、适应语言结构的过程,话语标记语作为元语用指示语的一种,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说话人的顺应意识,这种顺应意识就是说话人的元语用意识。口译活动中的不同的话语标记语体现不同的元语用意识,具备不同的语用功能,灵活掌握不同的话语标记语有助于提高口译活动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Verschueren语言顺应性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适应语境、适应语言结构的过程,话语标记语作为元语用指示语的一种,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说话人的顺应意识,这种顺应意识就是说话人的元语用意识。口译活动中的不同的话语标记语体现不同的元语用意识,具备不同的语用功能,灵活掌握不同的话语标记语有助于提高口译活动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从语用顺应论的四个研究视角即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来分析,论证语类的成功口译过程呈现了听辨、分析、推理、综合、理解的动态思维线路。在这一动态过程中,译员要动态地选择顺应对象或层面的口译策略,实现相应的顺应。  相似文献   

4.
口译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交换和传递过程,此过程将语言承载的文化以口头形式转化为另外一种语言。口译的转化过程不仅是语言的交换,还是具有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的传递。如果译者不能正确地选择语言,或是缺少跨文化意识,则容易导致语用失误。本文以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为理论基础,采取综观的分析角度,从语言语境、语码和语体、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几方面对口译的跨文化语用失误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以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为指导,从语境因素、语言结构、动态顺应等维度举例比较分析简·奥斯汀的代表作——《爱玛》两个中文版本:张经浩译本和孙致礼译本,由此探讨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是如何做出一系列语言选择以顺应原语和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  相似文献   

6.
作为语言使用环境的语境分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境中的各个因素都可能影响译员对源语的理解及对译语的表达。对源语的理解要通过对语境的分析与掌握来确定;而目的语中词语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决定口译质量的关键,它同样受到语境制约,口译时快速选词、准确达意都离不开对语境的准确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7.
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使用与理解具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并且在特定语境下它们还具有丰富的人际功能,而非仅仅被用于传递信息.借用维索尔论(1999)从语用功能综观论的角度提出的语言使用的顺应论理论,本文从顺应论角度出发,探讨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语用移情问题,即语言使用者如何通过选择指示语来表达语用移情.  相似文献   

8.
口译是一种在动态语境下进行的交际活动,而语境顺应是以顺应交际需要为目的的语言选择,因此,口译预期能否实现与口译活动对语境的顺应程度密切相关。译员可在具体口译过程中,通过推理、转换、预测三种策略来顺应语境,实现口译预期。  相似文献   

9.
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解释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ef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诸方面对源语和目标语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因此,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话语标记语是电视访谈会话中常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语言现象。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工具分析电视访谈中的话语标记语,可发现它们在顺应语境的过程中主要发挥了四种语用功能,即表明个人态度、阐发前述信息、推进言谈、语用缓和。这些话语标记语是说话人在语言选择过程中顺应语境条件的标记,也是交际者的元语用意识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从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出发,分析了语用文化如何在动态的翻译过程中顺应语境融合下的语言结构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认为只有动态地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避免翻译中出现文化信息传递障碍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十八大报告英译为语料,在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的指导下,从结构客体顺应、语境关系顺应等层面,分析十八大报告英译中的一些顺应现象,表明语用顺应理论对政治语篇的翻译具有可指导性。  相似文献   

13.
顺应论认为语言行为的本质是选择和顺应,理解是选择的前提,语言使用者的主体性在不断理解和选择的过程中突出出来。同时,因为语言本身的特性和交际需要,理解和选择受到了语言客体和交际语境的制约。顺应论视阈下的口译理解研究注重语境关系的动态顺应和语言结构的动态选择,强调译员可以能动、灵活地采取一定的策略促进对源语的准确性理解,凸显了译员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Verschueren的语用理论提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顺应论。本文从他的顺应论之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关系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程度这四个角度来探讨Verschueren语用理论对广告语言创作的启示和诠释力。  相似文献   

15.
诗歌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诗语顺应再造、选择再生的过程.文章以汉诗英译为平台,用语言顺应论来描绘与分析翻译活动中译者的动态顺应与能动选择,并结合内容、形式、风格三个维度来阐释译者如何在诗歌翻译过程中顺应交际语境与语言语境作出恰当选择,以实现其翻译意图.  相似文献   

16.
以汉英旅游介绍语篇平行文本之间的语用对比分析(包括语言语用对比和社交语用对比)为基础,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指导,对温州地区景点介绍语篇的英译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顺应语言结构、顺应文化语境、顺应读者心理的翻译语用顺应策略,以求达到语用等效。  相似文献   

17.
Jef Verschueren的语用综论观下的顺应论的动态性认为,语言选择过程的动态顺应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体现:时间顺应、语境的顺应和语言线性结构的灵活变化。以该理论对《李尔王》三个不同时期的译本进行分析,指出翻译标准应谊被不断地重新阐释以顺应不同时间、不同语境和不同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8.
人们进行交际,目的是要达到一定语境下的语用功能,而语境是可以按照表达者的意图来构建的。同时构建语境可以为各种语境策略的实施提供更为广阔的使用空间。指示语便是一种语境策略,是语言和语境关系最明显、最直接的反映。本文以互动交际中人称指示语为对象,探讨其使用和理解的语境依赖性。文中重点在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的基础上研究语用移情,并提出“语用离情”的概念,意在突出它们的人际交往功能,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准确地运用人称指示语,使得人类言语交际得以和谐地进行。  相似文献   

19.
口译,顾名思义是一种翻译活动,即指学生以口语的方式,将源语转换为目的语的方式。口译作为一种跨文化意识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了解、避免跨文化语用失误对口译来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兼顾从培养跨文化意识的角度研究口译,分析语言文化与口译之间的关系,指出口译中存在的文化障碍现象。本文从语用学的语用失误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口译中存在的几种语用失误现象的分析,探究口译中语用错误的问题及其原因,以求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减少误解、进行有效沟通和更好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20.
新闻导语是新闻的灵魂,从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导语中的语用移情通过语言选择和语境关系的顺应两个方面来实现.语言选择的顺应主要体现为莱昂斯(Lyons)所称的指示语映射现象(包括复数第一人称言论口吻及通用"你")和第一人称指示语"I"的运用;语境关系的顺应体现为时态的顺应、语气的顺应以及手段的顺应.新闻导语中语用移情的实现是话语层面上人际意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