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早期话剧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戏剧舞台上出现的一种新剧,又叫明戏。本从化接受的视角,探讨了早期话剧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大众的关系,揭示了艺术移植及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民族化审美积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由被动到主动--论中国早期话剧移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早期话剧移植前后,整个东方的戏剧舞台都对西方的这种艺术进行了引进,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早期话剧的移植,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移植转变过程。本文从文化接受与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着手,试图把握话剧及文化移植的某些规律,认识话剧移植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早期话剧移植前后,整个东方戏剧舞台对这种西方的艺术形式都进行了引进,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话剧移植虽然以西方戏剧为旨归,但却是通过日本这个中介来完成的,具有间接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文化交流和文化接受的过程中 ,由于“接受屏幕”的不同 ,经常发生文化误读现象 ,“话剧”这一称谓正是中国对于不同于自身戏剧特征的西方戏剧艺术的误读。从文化交流和文化接受的角度 ,探讨了中国早期话剧在对西方戏剧的接受中产生的种种误读现象 ,从而把握早期话剧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话剧在我国开始萌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现代话剧的观念得以正式确立,最终形成了"话剧——戏曲"的二元格局。本文通过对中国早期话剧史的研究,发现近代的小说翻译和戏剧翻译对现代话剧的诞生起到催生作用。  相似文献   

6.
现实主义戏剧思潮是整个现实主义思潮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现实主义戏剧是从社会问题剧开始的,深受易卜生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戏剧走上了普罗戏剧的发展道路,虽在艺术追求上获得了一些成功,却因后来过于注重社会政治而忽视了艺术审美,但其所提出的戏剧“大众化”却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找到一条新的出路。以曾禺和夏衍为代表的“生活戏剧”和“心理现实剧”是现实主义深化的产物,也是现实主义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在中国剧坛的两次回响,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使带有浓郁现代主义色彩的戏剧在中国风靡一时,而且促进了中国戏剧观的更新,促进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和民族化进程。“五四”时期,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既促使中国戏剧完成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又促使艺术家们开始了对话剧“民族化”的思考与探索。新时期以来,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彻底打破了中国话剧原有的美学体系,使话剧艺术从写实性的再现艺术向假定性的表现艺术转化,向中国戏剧传统回归,促进了中国话剧的“民族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话剧是在外国戏剧的影响下形成的。它的演变过程经历了早期话剧和现代话剧两个发展阶段,本文仅就中国早期话剧,即“五四”前的中国话剧的概貌作一粗略的追述与评说。 三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中国社会矛盾更加激化,清朝政府摇摇欲坠。当时,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了寻求救国真理,纷纷向先进国家学习。他们不但学习先行国家的科学技术,也学习他们进步的文化艺术,来启迪民智,进行社会教育,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我国的早期话剧就是在学习了外国先进的戏剧艺术之后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阅读要点] 1、明确单元特点我国古代没有话剧,均为戏曲。由“五四”时期发展起来的现代和当代戏剧,其主体为话剧。话剧发展到三四十年代已达到高潮,出现了像《雷雨》这样的佳作。新中国成立后,贯彻了“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更是赢得了戏剧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又有话剧《茶馆》、《关汉卿》等优秀作品问世。外国戏剧源远流长。最早兴起的是古希腊戏剧,至文艺复兴以及19世纪,欧洲戏剧创作先后出现过高潮,产生了世界级的大师,如莎士比亚、易卜生等。外国戏剧对中国话剧的诞生、发展,都曾起过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早期话剧在其诞生之初走了一条“东方路线”。日本在中国戏剧现代化初期扮演了“启蒙导师”的角色,起到了“中间人”的作用。日本新派剧和新剧,是西方戏剧输入中国的“载体”和“介质”。文明新戏学习日本新派剧,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西方现代戏剧美学的方向,而文明新戏学习日本新剧,则又拉近了与西方现代戏剧美学的距离。这就是中国戏剧现代化初期借鉴西方戏剧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话剧与戏曲分别以近似生活原型的“白话”形态和以程式化为特征的“曲”的体式而体现出两“求真”与“求乐”的审美差异。这种审美差异既与话剧及戏曲所根植的各自的化土壤分不开,也与它们所承载的不同的“形式的意识形态”有关。而同时,作为20世纪中国戏剧化的一种结构性存在,话剧与戏曲从最初的历史遇合、经不断地交流碰撞而必然趋于整合。“整合”并非意味着取消话剧与戏曲各自的艺术本体性,实则表现出两在化交流的意义上的一种逻辑的、美感的协调及功能上的互补。而且正是在化整合所提供的超越差异与对立的立场上,才有可能建立起一种跨越化屏障的共同的戏剧诗学和包容着话剧与戏曲的新的现代戏剧史观。  相似文献   

12.
秦立 《现代语文》2007,(5):97-97
1907年,话剧作为西方艺术传入中国后,立即扎根于民族化的土壤。“明戏”贴近中国民众的生活和命运,体现出深切的人关怀。随着中国社会的明进步发展,经过儿代艺术家近一个世纪对艺术的追求和对戏剧民族化的探索,中国话剧现已成为高雅的化艺术形式,深受中国广大观众的喜爱,并以《雷雨》、《茶馆》等辉煌艺术成果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国话剧百年将至,我们回溯话剧发展历程时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已经走向成熟,而《雷雨》就是中国话居性向成熟的标志。它以其深邃的内涵,圆熟的技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70年来,经久不衰,被人们广为传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在早期史剧形式的探索中,主张向西方借鉴,进行"崭新的移植"。但在实际创作中,基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素养,他的史剧形式"移植"打上了深刻的中国烙印。就诗学传承而言,除了近现代西洋戏剧形式的继承,他的早期史剧实际上还继承了四川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元杂剧形式等中国传统文艺形式。在中西方文艺形式的继承中,郭沫若早期戏剧形式探索取得了相当的实绩,对中国新文学话剧形式的探索与开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大学时代》2002,(2):50
20世纪90年代末的中国话剧界,被一股先锋力量撞了一下腰."先锋话剧"实验话剧"孟京辉"等待戈多"……这些词语迅速地浮出水面.人们以这些非主流话剧为突破口开始重新认识中国话剧.实验性,先锋色彩,荒诞的剧情,前卫的表现手法,似乎是先锋戏剧的标志,然而谁也不能给先锋戏剧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用孟京辉的话说:"完全没有必要给实验戏剧定义,实验就是姿态,如果有许多人在做实验性的戏剧,就会营造出一个创作的氛围和环境."面对一种非主流文化,谁也不知道"先锋"会在中国走多远.我们能看到的是先锋还将战斗,实验仍在进行.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 80年代 ,中国传统话剧陷入全面危机 ,不相信“话剧夕阳艺术论”的人们开始了长期、全面的探索 ,力图挽回话剧狂澜。高行健就是这些探索者中杰出的一位 ,他从传统话剧“第四堵墙”中突围而出 ,在技巧和理论层面上革故鼎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俄苏文学大量涌入中国,其中契诃夫戏剧对中国话剧产生了重要影响。曹禺、夏衍作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在艺术手法上都曾经借鉴过契诃夫。因此通过曹禺和夏衍这两大领军人物契诃夫的创作势必会影响到整个中国现代的现实主义戏剧。本文主要以曹禺为例,谈契诃夫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曹禺戏剧的现实主义创作,进而影响到中国现代的现实主义戏剧创作。  相似文献   

17.
<正> 简单化地看待现代戏剧史的背景,忽视我们早期话剧浪漫主义特点的研究,这是现代戏剧批评的一个突出倾向。这种倾向,直接缩小了早期话剧成就所呈示的丰富性,低估乃至贬斥了浪漫主义这一客观存在的重要思潮、流派在中国话剧史上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话剧的历史不长,它是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兴起,在“五四”运动倡导的新文化潮流中发展的.早期话剧在接受西方近代话剧影响的同时,逐渐确立了它的文学地位和艺术地位,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话剧发展可谓盛况空前.建国后17年中,话剧创作即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高峰.戏剧艺术虽然在十年动乱中蒙受了巨大灾难,话剧仅仅成为冷落文坛的点缀.但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新时期  相似文献   

19.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成熟的标志,它的诞生,在20世纪的中国话剧界,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雷雨”。虽然曹禺一再否认自己对他人的借鉴,但是无论情节发展、主题意蕴还是象征隐喻,曹禺的《雷雨》受到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的显著影响,已经被相当多的研究者所关注。依据加拿大著名文艺理论家诺思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对两部剧作的原型叙事结构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0.
南开学校的话剧活动始于1908年,一直坚持到全国解放前夕。南开新剧团是我国话剧史上历史最长久的一个业余话剧团体。四十年来,编演了大批剧目,造就了一批闻名中外的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周恩来总理在世的时候,一直关心以南开为发祥地的北方早期话剧史的研究。1959年,在纪念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的时候,周总理邀请当年在南开读书的同学开茶话会,一起回忆南开早期的戏剧活动。其后,嘱咐著名戏剧家曹禺同志,写中国话剧史,“要把天津和北方各地早期的话剧活动写上去”。并要求搜集这方面的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