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明元 《图书馆杂志》2006,25(3):77-79,61
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仔细分析,认为《大四部目》为殷淳之私撰目录,而《大四部目》早于《七志》,故其应为私撰目录之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审慎、仔细的分析,认为王俭《七志》正文“七志”部分所著录图书为“今存之书”(即王俭撰《七志》时能获知的所有存于刘宋时期的图书),故《七志》又被称作《今书七志》。  相似文献   

3.
对《七志》“经典志”之《孝经》居前,结合其时政治背景作出合理解释,对王俭先道后佛、阮孝绪先佛后道的不同,联系当时文化大势进行了详确探讨。  相似文献   

4.
汪浩  赵子夫 《图书馆学刊》2013,(11):112-114
《七略》《七志》《七录》作为我国目录学的鼻祖,不仅对当时的文献学发展影响颇深,也对后世目录学发展影响深远.从《七略》《七志》《七录》出现的历史背景着手,分析了3部书各自的特点及对目录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述我国古代目录学家王俭及其代表作《七志》在目录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认为其开创了用传录体编写叙录的先河。通过分析《七志》的类目设置及王俭所出生的琅琊王氏家族和其本人的经历,揭示《七志》产生的时代特征,即“以孝为先”、“以孝掩忠”,用抽象的“德”取代具体的“忠”是其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6.
郑玄注《尚书·禹贡》每每引用"地理志",此"地理志"与《汉书·地理志》记载并非完全一致,不合之处却可得到西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的印证,当为《东观汉记》之地理志。《东观汉记》地理志编纂于桓帝前期,此后马融在东观著述,以病去官,郑玄游学关中,在融门下七年,得以采地理志注《禹贡》。文本比勘显示出《东观汉记》地理志处于《汉书·地理志》与《续汉书·郡国志》之间,当为《郡国志》的直接文献来源。  相似文献   

7.
《江西图书馆学刊》2021,(1):121-128
在古代书目发展史中,图谱之学经历了由分到合,再合而复分的反复过程。《七略》《中经新簿》分别开创谱学和图学之端。而后,《七志》的"图谱志"首次将图、谱合并,对图谱学的建立有导夫先路之功。与此同时,图谱与文本文献的著录矛盾也随之暴露,《七录》鉴于此,遂取消了图谱志,并以图归部类,附谱于纪传之末。爰及《通志》,图谱文献既因主旨与文本文献并立于"艺文略",又以表现形式独立存在于"图谱略",两"略"联动,不但调和了图谱与文本文献的著录矛盾,而且丰富了图谱文献的内涵,图谱学正式确立。不过,南宋以后,图、谱二学重新分化,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郑樵在《通志·校雠略·编次必谨类例论》一书中说:"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者为类例之不分也…士卒之亡者由部伍之法不明也,书籍之亡者由类例之法不分也。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千百年来我国古籍分类的原则、方法不断发展,从六分、五分、七分到四分,先后产生了《七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明史·艺文志》及私家的《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题》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古籍分类目录,更有集"四分法"之大成的《四库全书总目》。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古籍分类?怎样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与  相似文献   

9.
《北京档案》2006,67161(4):F0002-F0002
北京市大兴区档案馆目前馆藏档案108个全宗、67161卷(件),实物档案1483件,各种图书资料12926册。其中较为珍贵的有明清两代大兴县县衙旧址照片、清康熙时期所编纂《大兴县志》全本照片、清《光绪顺天府志》和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所赠之笔,民国七年印花税票、委任状,  相似文献   

10.
《十道志》是唐代地理总志,早已亡佚,存世者仅有清人辑佚之作。今于朝鲜刻本《樊川文集夹注》中又寻得其不同于辑本之佚文若干,可为《十道志》辑佚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刘冰 《图书馆学刊》2009,31(7):F0002-F0002
分门史志通典治原之书 十五卷 目录一卷 佚名辑 宋刻本 是书辑《史记》、《前汉书》、《后汉书》、《晋书》、《隋书》、《新唐书》、《新五代史》七史中的食货志、礼志、乐志、选举志、百官志(或表)、艺文志(或经籍志)、兵志、刑法志、祭祀志、舆服志、律志、、历志、五行志、天文志、地理志、  相似文献   

12.
康廷山 《大学图书馆学报》2021,39(5):106-112,119
开元以前唐代内府藏书已分置东、西两京,故褚无量校写四部书分东都乾元殿和西京丽正殿两个阶段,整理对象是两京所藏内府御书及从秘书省等其他机构和民间搜访之异书.而马怀素雠校秘书省藏书是为给褚无量校写御书提供善本,续撰《七志》则是其雠校时主动奏请的,是对自己目录学思想的一次实践.元行冲领撰《群书四录》沿袭了马怀素续《七志》的图书著录范围、"传"的解题名称等,在分类上则采用七分法补充四分法之不足.这也说明当时四分法虽已成为主流,但仍不够完善.  相似文献   

13.
崔欣 《图书馆杂志》2006,25(11):71-73
本文以清代嘉道年间上海藏书家李筠嘉的藏书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上海图书馆所藏《慈云楼藏书志》稿本与南京图书馆所藏《古香阁藏书志》稿本进行比较考察,揭示二者之传承关系,兼对《慈云楼藏书》的成书年代等问题略加考辨。  相似文献   

14.
王俭出身于世家大族,他在图书目录学上的贡献主要是主持撰成《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和《七志》,其中《七志》的修撰充分反映了王俭在图书目录学上的才识。其私人编目、著录今书、创立传录都是前人所无,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金华 《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12):132-133,136
作为“纲纪群籍,簿属甲乙之学”,目录学的发展关系重大。随着七部分类到四部分类法转变的完成,史部目录的地位最终突显出来。直到《隋书·经籍志》(为了叙述方便,仿照惯例《隋书·经籍志》简称《隋志》《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的完成,史部目录终于独立而且下设各子目成熟完善,为后世所效仿。  相似文献   

16.
《汉书·艺文志》班固自注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书·艺文志》班固自注浅析那世平(阜新矿业学院图书馆)《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是我国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和目录学家班固根据《七略》而撰写的史志目录,是现存最早的目录学著作。班固撰写的《汉志》,为了与《汉书》的其它九志相平衡,采用了把《七略...  相似文献   

17.
现今仍有许多学者对《隋书.经籍志》总集多有收录某些作者的个人作品集存有争议,如毛伯成诗一卷、江淹拟古诗一卷等;清朝的大学者姚振宗在其《隋书.经籍志考证》中也对毛伯成诗一卷、百国诗四十三卷等作品集何以被编入总集存有疑问。对此,文章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序与《隋书.经籍志》总集之小序所述进行比较,并对《隋书.经籍志》总集中的多个作品集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隋书.经籍志》总集的概念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所理解之总集的概念有所不同;后两者的总集是单纯的总而集之,而《隋书.经籍志》总集是选而集之,而后总为一类成为总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邵永忠 《图书馆杂志》2003,22(10):71-73
明修《元史》未立《艺文志》,清儒对其进行了补撰,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金门诏、黄虞稷与卢文衷、钱大昕三家。三家补志著作对填补《元史》无《艺文志》之空白,反映元代图书之繁盛,在分类方法之创新,及著录内容中对《元史》和其他志书之补正上,都有所成就,在目录学史上有较大影响,也为研究元代学术文化指示了门径。  相似文献   

19.
现今仍有许多学者对《隋书·经籍志》总集多有收录某些作者的个人作品集存有争议,如“毛伯成诗一卷”、“江淹拟古诗一卷”等;清朝的大学者姚振宗在其《隋书·经籍志考证》中也对“毛伯成诗一卷”、“百国诗四十三卷”等作品集何以被编入总集存有疑问。对此,文章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序与《隋书·经籍志》总集之小序所述进行比较,并对《隋书·经籍志》总集中的多个作品集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隋书·经籍志》总集的概念与《四库全书总日提要》总集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所理解之总集的概念有所不同;后两者的“总集”是单纯的总而集之,而《隋书·经籍志》总集是“选而集之,而后总为一类成为总集”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山东档案》2012,(3):66-66
近年来,青岛市城阳区档案局秉承存史资政、传承文明的工作理念,坚持服务经济中心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加大史志编修和地情编研工作力度,取得了一大批工作成果。在2012年全市地方志工作成果评比中,我区参评的七部志鉴成果均获奖,走在了各区市前列,其中《城阳镇志》《城阳公路志》获得优秀地方志成果特等奖,《流亭街道志》获得一等奖,《河套街道志》《上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