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是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2.
李晓红 《成才之路》2010,(31):80-81
在目前的语文教育实践中,教师们依据个人对语文的理解和偏爱,有的将语文课上成语文知识课,有的上成文学课。有的上成写作课,有的上成思想教育课,更多的上成中考、高考语文应试课,这些做法都不利于语文教育的发展。我个人认为,语文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索其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陛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是言语教学”的论点,对我国特定历史时期曾出现的、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政治课”乃至“语言知识课”的批判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这一观点既不符合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历史和现实,也与国外母语教育共同特征相悖。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技术化、工具化的不良倾向可能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流失,违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普遍要求。  相似文献   

7.
所谓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是把班会课上成语文课,更不是把语文课变成班会课。“渗透”是指教育与教学有机地熔铸,既教好书,又育好人。坚持长期性,讲究水乳交融,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语文.首先姓“语”.其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别的学科,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内.把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我想用如下三个“味”来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9.
李顺文 《辅导员》2009,(8):61-61
在课改日益深入的今天,中学语文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学忽略了人文教育的作用,忽略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部分教师片面地强调其语言媒体的“工具性”,把语文课上成了枯燥繁琐的语言课、语法课,语文教育没有充分给学生以思想的解放、心灵的自由和创造的渴望,使语文学科的文学色彩逐步淡化,学生人文精神较为稀薄。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程背景下,什么样的语文课是一堂好课呢?王荣生、任玲和马豫星三位老师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意见。我用一句话总结他们的观点,就是:把语文课上成了语文课就是好课。我觉得这个回答是有针对性的。现在很多语文课上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黄耀红语)、“离语文太远”、“没有语文味”、“把语文过滤掉了”,这种现象似乎有铺展漫延之势。这三位老师的文章是不是对大家有所提醒呢?欢迎大家参与《热点》栏目的讨论。下期讨论的话题是:话题作文,将中学写作教育带向何方?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象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12.
与政治学科比较,语文学科的“教书育人”功能是“隐型”的;从语文课的特点看,“隐型性”恰是语文课中贯穿思想教育的有利条件。只要教材选得好,语文课可以具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功能,譬如认识功能、审美功能等。但语文课不能上成思想教育课,也不允许这种教育的面面俱到。要寻找好突破点,使思想教育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既不露痕迹,又贯穿始终。只有抓住“隐”的特点,才能更好地驾驭课文,驾驭课堂,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语文任务群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对学习任务的研讨和完成,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但当前有部分老师的任务群设计和推进方式都存在“非语文”的偏差,亟须重申语文课程性质,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突出语文活动的语文性,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相似文献   

14.
最近,谈及中学语文教改的文章不断见诸报端。针对中学语文教学,许多教师反映了不少问题,态度是诚恳的,反映的问题也是客观的。面对存在的诸多问题,有的教师急功近利,有的教师标新立异,出现了一系列偏离语文教育功能目的的现象,走入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误区。有的片面强调语文的识字性,把语文课上成识字课;有的单独重视语文的文学性,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有的过分强调语文的思想性,把语文课上成德育课,有的教师偏面强调语文的社会性,把语文课上成社会课,等等。然而,笔者认为,语文课既不是单纯的识字课、文学课,也非  相似文献   

15.
新教材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范本,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文本“人课”的特质,把语文课上成“人”课,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如何引导受教育者做人上,把教育的目的首先定位于铸造人的灵魂上,为受教育者注入精神和灵魂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育在上世纪70年代是教化的工具.是灌输特定的政治目标的工具,语文课被上成了政治课、道德课。有的课,如鲁迅的小说《药》,虽然名日文学课,实则除了外加的、并不准确的写作技巧的罗列外,仍然是政治课;《药》的所有人物都被牵强附会地纳入阶级分析、政治分析和道德分析的“理论”框架.哪里还是鲁迅的《药》?当然,责任不在语文教师,甚至也不在语文教参,因为在那个阶级斗争必须天天讲、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研究中有一个奇怪的话语,即“把语文当语文教”。并由此衍生出~系列的相关话语,“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把诗歌当诗歌教”,“把文学当文学教”,等等。也许人们会认为这是一些正确的废话,通过这句话不仅会让我们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大量的工作“没有把语文当语文教”,“没有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研究者著书撰文表达对一线教师教学的忧思,  相似文献   

18.
1.奇怪的问题 学校教育有很多学科.独独只有语文学科有“语文味”的争论。这说明什么?说明有些语文教育专家与语文教师已经糊涂到什么是语文、语文课该干什么都弄不清楚了。中国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五四以前,主要是读经,  相似文献   

19.
高志勇 《教师》2008,(9):14-15
“语文味”的问题,是针对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自然科学课等现象而提出的。虽然语文课与思想品德、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科学有关,但是,语文课决不是思想品德课、天文地理课和其他自然学科课,而是借助这些学科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的课。我理解的所谓的语文味,就是围绕“语文”二字进行教学,就是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就是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首先要上成文字课,语文老师是文字老师。而今日之语文课"唯不关注文字"。因此,文字的漠视造成现今语文教育的舍本逐末。这也是造成现今语文教育漏洞百出的最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