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州集》的史料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州集》是元好问费时数十年搜集整理的金朝一代诗人诗歌的总集,共收录诗词2100余首,作者250余人。这部诗歌总集,既采录了作品,又为每个作者立传,是元好问首创的以诗存史的著作形式,对中国文学史、诗词学和来辽金元史的研究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作者无好问(1190~1257年),字裕之,为金元文坛首屈一指的文学宗匠。他8岁习作诗,被人誉为神童,11岁得到翰林学士路锋的赏识,14岁拜陵川宿儒郝天挺为师,从学6年,对他的学问根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郝天挺要求元好问系统学习诸子百家,融会贯通,不断章取义,不贪图捷径。严格的治学…  相似文献   

2.
既然社会生活,爱情生活,职业里谁都少不了烦恼,那么不如学着去适应,以免这些烦恼毒化我们的生活。 换一个方式思考 倘若说,调整精神压力有其共同点的话,那么,它也有因人而异之处,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方式,以及坚持不懈才能成功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方式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因此,我们需要发挥自我控制的心理能力,使生活变得轻松些。首要的条件是认清外界压力来自何方。为此,应制定一本“精神压力手册”,类似营养学家为希望减肥的人们制定的食谱那样。  相似文献   

3.
见于《全唐诗》、《全唐诗补编》的陇籍诗人约九十五位,诗作达三千首。其人,有帝王宗室、朝臣布衣、僧人羽客,有李白这样的世界著名诗人,也有连姓名都不知道的“西鄙人”,其诗,朝政礼乐、僧道隐逸、边塞山水无所不包;更有像《敦煌廿咏》一类地域风物的歌吟。诗人们与故土的联系,一般说来,并末具体而鲜明地见诸载籍之中,事实上,九十五位诗人中,除赵彦昭、牛仙客、李适之、独孤钦、牛僧孺、牛希济、悟真、翟奉达等人在陇土为官、从军、传教的生活史有明确记载外,绝大多数只保留了陇右的籍贯,个别诗人如李益是否在故乡生活过,研…  相似文献   

4.
再加议论。就本诗而言,这段议论是必不可少的。诵读全诗,我们不难感受到,在层层的铺陈描述中,诗人心中的激情步步上升,到最后已是汹涌澎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得不一吐为快。这是诗人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正因如此,我们读来不只没有空泛之感,反觉句句真切,震撼心灵。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过:“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这说明他是很看重民歌的。《白马篇》就不离“街谈巷说”、“击辕之歌”的质朴,而又文彩斐然,从而形成了刚健质朴的艺术风格。清人方东树评论曹植的这篇诗说:“此诗奇警”,又说此篇…  相似文献   

5.
《全国新书目》2023,(8):120-121
<正>在欣赏精彩的咏花诗词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那些诗词像花一样美丽动人,因为诗人们能用“诗家语”写出诗人眼中之花。而在欣赏诗词里的花的时候,我们也会产生感恩之情,因为那些花是天公的馈赠,是大自然的大手笔。本书通过咏花诗句,带领读者感受花和诗词的美丽隽永,深入体会诗词就是花、花就是诗词的意境。  相似文献   

6.
赵建勤 《大观周刊》2012,(8):158-158
上面三首诗的作者都是盛唐极负盛名的诗人,三首诗均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将出自不同作者之手的相同题材的名篇加以比较,可以较全面地领会诗人构思的苦心,提高我们阅读欣赏诗词的能力并对写作能力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璐 《大观周刊》2006,(35):44-44
建筑是房地产行业的表现形式,每个时代大家对建筑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人认为它是凝固的音乐;有人认为它是城市的艺术:也有人认为它是生活哲学。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但是建筑折射出来的却是时代的特点,那么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20年里,我们的建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20年,回顾20年……[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郭小川是一位我们熟悉的诗人,他的名字在共和国的文学史册上熠熠生辉。他的诗曾影响和培育了一大批人,同时代的和后辈的。近日,《郭小川全集》(12卷)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对于诗界和一般诗读者,对于文学史及诗史的研究者,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我想,凡中国的诗人或诗爱好者,大都读过郭小川的一些著名诗集,如《致青年公民》、《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等。这些作品给当代诗界、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甚至对很多读者的人生道路产生过久远的影响。而这部《全集》,却让人们从整体上了解了诗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9.
人们都知道它,却往往看不清它。它是谁?请您猜一猜,这是哪座山?从牙牙学语的孩子,到白发苍苍的老人。谁都会背出这首诗。但能亲临其境的人却不多。这座山上就有李白的诗境。我们是坐着轿子上山的,歇脚时,就和轿工们聊了起来……“你能不能讲讲‘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感觉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我的童年好像是特别现世刻板的生活,只能通过精神的方式,从诗词歌赋中想象这个世界.阅读诗词,你会想了解诗人的一生发生了什么故事,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顺着这条线往下挖,眼前便出现了一个跟以前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一个深邃杳渺、我们想象不到又没有边界的世界. 当下,有些人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但从务虚的角度来讲,读书和不读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有几天不读书,我的心里就会特别慌.有书作陪,我生活中其他的娱乐,都慢慢地退居其次了.读书,让我的生活有了精神的愉悦和陪伴.  相似文献   

11.
天歌 《湖北档案》2008,(12):30-30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是人生的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是笔财富,对于弱者却是万丈深渊。” 的确,人的一生没有谁是平平坦坦的,一帆风顺是我们善良的祝愿,但是谁能平步青云而终老一生,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以历改变命运的一个大坎——失学、失业、失恋、失去亲人、失去财富、失去健康……  相似文献   

12.
一位哲人曾说过: ‘每个十八岁的青年都是诗人。’自然,青春本身就是充满诗情的年华,诗的年华。我自己的体验也是这样:当我年青时,最先喜爱的文学样式便是诗歌。我  相似文献   

13.
喝彩     
人生就像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饰演着不同的角色,用炽热的心感受来自生活的点点滴滴。当我们为英雄事迹感动,为生活中的不屈鼓掌时,我们是否想过自己也需要掌声和喝彩?  相似文献   

14.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其作品《先知》里写道:再过一会儿,在风中小憩片刻,另一位女子就会孕育我。这似乎在说我们——对敢于也善于变通的中国人而言,一旦遇到绝境,就会把自己的生命寄托给另外女子的子宫里,只要能让自己获得重生或苟延残喘谁当妈都无所谓了,妈不是最重要的,她作为女人的乳汁和子宫才是顶顶重要的,“有奶就是娘”——在追求信仰这回事上,中国人从来都表现着自已的传统智慧。  相似文献   

15.
胡乔木不仅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理论家、宣传家、史学家,他还是一位诗人。他在工作之余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这些诗词从思想性和艺术性来说,都是高水平、高质量的。胡乔木写的诗词还得到毛泽东的指教,在他的诗集《人比月光更美丽》里收入的旧体诗中,有许多诗词都是经过毛泽东亲自修改后定稿的。  相似文献   

16.
群众纷纷怨道:“这时候了还走后门呢!” 殡仪馆馆长怨道:你们这名人一走后门,这秩序能不乱嘛? 名人们纷纷怨道:我们要光在外过签字,天黑也签不完,就见不上赵妈了! 谁都在怨,谁怨得都对,因为都是太爱赵妈了。  相似文献   

17.
范军 《出版科学》2001,(4):32-34
就一首诗、一篇章来说,标题是其旗帜或眼睛。它揭示主题,展示中心思想或内在意蕴。好的标题,能引导读抓住章主旨,产生阅读兴趣,进而一览全。中国古代学艺术家一向很重视诗标题。清代郑板桥曾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唐代名诗人贾岛作了更为直接,也更为生动形象的阐发:“题,诗家之主也;目,名目也。如人之眼目,眼目俱明,则全其人中之相,足可坐窥万象。”题目之于诗,犹如人的眼睛。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子”,通过题目这一诗的“眼睛”,读是可以洞悉“灵魂”、“坐窥万象”的。  相似文献   

18.
“他这人仇富。”在艾绪强被判决死刑前后,警察、检察官、法官、受害,包括众多媒体记,几乎所有接触这个案件的人,都这么说。而几乎所有的媒体以及网上的帖子,都把“仇富心理”当作一个话题重新讨论。这种讨论一度超越了艾绪强制造的王府井血案本身。 但有谁真正追寻过这起血案的社会和个人根源?有谁去关心过艾绪强的生活?有谁去探寻过他的人生和心灵轨迹?2006年5月,艾绪强一审被判处死刑。穿过层层血幕,我们看到的是这种在仇富心理掩饰下,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恐怖主义的破坏性。[编按]  相似文献   

19.
徐斌 《新闻实践》2007,(1):F0003-F0003
来到了这个世上,我们每个人都有牵挂,每个人都会被他人牵挂。我们的内心都体验着牵挂,但我们的眼睛“见到”过牵挂吗?  相似文献   

20.
“修身”随议邓立品“现在谁还讲修身?已经不合时宜了。我当记者这么多年,谁重视这个?”一位记者如是说。记者该不该讲修力,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知道,中国人历来都十分重视修身,孔老夫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训;盂夫子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箴言,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