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电大教育是助力扶贫脱贫的重要力量,其强大的系统、资源、技术和教学优势,决定了电大远程教育在扶贫攻坚中大有可为。产生贫困问题的多元与复杂性,决定着脱贫攻坚既要扶贫主体的精准施策,也要充分发挥电大教育扶贫的独特作用,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2.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迈入全面小康。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积累了宝贵的"中国经验"。其中,坚强的政治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保障,精准扶贫方略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途径,持续激发人民的内生动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贫困治理理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治理能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也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力量,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3.
袁利平 《教育科学》2021,37(2):14-21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教育扶贫是后扶贫时代缓解相对贫困的基本方略.教育缓解相对贫困是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提升贫困人口脱贫能力的关键所在,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更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的重要支撑.在后扶贫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缓解相对贫困的指南针,"造血式"精准扶贫是缓解相对贫困的主渠道,健全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是缓解相对贫困的支撑点,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缓解相对贫困的突破口,实现教育公平正义是缓解相对贫困的归宿地.教育缓解相对贫困在制度安排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制度设计理念,培育贫困人口坚定的制度自觉,健全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制度,优化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制度,进而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激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完善教育扶贫顶层设计,提高教育贫困治理实效,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我国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经过了从救济式到开发式的区域扶贫阶段,从全面覆盖到对口支援的攻坚扶贫阶段,多方面、多主体、多方式的联动扶贫阶段和区域精准与个体精准相结合的精准扶贫阶段。在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以相对贫困为治理对象、以城乡统筹为治理机制和以多维贫困为治理方向。故在后脱贫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中职业教育的职能定位为:精准聚焦相对贫困主体、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和注重精神贫困治理。  相似文献   

5.
教育扶贫是当前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是当前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摆脱贫困的根本之策。近年来,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植根老区,面向秦巴,对接产业,服务民生"办学理念,恪守"输血"与"造血"并举扶贫思路,采取教育引智、产业支撑、多元助力等举措助力扶贫攻坚,有效实现了对帮扶村的精准识别、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6.
正科技扶贫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也是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发力点。党中央明确要求,要"加大科技扶贫力度,解决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贫困地区的转化"。长期以来,农业科技作为扶贫和脱贫攻坚的支撑力量,围绕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重大瓶颈、缺失的关键技术开展科研攻关,以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实现精准施策、靶向脱贫,为贫困地区"弯道超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在我国扶贫攻坚的历史背景下,实施职业教育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扶贫是基于不同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特定需要进行帮扶的职业教育治贫方式。职业教育扶贫存在其特定的理论基础及现实诉求。职业教育扶贫政策可以分为初始萌芽时期、酝酿形成时期及蓬勃发展时期。职业教育扶贫政策的典型特征包括对象的特定化、主体的丰富化、内容的多样化及路径的精准化。职业教育扶贫政策的未来趋势包括: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扶贫对象的持续脱贫能力、为多元主体搭建开放共享机制、创设丰富多样的扶贫内容及深化精准扶贫措施。  相似文献   

8.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走好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任务艰巨,因剩下的都是贫困程度更深,脱贫难度更大的贫困人口。本文结合在安徽省利辛县陈营村所做的多次实证调查,对该村121户贫困户进行了深度走访,了解其实际生活状况与当地政府扶贫的实施情况,结果显示:陈营村贫困人口平均年龄较大,"贫病交加"现象严重,自我建设能力欠缺、内生发展动力匮乏。该村应采取政府主导的复合型模式,构建个人主体、社会参与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政府应围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四个核心,切实解决"扶持谁、怎么扶、扶什么"的问题;贫困个体应树立主体意识,培育脱贫奔康的内生发展动力与自我建设能力;社会应广泛参与,贡献多方智慧与各界力量。国家、个人、社会合力形成"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是如期完成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公里"的模式保障。  相似文献   

9.
"精准扶贫"理论从"扶贫对象"扶贫方式"与"扶贫内容"三个维度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重大调整,即"漫灌式"粗放帮扶向"滴灌式"精准帮扶发展、"输血式"外向帮扶向"造血式"内生自扶发展、"经济性"物质减贫向"观念化"精神脱贫发展.这对于指导中国当前打好扶贫攻坚最后一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精准扶贫是目前政府脱贫攻坚的首要举措,然而各地贫困性质存在明显性差异.因此,深入了解各地贫困现状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必要前提.灵璧县是皖北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创新精准扶贫路径,对于灵璧县尽快实现全面脱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其他相似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扶贫有较强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村社会工作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在精准扶贫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背景下,"三农"问题仍然是主要矛盾的聚焦点、精准扶贫仍然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政策导向。"增强权能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坚持认为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是有优势的基本理论假设及其科学的工作方法,在精准扶贫中能够助力提升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优化精准扶贫的农村社会环境。发挥专业优势,因户因人帮扶、链接社会资源,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跟进评估,实现精准扶贫的动态追踪在农村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扶贫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的现实选择,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扶贫对象贫困程度测量与认定模糊、扶贫措施与扶贫对象需求相脱节、多元协同主体缺失等困境,文章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结合乡村振兴总要求,构建职业教育多元协同扶贫治理体系,提出了职业教育扶贫实施路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实现稳定可持续脱贫是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应有之义。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但原集中连片特困区在脱贫初阶段还存在经济收入持续性、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脱贫内生动力和返贫风险抵御能力等方面的潜在风险。因此,应构建提高经济收入稳定性的产业帮扶机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供给机制、消除贫困文化的内生动力激发机制以及应对返贫风险的后续保障机制,推动实现稳定可持续脱贫。  相似文献   

14.
贫困问题能否解决、如何解决关系到人民幸福与国家繁荣。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国情,深入贫困地区实地考察,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创新并发展了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理论,形成了关于贫困治理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有着科学的理论内涵,其中包括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体职责明确,形成社会合力,生态保护脱贫等。这些理念对进一步促进中国减贫实践发展和推进全球减贫实践进程提供了科学指导与理论智慧。  相似文献   

15.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当前扶贫对象识别不清,脱贫措施粗放化,扶贫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考核监督流于形式以及脱贫成效的短暂化等使得脱贫攻坚任务急迫且艰巨.因此,通过引入社会治理精细化,将精细思想贯彻脱贫攻坚全过程,精确识别帮扶对象,建立精细的帮扶措施,完善精细管理系统,加强精细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破解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的困境,另一方面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理论在乡村治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扶贫开发进入到一个历史性阶段。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通过制度保障“真扶贫,扶真贫”,促进连片特困地区整体发展,增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在精准扶贫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社会资本参与扶贫与政府主导扶贫有机结合等举措,打赢事关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脱贫攻坚战,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稳定脱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逻辑延续,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立足多维贫困视角,将抗逆力纳入可持续生计—脆弱性—社会排斥分析框架。研究发现稳定脱贫包含经济、能力和风险三大层面的科学内涵,但现阶段稳定脱贫面临三大现实困境:贫困户脱贫环境积弱、持续增收困难的经济困境;脱贫后帮扶力度递减、内生动力不足的能力困境;脱贫户"抗逆力"不强、返贫风险系数高的风险困境。因此,亟需重构致富信心与后续帮扶机制,保障脱贫户稳定收入来源;重构动力激发与能力提升机制,增强脱贫户的可持续生计能力;重构敏捷管理与返贫治理机制,降低脱贫户的脆弱性与返贫风险。  相似文献   

18.
安康市汉滨区为打好以产业扶贫、基础扶贫、社会扶贫协调推进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役,以社会扶贫网为依托,推出了教育、医疗、危改、产业扶贫等举措,探索出了一条适宜地区发展的新路径,分类分批帮助脱贫。精准扶贫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幸福安康"注入了无穷力量,也让众多贫困群众享受到了脱贫攻坚的丰硕果实。  相似文献   

19.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高校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所具有的特色与优势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以贵州大学帮扶贵州省贞丰县脱贫攻坚的工作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选派驻村干部、校农合作、“一院一品”及“博士村长”项目等为研究内容,就高校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帮扶地方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贵州省决战脱贫攻坚和实现同步全面小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特色村寨建设中,民族文化保护与精准扶贫有着内在关联:民族文化是村民实现精准脱贫的文化资本,而精准扶贫能有效推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特色村寨包括制度供给不足、民族文化规约、自然条件约束、先天弱势及内生发展能力不足等五种类型的贫困,且当前的扶贫工作中存在扶贫效果不明显、扶贫靶向偏移、扶贫监测机制缺失等问题。基于此,在下一步扶贫工作中不仅要从认识上辩证地看待特色村寨中的贫困问题,而且从行动上要采取内外发力的扶贫措施。前者包括政府扶贫去"上帝化"、社会帮扶去"同情化"、内部帮扶成"常态化";后者包括政策驱动与产业联动双管齐下、就业带动与市场推动双线并行、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双重并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