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教育哲学漫谈”之四。回答“教育是什么”,即教育本质问题,是教育哲学需要研究的首要问题。本文从分析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着眼,在阐述教育内部的和外部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概括地提出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通过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身心全面发展并适应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的实践活动,教育不仅关注人的道德问题,而且始终关注通过教育这一实践活动使人成为人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实践哲学的基础,康德与赫尔巴特在其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实践哲学以及实践性教育。实践哲学的不同理念决定了实践性教育的不同类型。康德为实践性教育制定的“理想方案”与赫尔巴特对教育进行的“科学设计”被认为是相互背离的两条逻辑,产生了“理想的教育”与“科学的教育”的对立。如果对康德与赫尔巴特的实践哲学与实践性教育思想进行全面的梳理会发现,他们的教育思想与方案只是形式上的对立,其实在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的路径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尤其二人教育思想中对自由、个性的关注对当下的教育教学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育作为实践",有着自己的历史谱系:在规范性实践哲学视域中,教育是一种将人变好的规范性活动,这种活动由社会规则所生成;在技术性实践哲学视域中,教育变成了一种控制自然和社会的工具;在存在性实践哲学视域中,教育则成为一种追求生命意义的生命事业。对"教育作为实践"的考古学分析表明教育意味的转变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性:教育从德性活动转变为工具活动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的兴起和物质生产的关注,从工具理性转变为生命事业则反映了人们企图解决工具理性所带来的人的异化与环境污染这一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4.
“教育哲学漫谈”之四。回答“教育是什么”,即教育本质问题 ,是教育哲学需要研究的首要问题。本文从分析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着眼 ,在阐述教育内部的和外部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 ,概括地提出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身心全面发展并适应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是一种理论思维,也是一种创造思维。教育是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指培育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形成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推动社会发展。在人的培育过程中都涉及到哲学领域。从一般意义上说,哲学是教育的一种理论根据,而教育是哲学的一种实践活动。加强对自考教育的哲学研究,从哲学的高度对自考教育中的一些根本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从中找出一般规律,作为自考教育…  相似文献   

6.
唤醒卓越的"教育之思"《今日教育》:对于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哲学是一门深奥和陌生的学问,是远离日常教育实践的。作为一位研究教育哲学的学者,您认为教育哲学对于教育实践的意义何在?刘铁芳:哲学在其初始的意义上是一种活动。作为活动的哲学乃是在惊奇中对日常生活的反思与超越,由此使个体获得日常生活习惯之上的理念,从而使  相似文献   

7.
教育哲学实践价值的“缺失”,使得教育哲学的研究不断遭受到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者的质疑而陷入严重的价值危机。剖析“缺失”产生的根源,重估就显得格外重要。重估教育哲学实践价值的目的,就是要重新阐述教育哲学对教育者的理性发展和在实践活动中的意义。教育哲学应当深入到教育实践和广泛的社会与生活实践中,追问、反思和批判,澄清教育的价值。从而使教育实践和人的生活方式趋向于完善。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教育质量和效率,取决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人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性质、方式和效率。  相似文献   

9.
极端的抽象化和符号化是现代中国教育之所以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现代教育之心理-理智主义传统发展到极致的结果.不道德、去智慧、无根的极端符号化教育导致了知识、生命、行为和生活等四种形式的异化.人之身体介入和实践操作核心的实践教育哲学正是为了应对现代心理-理智主义教育传统对教育的异化问题而提出的.以生命实践活动为出发点,知识教育实践化,生命体验艺术化和审美化是实践教育哲学的一体两面.转变为具体的教育模式,实践教育哲学倡导一种身体-实践价值取向的新教育.新教育以新感受力的养成为逻辑起点,采取对话和教学做合一的方式进行实践育人,达至个体最高之审美境界,引导人类走向诗意存在.最后,实践教育哲学在发现与合流教育之心理-理智主义传统和身体-实践取向的教育传统中,澄明人的真理才是唯一、本真的教育真理.由此,身体解放的人性蕴含,以及天人合一的诗意栖居才有了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语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交往实践活动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基点,追寻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基本存在方式.交往活动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传递思想道德观念的源头活水,离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将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性就在于交往实践活动,交往实践活动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生成与发展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育德“成人”的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和社会思想品德个体化为目标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特殊精神性交往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年的发展,土地、天空、河流、海洋、地上、地下,社会、人,精神、文化、道德、教育等大分野,社会经济已经形成了高山与大海,而人的精神却在谷底,皆为生存而生存.教育从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跌落在没有教育精神的学校考试的阴霾中,学生和老师都是考试动物,和教育没有关系.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精神是人的改造和社会改造,社会是伦理学的,当下的教育精神则以理解为叫嚣,社会是社会学的.政治伦理已成为社会的精神,也是规定教育精神的形而上,教育仍然陷于传统的政(治)教(育)合一牢笼.这几十年甚至不能积淀出教育观念,教育失去了对知识的忠诚,失去了儿童青少年.社会文明的断裂与塌陷,使教育要还原其精神: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2.
晏阳初是极负盛名的教育家、哲学家,被誉为平民教育之父。一切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都起源于哲学思想的萌动,而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的活力正是基于其超拔的教育哲学思想。文章探讨了晏阳初超拔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系中的自由教育哲学思想、博爱教育哲学思想和民本教育哲学思想,以及其教育哲学思想对当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13.
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中有大量内容谈及教育问题,诸如教育与社会,教学与研究,等等。鲁迅先生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思考教育问题,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力倡改革,并和一切不能与现代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旧制度旧思想进行坚决的斗争。他的课堂教学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术研究与教学的统一。鲁迅先生的教育观与他的思想是统一的,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育实践的进行及教育学理论的建构都需要经常回归到对“人为什么需要教育”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反恩上。人的可教育性及对教育的需要是人的根本性标志之一,人类社会的延续与更新都需要通过教育才得以可能,教育是人类理想的最主要寄托之所。  相似文献   

15.
从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人本原理出发,可推出其在应用伦理学领域的体现在于对人生的关怀,即对“生命、生存、生活”的关怀。“生命、生存、生活”是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基本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就是“三生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三生教育”是教育观念的重大创新,把它建立在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基础上是至关重要的。人本理性哲学与“三生教育”是深度相关的,是“体”与“用”、根与叶的内在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立足新时期我国社会转型和人的转型的时代背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反思高校传统道德教育的弊端与困境,审视"90后"大学生对开展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诉求,提出应树立良好的德育理念、设置完整的德育课程、创新科学的德育方法等超越传统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以实现人、社会和德育的良性互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杜威是哲学家,亦是教育哲学家,本身也是教师,是有高度理论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教师。杜威的教育理论是对其教育教学实践切身体悟的结晶,可以说是其个人教育哲学的表达。既有高度的教育理论素养又有教育实践智慧和教育理想追求是杜威对好教师形象的表达。从教育理论素养上讲,好教师应形成个人的教育哲学;从教育实践智慧上讲,好教师应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理智兴趣;从教育理想追求上讲,好教师应努力培养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相似文献   

18.
“三生教育”之“意义”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生教育”将教育的价值转向人的生命完善与生存、生活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逐渐凸显出其“意义”与价值:在理论创新上,它深化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丰富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提升了素质教育理论的理念以及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在实践上,它在建立教育科学发展观、统合教育目的与教育过程、联系书本知识与学生生命实际以及沟通学生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正是理性发现了人,也正是理性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人在此岸世界即感觉世界.而人的根性——理性——却在彼岸世界即理念世界之中。因为人的灵魂从彼岸世界来,教育就是人重新回到彼岸世界的一种手段。所以,理性是先验的,是彼岸世界里的道理,也是彼岸世界对人的预设。这样一来,人就横跨在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之上,人依靠理性成为人世间的巨人或者神。然而,人的理性一直被社会和人的作为作践着,社会权力、社会暴力、天启、逻辑.都是对人的理性的猖狂遮蔽,以致教育中充斥着反真理的认识,甚至,教育本身都被人为地扭曲着。理性应该是中国现代化教育的根据,回到理性就是回到人本身。  相似文献   

20.
古典的公民教育是德性教育,公民德性的养成是古典公民教育的终极目的。对于这一特质,可以从两个命题——人是理性的动物与人是政治的动物——去理解。首先,当古典政治哲人从本体论的角度说"人是理性的存在"时,亦是从功能论的角度说"人是德性的存在";德性又不是"天生的",它是"潜在的",所以"德性的教育"就成为可能和必须。其次,当古典政治哲人说"人是政治的动物"时,其意是说好人之德性并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存在,好人之德性的实现离不开公民城邦的教化。在这个意义上,公民教育就是为了德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