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先祖为琅琊颜氏,五世祖颜之推从北齐人周,最终入隋定居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颜真卿为世人所重者,一是书法,二是忠义。而在赞赏和高度评价其书法艺术的同时,又每每把艺术风格与人格品质联系起来,所谓“书如其人”。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跟美学密切相联的一门学科,于是语文教材编写者在语文教材中便注重突出了各种品格的美。曾永成、董志强编写的《美学原理教程》①将美的品格分为:优美、崇高、悲(悲剧)、喜(滑稽)等,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本以上四类品格的美都—一地在教读篇目中得到展示。按《美学原理教程》观点:“优点是对象相对于主体的尺度处于和谐统一关系中的一种审美品格,其审美实质是对人的本质的直接而全面的肯定”,“优美对象的内容与形式是一种透明的和谐统一关系”②;悲(悲剧)是“主体与客体的尖锐对立冲突中”“主体的暂时被否定”而“最终必将…  相似文献   

3.
具有“德、才、学”三方面品格的教师是高尚型的教师。在教师高尚人格的影响下,学生为其崇高的品德所折服,为其卓越的才能所倾倒,为其广博的知识所陶醉,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人格高尚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本文“人格”之“格”,乃“规范”义,其近义词有品格、操守、素质、基准等;人,国人、中国人。故“人格”即是“中国人(必备)的品格(操守)”意。  相似文献   

5.
孙瑛 《教师》2015,(16)
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哲学美学范畴的人格是指对个体人的全部本质、属性和丰富性的高度综合,其发展是有层次性的,即经过两次超越,从“自然的人”到“社会的人”再到“审美的人”。社会型人格属于“实用型”人格,当个体行为都以实用功利为目的时,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不可能总是和谐的。而“审美型”人格追求社会、自然和自我的和谐、秩序,追求自我知、情、意、行的统一,追求“美”。所以“审美型”人格是一种“完满型”人格。  相似文献   

6.
编辑这项工作,以往的看法,只不过是一项文字或图片性业务,并且处于“依附”地位,即依附于作品而存在。近年来,人们提出“编辑学”的概念,试图从理论上确立其学术地位,从而建构一门独立的编辑学学科。但有一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甚至根本没有提出,那就是“编辑美学”的问题。人们似乎以为,编辑学,即使具有独立的学术品格,却也不具备独立的美学品格。美,属于处于“主体”地位的作品本身,而与只不过是作品生产过程中的一项中介活动——编辑,是不沾边的,或者说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7.
苏叶散的美学特质由三个层面构成:人格美为其“骨”是核心层;情思美为其“气”是中间层;体美为其“态”是外表层。善良高洁的人格;真切柔婉的情思;高贵、纯美、深婉、曲致的情调;典雅、雍容、沉着、漂亮的语言共同构成苏叶散“精美”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8.
否定中不包含肯定,审美不等于肯定,否定与肯定不同而并立,是否定主义美学的基本观念之一。传统美学中的“肯定”不能区分材料与性质的不同质、认同与创造的不同质,而审美由于是摆脱依附、循环与认同的状态,所以审美作为特殊的价值追求,不能被解释为肯定 。关键是:审美的超越其性质在于“离开”而不是“克服”,所以审美不是优于 非审美,美感也不是优于快感,而是两者不同而并立形成当代完整人格。  相似文献   

9.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儒家美学以孔子为发端,以“仁学”为基础,由孟子和荀子各从一端将其发展为一种与伦理学和心理学联为一体的儒家美学思想体系。在儒家美学的诸多标准中,“中和”为美是最为基本的。基于此,在艺术领域,儒家充分肯定审美和艺术在陶冶人的性情或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价值;在人格美领域,儒家一方面肯定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强调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意义;在自然美领域,儒家主张“比德”说,倾向于从伦理道德和人格心理结构的角度去观照自然景物,惯于将其比拟为某种人格品性的象征或隐喻性表现。儒家美学正是通过这些方面,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美学思想张钧孟子的哲学伦理思想的核心是“性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孟子的美学思想与哲学伦理思想是紧密相连的,其主要贡献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提倡“充实之谓美”的人格美、道德美和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而实现人格美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一、《中学修身教科书》蕴含的德育思考 1.德育目标——培养国民健全人格蔡元培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人明家庭、社会、国家道德之“本务”以修身,发展完全之人格,“育国家之良民”。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和发展个体“完全之人格,以保全人之为人的人性”。“发展人格者,举智、情、意而统一之光明之谓也。盖吾人既非木石,又非禽兽,则自有所以为人之品格,是谓人格。发展人格,不外乎改良其品格而已。”道德教育的最终任务是要通过道德教育影响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从而发展和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完善其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3.
苏叶散文论     
苏叶散文具有独特的美学特质,人格美为其“骨”是核心层,情思美为其“气”是中间层,文体美为其“态”是外表层。  相似文献   

14.
宗锦莲 《江苏教育》2023,(10):87-89
教师是用其整个人格与学生交往、从事平凡而伟大的教育事业的。全部人格具体体现在高品格的传道者、高投入的实践者、高境界的审美者与高能量的创造者等四个方面。教师培育全部人格需要经过专业修炼,在“钻进去与跳出来”“一个人与一群人”“爱生活与爱教育”三个方面有所思考。  相似文献   

15.
“逸”是中国古代美学中一个独特而又蕴涵复杂审美旨趣的范畴,它从一个普通的语词发展到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特色的美学范畴,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演化过程。“逸”代表了中华民族寄情山水的高远韵致和对不凝滞于外物的道德品格的追求,更是中国士人的一种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在我国古代美学向现代美学过渡时期形成的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为当时的历史地位所决定,在“简单的形式中潜伏着将对后来的美学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可能性”。这主要表现在:一、作为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核心和这种美学思想对后来中国美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秘密所在,是自觉追求一种实践要求的人格。它以“社会改造、思想启蒙的功利目的为前提”,把两者“归结为改造社会的主体的自身状态问题。”二、梁启超“对美和艺术的思考以社会的政治目的为基础,以实践性人格的造就为中心”,从“宇宙未济和人类无我”,“知不可而为”和“为而不有”的人生观着眼,提出了“无所为而为的美”的观点。三、梁启超在高度重视生活美和艺术美的同时,又在其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中,是把二者“作为从思想启蒙的社会目的到实践性人格的形成之间的中介环节而从属于善的。正是从美对善最有功利价值的认识出发”,“给予美以‘生活中最重要者’的评价”。这就使他具有把“美变异为善的可能”。最后,作者把梁启超和王国维置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上加以比较,进一步指出了前者美学思想的进步性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朱熹继承士大夫审美文化传统,以人生境界为其“美学思想”的指归,针对现实知识分子的丑陋人格,基于“理”本体论,以“诚”论真,以“仁义”论善,是其论人格美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的理想人格以二重性的良知为哲学基础,注重道德修养和个性表现,以伦理品格和审美品格的高度统一为价值标准,是道德修养与审美自由的统一。它既注重个体情感愉悦、追求精神自由与超功利又追求与天地为一的境界。“谦谦君子”、“狂者胸次”、“圣人气象”是王阳明心学视域中的三种人格典范,也是王阳明理想人格内涵的形象表达。  相似文献   

19.
湘楚文化精神与道德人格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楚文化曾深刻地影响湖湘大地的意识形态和20世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湘楚文化所蕴舍的道德人格理想境界,既包含了儒学的以“善”为本的“内圣”人格目标,也包括了道家以“真”为标识的“真人”个体品格。在优秀道德人格的培养中,湖南的书院教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0.
廖仲恺先生和何香凝女士的诗词表现出一种文化品格,那就是处逆境而不改其浩然之正气,处乱世而有拳拳报国之赤诚。这种品格与儒家的修己安人、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一脉相承,是对传统儒学人格的当代演绎,它源自家庭的影响与文化的陶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