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豫剧唱腔音乐属板腔体梆子腔系统。其流行于商丘、开封一带的“豫东调”和流传于洛阳一带的“豫西调”在[二八板]的运用上采取了不同的结构原理和方法,表现出不同的调式特征。“豫东调”[二八板]同“豫西调”[二八板]相比较,在调式结构方面呈现出独有的特质。[二八板]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多种调式变化,使它成为豫剧两大流派唱腔中表现力最强、音乐色彩最丰富的板式类型。  相似文献   

2.
湘西花灯音乐是流传于湘西的一种舞蹈性较强的民间音乐。它结构完整,旋律优美,地方色彩浓郁,深受群众欢迎。湘西花灯音乐包括龙灯、狮灯、牛灯、马灯、车灯、船灯、蚌灯、虾灯、茶灯、地故事等民间歌舞演唱中的一切小调,它是由本地山歌、摊腔、小调以及外来的既成曲调演变发展起来的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形式。现对湘西花灯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作些初步探讨。一、湘西花灯音乐的形成湘西花灯音乐同湘西许多民间音乐一样,发端于古代民间祭扫音乐。在湘西,有这样一种说法:“闪雷禾起虫,无雷天必旱。必须舞龙以求雨,跳灯以娱神……”。…  相似文献   

3.
<正>在湘西(包括自治州和怀化地区),广泛流行着一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花灯。花灯音乐是我国民间艺术园地中一枝独具风采的花朵,多少年来在广大群众和花灯艺人的爱护、浇灌之下,吸收溶化了本地和外地传入地的小调,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成为一种拥有数百首曲调的民间艺术。解放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花灯音乐经过不断改造和发展,已经演化出了一种戏曲新种——花灯剧。花灯音乐也就兼而成为一种戏曲音乐了。而花灯歌舞音乐依然在人民中广泛流传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收集、整理和研究湘西花灯音乐,对于推动它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挖掘和丰富我国民间音乐宝库,都是很有必要和极为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武安花灯是流传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武安镇许家弯一带的传统民间戏曲.这种灯戏起源于牧童的游戏,后发展成为祭祀和闹新春的民间戏曲.武安花灯有故事情节,有较为固定的人物角色,有丰富的表演曲目,有简便大方的舞蹈动作,是乡民天神崇拜的文化遗存,也是传统民间娱乐、祭祀活动的宝贵遗产.课题组通过对武安花灯表演方式、音乐形态和舞蹈特征的调查研究,尝试阐述这种古老戏曲的文化内涵,并通过例证和分析来阐释武安花灯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5.
黄梅戏由一个民间小戏,发展成为全国著名剧种,它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历程。黄梅戏起源于黄梅采茶调,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形成"黄梅歌"这一音乐形式;在安徽流传时,与流传地民间音乐结合,以及接受高腔、怀腔等的影响,唱腔得到极大丰富;20世纪50年代以后,黄梅戏音乐发展到专业化创作阶段,吸收了南北剧种、曲种,包括藏族音调、西北音调、淮剧音调、京韵大鼓、梆子腔等音乐材料;进入21世纪,更尝试融合交响乐、电子合成音乐等现代音乐元素,加大自身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6.
“孟姜女”调是我国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民间小调之一,其在闽台地区的传播与变异的过程中,与闽台民歌、戏曲相互融合、消化,成为闽台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闽南民间小调.本文通过闽台民歌“五更鼓”与“孟姜女”的渊源关系,研究其与闽台民歌和戏曲音乐相互交融中发展变异的特点,进而认识闽台音乐的文化地域特色和审美习惯.  相似文献   

7.
《白雪遗音》中唯一的曲谱[马头调](连板),结构复杂,没有板眼,历来是民族音乐学家、音乐史学家就明清俗曲方面关注的焦点,之前尚没有人尝试去破译这一曲谱。从其词格特征、曲谱结构、旋法逻辑出发,文章尝试并成功地破译了此曲谱。另外,还引入[寄生草带尾]和[岭儿调]与其进行比较,以概览曲牌[马头调]的“母曲”胞波。  相似文献   

8.
道情是道教音乐与民间音乐相结合,并在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戏曲剧种。就其音乐来讲,它属于梆子声腔系统,唱腔板式基本为板腔体,间或使用一些曲牌,音乐组织体系是以板腔体为主的“混合体”形式。在板腔程式上,可分为[铜器垛]、[慢板]、[流水]、[紧打慢唱  相似文献   

9.
高树林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7):35-38,78
认知与保护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来说,是一对紧密相关的因果问题。没有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生存根基的深层认知,没有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主体"文化自觉"行为的准确把握,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行为就是不全面和不彻底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外来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等因素的影响,黔西北彝族民间音乐文化产生和生存的环境正在急剧变化,很多传统民间音乐文化正在蜕变,一些几十年、十几年甚至几年前还普遍存在的传统音乐形式,目前已处在濒临消亡的境地。因此,对黔西北彝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认知与保护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贺郎调是流传于浙江省舟山市定海、普陀、岱山等地的喜庆音乐,是在结婚时洞房贺郎这一活动中演唱的民间小调,是集文学、歌唱、说唱、表演、礼仪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舟山贺郎调充分展现了海岛地区的婚俗礼仪、歌唱习俗、民俗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地理环境与中国民间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山河壮丽 ,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境内民族众多 ,分布广泛 ,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里的各族人民 ,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 ,形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流派。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 ,绵延起伏 ,千沟万壑。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民间音乐具有高亢而嘹亮、旋律跌宕起伏、节奏自由的特点 ,表现出宽广博大的精神 ,最能反映出黄土高原人直爽、憨厚的个性 ,如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地区的“花儿” :《上去高原望平川》、《红牡丹令儿》、《脚户令儿》 ,陕北的《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流行于西北的秦腔 ,是我国戏曲的鼻…  相似文献   

12.
秀山花灯是土家族、苗族、汉族等民族和谐共生互存的历史“百科全书”。它是一种集歌、舞、戏、吹打乐、琴弦乐和民间纸扎工艺以及民俗礼仪内容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跳花灯舞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经历了从“跳团团”、“门斗转”(男围女),到“二人转”的漫长过程。“跳团团”是跳花灯得以形成的原始基因,也是跳花灯的原始形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扬琴]旧称“洋琴”,也叫“蝴蝶琴”。击弦乐器。发源于波斯、伊拉克一带。约于明末(公元1600年左右)传入我国。以往扬琴只用于民间合奏、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伴奏。例如江南丝竹、山东琴书,四川扬琴、北京琴书、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内蒙二人台等。现今扬琴既能独奏,又能伴奏和合奏,是各民族管弦乐队的重要乐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魂。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如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民间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比其他诸如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等更具有生命力,是其他音乐的源或根。因为,民间音乐生于民众之中,活跃于民众之中,最贴近人民群众,最直接反映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变化。在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大舞台上,民间音乐可以称之为纪录和反映民间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所以,传承和发展中国民间音乐是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必然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八十年代伊始,内地流行乐坛在邓丽君等港台歌星的“号召”下迅速发展起来,之后更掀起了“西北风”浪潮。人们在唯美、易懂的音乐语言上找到了兴奋点,可以说,是音乐本身助推了中国流行乐坛的红火。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报纸上赫然印出“邓丽君裸泳于自家泳  相似文献   

16.
焉耆话单字调有3个,词调有6种。词调模式与西北其他地区汉语方言基本一致,且具有首音节统摄的特点。两字组连读调中后字是去声,前字是清平时前字变读新调[21],前字是浊平时前字仍读[24]。两字组词调中,清入、次浊入作前字时的词调调式读如清平作前字时的词调调式[21+51][21+24][24+21],全浊入作前字时的词调调式读如浊平作前字时的词调调式[21+51][24+51][24+21]。由此进一步推论可知,焉耆话早期的声调格局可能是:阴平[■]21、阳平[■]24、上声[■]51、去声[■]44。  相似文献   

17.
胡庆雅 《文教资料》2010,(14):114-116
本文作者着力于借助前童民间“花灯”系列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艺术文化的发展,阐述了四方面的体会:一是创设园内环境,整合民间资源;二是渗透各科教学,感知民间花灯;三是家、园密切配合,深入民间文化;四是实施民间文化教育.促进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花灯是一种流行于我国西南诸省的民间歌舞小戏。以往对于花灯功能的认识主要局限于它的娱乐性和仪式性,田野调查发现,花灯的表演还具有传递族源记忆的功能。云南的某些少数民族村落,在汉化后,借助花灯中的戏剧妆扮来实现对族源记忆的传承。  相似文献   

19.
形成于皖南一带的青阳腔吸收了弋阳腔的唱腔和表演特点,并与当地的地理人文环境相结合而形成了滚调。本文简述了滚调中滚唱的音乐唱腔特征并概述了滚调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20.
"花儿"是我国西北高原流行的重要的民间歌谣,从形成到今天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花儿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参与了社会文化流行的社会现象,本文从音乐社会学视角出发,参照音乐社会学原理,分析花儿在"音乐流行"系统理论中所属的类型及其流行与传播的社会背景,呈现花儿传承的内因结构,考量花儿传承中各种主客观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分析在社会文化生境不断变迁的今天,如何对"花儿"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理论思考和科学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