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笔者是一名基层通讯员,由于宣传工作需要和个人爱好等原因,经常向省市报刊投寄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近年来也偶有文章见诸报端,在激动高兴之余,我喜欢将自己所发表的文章及时剪贴在剪报本上。一来留作纪念,将文章集中存放,便于珍藏;二来通过存阅,便于翻看学习,激励自己发奋写作。但是,令笔者头疼的是投稿出去的文章因为没有及时收到样报,自己既不知道稿件是否被报社采用,更不知道何时被采用?因此,收集见报文章常感困难,有时是单位的同事看后告知才知道自己有文章刊登。近几年来,一些报刊的发行量逐年递增,在市区一些道路的阅报栏里也能看到党…  相似文献   

2.
通讯员、作者和一般读者撰写的报道、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后,总是希望报社、杂志社能够及时地给他们寄去样报、样刊。这个要求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因为:一是作者能在报刊上发表一篇报道文章,总是付出了一定的劳动代价,这特别对于初学写稿的人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及时地给作者寄去样报或样刊,说明报社、杂志社没有忘记作者的辛勤劳动,对作者也是精神上的鼓励。二是有些文章发表后,作者一时还不知道,寄去样报或样刊,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起了一个用稿通知书的作用。三是便于作者作剪贴留念。全国有那么多的报纸、杂志,读者、通讯员不可能全部自费订阅,寄了样报或样刊,可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编辑对通讯凤的大量来稿有个筛选问题;在一稿不多投的情况下,通讯员把稿件投给哪家报刊,也有个筛选问题。 一般来说,通讯员钟情的因素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喜欢把稿件投给能及时给通讯员寄样报样刊或剪稿的报刊。这是因为,95%以上的通讯员都制作了“被采用稿件剪贴本”,这是通讯员的写作成果。一旦遇有日后调动单位、重新安排工作或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是用得着的。二是喜欢把稿件投向稿费发放及时的报刊。稿费是通讯员劳动成果的价值体现,这是对通讯员劳动成果的尊重。再说,如今寄稿件要贴邮票,信封信纸要自己购买,写篇稿子费用也不少。稿费发放及时,可以贴补再投入。三是喜欢把稿件投给编辑处理稿件相对较快的报刊。编辑部不压稿,做到好稿优先上,这自然是通讯员的共同愿望。四是喜欢把稿子投给通联工作好的报刊。通联部门能与通讯员广泛联系,广交朋友,能经常就通讯员写作方面的问题给予指导,对通讯员提出的适当要求,能尽可能给予满足。这些都能增强通讯员给报刊投稿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我是一个业余作者,从1976年至今,有371篇稿件被报刊采用。在写稿中间,自有甘苦,其中一个苦恼就是不少稿件发表后得不到样报。而目前,不少新闻单位为了节省开支更不给作者寄赠样报。我觉得这实在是有弊无益。稿件发表后给作者寄样报,好处颇多:其一,便于在作者和编者之间建立起感情的桥梁,从而赢得广泛的作者群。报刊能否办好,在很大  相似文献   

5.
报社给作者及时地寄发样报,是尊重作者,对作者劳动成果尊重的最好体现。过去,我们通讯员给报社投稿,见报后能及时收到样报。而现在却不样了,收不到样报;有的报社甚至既不寄稿费,也不寄样报,令我们广大通讯员感到十分的伤心,严重地挫伤了我们写稿积极性。为此,我们通讯员给报社投稿,只给自己熟悉的报纸,自己能看到报纸投稿,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虽然寄样报,要花费一些人力、财力,但它可以沟通编者、作者、读者的感情,架起连心桥,从而提高我们广大通讯员给报社写稿的积极性,那么,何乐而不为呢?为此,我希望能借《新闻…  相似文献   

6.
通讯员的稿件被采用后。都希望报刊社能寄一份刊用稿的样报或剪报。这应当是报刊社通联工作的一项内容,也是报刊社加强与通讯员的联系,尊重通讯员劳动成果,调动通讯员写稿积极性的有效方式。去年8月,笔者在北京某中学生报上刊用稿件一篇。当别人告诉了这个消息后,我就给报社寄信一封,并附两角邮票一张,请求寄一份样报。半年余,没有回音.去年10月,笔者在某工商报刊用稿件后,只收到稿费,未见样报或剪报。笔者随即寄款五角,要求购一张样报,但至今杳无音信。当然,寄样报也有不少做得好  相似文献   

7.
对于一个业余作者来说,收到一份发表自己作品样刊的激动一远远胜过收到那几块钱稿酬的喜悦。在刊用过我的稿件的几十家报刊中,能奉寄样刊样报的实在不多,然而离我千里之外的《新闻知识》月刊不但寄样刊,而且非常及时。寄一份样刊样报,对于报刊来说也许是件区区小事,但对诈者来说,却是大事一桩。第一,寄样刊说明编辑对作者有足够的尊重;第二,作者知道了此篇已刊用,以后不再另投,不致发生一稿两用或多用之事;第三,作者可以对照原稿学习编辑改稿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比如,文中的哪些句、段里,因编辑的良苦用心使文章增色…  相似文献   

8.
又到了报刊征订的时候,我以为报刊的通讯员也要自费订阅报刊。一直以来往往有这样的情况,通讯员的稿件上了报刊,而报刊社不寄样报样刊,通讯员会口诛笔伐,据理力争,要求报刊社寄发样报样刊,以为这也当然是他们的权利。同样的道理,自费订阅报刊也是我们通讯员的权利,我们也应该为自己争一争。  相似文献   

9.
初学写稿的通讯员,当能写出质量不错的稿件,并被报刊采用后,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针对栏目投稿。经常看报的人知道,各报都设有许多栏目,比如:党团生活、读者来信、大家谈、城乡新事、市场漫步……等等。报刊上设置栏目,主要是让读者按栏目选读自己爱看的文章;通讯员、记者便于按栏目投稿;编辑便于对稿件归类处理。因此,通讯员就不应忽视按栏目投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当通讯员“爬格子”十余年,有苦也有乐,可最让人感到头痛与无奈的莫过于到处找样报。近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全国各地办的各类报刊越来越多,这确实给基层通讯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不少报社重视通联工作及时汇寄样报、稿费以及学习材料,有效地调动了基层通讯员写稿投稿的积极性。而有些报社在刊用通讯员来稿后,不能及时给通讯员寄样报,只是寄去在附;言往里写刊用日期,甚至不写刊用日【期的稿费单就算完事,通讯员只好到l处去找样报,往往找不到所需要的那张报纸。百般无奈之下,只好写信向刊用稿件的报社求助寄一张样报,这一要…  相似文献   

11.
通讯员碰面,三句不离本行。谈话中,大伙不约而同谈到身边的“欠帐单”。所谓“欠帐单”,是指一些报刊采用稿件后,一不寄样报(刊),二不给稿酬。究其原委,可能是编辑工作忙,忘记了,财务环节脱节了,或邮路受阻。对此通讯员不该计较。然而,当写信去查询时,竟无人过问。这就难免令人十分遗憾. 为了促进报纸改进工作,一些老通讯员敢投书诉说,但刚步入通讯员队伍的新手们却不敢冒昧。他们深怕惹恼了编辑,怕沾上有“名利”之嫌,同时也担心对日后用稿无益。只好不敢声张,记在“肚帐”上。笔者建议:凡是拖欠通讯员稿酬的报刊,不妨学学上海解放日报,公开登报“招领”,请未收  相似文献   

12.
通俗活泼内容丰富编辑同志: 今年我们给五十一名厂业余通讯员订了《新闻通讯》。半年来,通讯员们通过认真阅读贵刊,增长了新闻知识,提高了新闻写作水平。截至六月底,对外投稿共三十一篇,被省、市报刊、电台采用了十三篇,初步打开了我们厂对外宣传的局面。贵刊之所以能被基层通讯员所接受,是因为它办得不落俗套、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无论是论理的还是指导写作的文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每年都有百余篇文字稿件见诸报刊。但稿件被采用后常因得不到样报(刊)而深感头痛。时下,一些报刊在创刊之初邮样报(刊)。时间稍长就再也不邮了,只等汇来稿酬后(通常是3个月后),我才能得悉稿件已早被采用,尔后按汇单中标明的报刊名称(汇款人)和期号,先到当地邮电部门去咨询此报刊的订阅者,然后再托熟人去上门查找。我县属全国特困县,报  相似文献   

14.
平日读报,常见文章后编辑附言:请告作者地址姓名。一句简单明了的话语,使人感触颇多。作者给报刊写稿,没有不希望文章变为铅字的。一篇稿件,从谋篇布局、写作修改到誊抄寄出,“文章满纸书生累”,按说不应忘记署上自己的名字,但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是怕文贵自负吗?不完全是。运与作者对编辑的不信任有关。当今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中,不乏文笔拙劣的关  相似文献   

15.
通讯员碰面,三句不离本行。谈话中,大伙不约而同谈到身边的“欠帐单”。所谓“欠帐单”,是指一些报刊采用稿件后,一不寄样报(刊),二不给稿酬。究其原委,可能是编辑工作忙,忘记了,财务环节脱节了,或邮路受阻。对此通讯员不该计较。然而,当写信去查询时,竟无人过问。这就难免令人十分遗憾.为了促进报纸改进工作,一些老通讯员敢投书诉说,但刚步入通讯员队伍的新手们却不敢冒昧。他们深怕惹恼了编辑,怕沾上有“名利”  相似文献   

16.
从事新闻写作时间不到 10年,已有 1000多篇 (则 )新闻作品在各级报刊发表,被多家报刊、电台聘为特约记者、通讯员。这有助于我在新闻写作中积累了“比较意识”,不断提高。 首先,写稿前后反复比较,是否典型、有新意。倘若文章具备了这两样东西,即便文字上有些欠缺,甚至部分写得不理想,编辑也肯下大力修改。 其次,认真研究各家报刊所设置栏目的个性。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投稿。每家报刊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宗旨。这决定了其用稿范围,假如忽视了这些,尽管稿子写得不错,也不一定被采用。 第三,将原稿和发表的文章作比较。由于自己…  相似文献   

17.
作者不能都订阅所投稿的报纸和杂志,有些报刊又不给文章作者邮寄一份,他们很难看到自己被采用的文章,有的作者收到稿费单后,只能凭此得知自己的稿件被某新闻单位采用了。至于是哪一期报纸,哪一天的什么节目用的?编辑作了哪些改动?就不得而知了。为了看到自己发表的文章,他们只好写信给编  相似文献   

18.
一桩不可忽略的小事张赫玲我们的报刊在稿件安排停当后,是否应该给作者寄用稿通知单,让他在看到报刊以前,先来个“早知道”?报刊出版后是否应该立即给作者寄样报样刊,满足其先睹为快的“心理需求”?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因为这是报刊编者充分尊重作者的表现,利于在编...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我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掌握好“对比”这个武器对通讯员提高稿件质量有很大帮助。“对比”的内容为: 其一,拿见报稿和底稿对比。有的通讯员把写好的稿件一寄出去,底稿也就不知去向,这种写稿作风是不严谨的。底稿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真实体现,是作者的原始构思。稿件若是被报刊采用,作者应把底稿拿出来和见报稿认真对照比较一番。编辑可能对稿件修改了语句字词或者标点符号,编辑也可能把稿件的标题  相似文献   

20.
简讯     
北京市电机总厂自1986年初成立新闻报道组后,给全厂的通讯员都订了《新闻与写作》。他们还邀请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讲课,培养通讯员的写作能力,去年该厂被各级报刊采用稿件80余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