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职业关系,我常常翻阅各家报纸的《读者来信》专栏。有一个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就是“读者来信”的时效性问题。报纸对新闻的时效比较重视,但“对读者来信”的时效,有相当多的编辑人员就不那么重视了。不少报纸把“读者来信”当成“长效稿”处理。去年10月,湖北襄樊市和襄阳县两家化肥厂发生了一起产品短斤少两、坑害农民的事件。襄阳人民广播电台的两位记者采访后,分别向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新闻单位发了信,同时也在本台播发了。这件事引起了当地市、县两级人民政府的重视,立即组织调查组深入调查,  相似文献   

2.
重视和发挥报纸“读者来信”的作用,是我们党的报纸的传统。许多报纸为加强“读者来信”工作,设立了群众工作部,负责处理读者来信,按照传统的做法和要求,对每一件读者来信,都要认真阅读.能见报的见报,不能见报的附上报社意见转给有关部门处理,并同时通知来信人,有关部门要在规定时闻内答复报社,对有参考价值而又不宜见报的,要以“内参”形式上报,求得上级领导的批示。对于已经见报的来信,报社要将这份报纸寄给有关单位,请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反馈意见。就是说,不管见报没见报,每件读者来信都要有下落、有答复、有处理,让来信者放心。对于来信中反映出的重大问题,报社便有可能派记者前去采访。对于来信中因批评了领导而遭到打击报复的,报社要维护正义,支持来信者。党报的权威就这样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2003年9月8日,《经济日报》在头版二条的显著位置刊登了一封题为《铁路会不会拖小康建设后腿》的读者来信,并配发编辑点评《我们能无动于衷吗》。这是多年来在报纸上很少看到的喜人景象,令读者为之感动。读者是报纸忠实的受众,报纸理应充分反映读者的建议和呼声。很多报纸开辟了《读者来信》专版,使之成为连接读者的纽带和桥梁。但是,往往一些很有新闻价值的“读者来信”,却被圈在了固定的专版中,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影响了“读者来信”作用的发挥。“读者来信”是一座“新闻富矿”,尚需慧眼的编辑们去开采。《经济日报》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  相似文献   

4.
“读者来信”是沟通党群关系的桥梁。“读者来信”办好了,报纸就有了群众,有了读者,就有了基本保障。但是,办好“读者来信”并非易事。1990年到1991年,我们认真汲取兄弟报社的经验,下大力气办好“读者来信”,共开辟了“监督哨”、“呼声”、“调查附记”等22个栏目,出专版24个,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受到了报社内外的一致好评。一、我们注重根据群众的来信来访进行调查,一年来共接待群众来访80多人次,对其反映的问题做到件件有着落,有回声。有的请有关部门协助解决,有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园地里读者来信这朵花越开越盛。近几年来全国评选的好新闻,读者来信都占有一定的比重。安岗同志说:“在社会主义报纸读者问题的研究中,第一位重要的应该是研究读者来信。”如何经营好报纸的读者来信专栏,以我之  相似文献   

6.
《陕西日报》在“读者来信”专版里,把省内外读者来信情况,分月进行综述,在报纸上公开发表。继5月份公布之后,“6月份本报读者来信情况综述”又在7月12日的报纸上和读者见面了。这种做法是可取的。读者来信是报社编辑部来稿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写信人来自各个方面,反映的内容广泛,几乎天天有。有表扬、有建议、有批评。这是群众相信信任报纸的表现,是报社了解群众心声的渠道,是为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线索,发挥报纸监督的重要方  相似文献   

7.
凡是报刊上专门登载某类稿件的一部分篇幅,统称为专栏。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华日报,专门设有一个社会服务处,相当于现在的群众工作部或读者来信组,报纸版面上设有“社会服务”专栏,同“副刊”共占一个版面。当时的“社会服务”专栏,相当现在的“读者来信”专栏。为社会服务,也就是为读者服务,解答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社会服务处除通过报纸联系群众之外,每天还要接待不少来访的读者。“社会服务”专栏除回答读者法律、医药、寻职、求学等方面的问题外,还为读者代购书刊、车船票等。河南日报1949年6月1日创刊后,设有读者来信组,报纸版面上辟有“大众往来”专栏。1954年一年内,“大  相似文献   

8.
六十年代初期,报纸上的“读者来信”又多了起来。许多家报纸都设置了专栏刊登读者来信。1964年春夏之交的一天,胡乔木在评读报纸的时候说:“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我们的报纸进一步加强了同群众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一个报社的读者来信来谈工作做得好或不好,往往对报纸办得好或不好,报纸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重视读者来信来谈工作,是我们党办好报纸的一个优良传统,值得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光大。但是,不是所有的报社工作人员,对读者来信来谈工作的重要性都有了足够的认识,至今在一些报社的编辑部内,还半公开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一记者,二编辑,三来信(来谈)……。这就有必要谈一谈对读者来信来谈工作的认识: 一、读者来信来谈工作是报社汇总各方面信息的一种工作。我们的各级党报和党领导的其它报纸的编辑部,每天都要收到一定数量的  相似文献   

10.
我常读报纸,对报上的《读者来信》专栏尤其关心。我发现,读者来信的“调查汇报”或是“调查附记”中,总有这样的字句:某某人来信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这“基本属实”实在令人费解。《汉语词典》对“基本”一词的解释,是“大体上”的意思。作为调查的“附记”或“汇  相似文献   

11.
《读者来信》版既是报纸的一部分,又是一个专刊。它既要遵循报纸工作的一般规律,又要有自己的特色。《读者来信》的主角是来信。因此,“群众性”强是这块版的特点,是办这版的编辑原则和努力方向。作为报纸,一块版总要有一个头条,一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文汇报刊登“解救被拐妇女行动”一组报道,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成为市民议论的话题。“解救行动”也引起兄弟媒体的重视,上海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都派出记者跟踪采访,上海电视台在节目中还多次提到,这次行动,缘于被拐妇女陆蓓英寄给文汇报的一封求救信。一家报社,每天都要收到大量的读者来信,有的是反映问题,有的是提供新闻线索,有的是寻求帮助,有的是向报纸提出意见、建议……对待读者来信,有两种不同的态度。有的人认为其中大多琐琐碎碎,真假莫辨,毫不重视;也有人认为读者来信是百姓心声的反映,是源于生活的第一手…  相似文献   

13.
报纸要重视刊登读者来信。为什么?道理是很明白的。可是这项工作,还有一些报纸做得不够。这里,就我查阅到的14家报纸1980年11月份刊登读者来信的情况是:  相似文献   

14.
1992年我给省内外一些报纸写了50多篇“读者来信”,有38篇被采用。其中上中央级报刊的有4篇。有几篇稿子同时被好几家报纸采用。“读者来信”文体自由,易于触及实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只要碰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为群众排忧解难或鼓与呼的事情,我就穷追不舍,刨根问底地弄个明白,然  相似文献   

15.
读者来信是一种反馈,直接反映着报纸是否办到了读者心里头,同时又反映着读者对报纸内容的关注程度。编辑可以通过这种渠道找到报道线索。 我们报人应该提倡“一封信精神”,要认真对待读者来信,培养新型的读者编者关系。我在处理读者来信中总结出五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做好读者来信(包括来稿、来访)工作,是报纸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方面。读者来信中有一部分是要求编辑部为他解决问题的,从编辑部的角度来说,这些都是属于为读者服务性质的来信,我们习惯上就叫做“服务信”。这类信一般占来信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来信者都抱着很大的希望和信任,把自己的疑难问题、迫切要求和心腹事向党报倾吐,盼望报社给予帮助。所以,处理好这些信非常重要。人民日报向来很重视“服务信”的处理工作。五十年代初就设有专职处理读者来信的组  相似文献   

17.
为了贯彻依靠群众办报的方针,有一部分报纸开辟过“读者来信”版,反映广大读者的呼声、建议和要求,曾受到读者的欢迎。可刚办几期,就悄然无声了。关心的读者,还写信到报社询问是怎么回事。有的报纸宁愿不断出整版广告,也不编发一期“读者来信”,使读者感到很费解,有的表示明年不再订这样广告充斥版面  相似文献   

18.
从近期全国各地大小报纸的改革走势看,其特点之一是“当日新闻”、“昨日新闻”开始更多地见诸版面。这既是报纸新闻时效观转变的一种反映,也是受众对新闻时效性要求提高的直接体现。如《大众日报》在一版辟有“昨日新闻”专栏、三版开设了“京城传真”专栏,《深圳特区报》四版开设了“最后消息”专栏,刊发当日国际新闻。有些报纸不仅开设了此类时效性强的专栏,还开展了征文比赛。如《福建日报》一版就设有“昨日快讯”月赛,引导记者、通讯员树立新的时效观。这些专栏的开设,较之过去报纸上常见的“新闻集锦”“新闻简讯”类,对读者显然有更大更强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党报上的“读者来信”专栏,有不少办得虎虎有生气,有表扬也有批评,既起到了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揭露错误的作用,又密切了报纸和群众的关系,很受读者欢迎。但是,我们也发现,有的报纸,“读者来信”专栏虽也时时可见,但若仔细阅读,就会发现,每一期来信的总是那么几个“读者”,无非是名字时而写三字,时而写两字,或化个别  相似文献   

20.
在组织具体的宣传报道中,怎样使报纸更好地成为密切党和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使党的声音与人民群众的声音处处合拍,心心相印? 首先,我们台州日报比较重视群众工作,专门建立了群众工作部,认真处理读者来信,热情接待读者来访。三年多来,收到过7000多封读者来信,接待了900多人次的读者来访。对于来信来访所反映的问题,我们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并从报纸总的宣传意图考虑,选择那些带有普遍性的或比较典型的问题,经过调查核实,在报上公开刊登,有的还组织连续报道,以期引起社会舆论的重视,既教育大家,又促使问题的解决。 1985年初,许多读者来信反映集市日公路交通严重阻塞,要求报纸过问。这个问题在台州地区带有普遍性,不少集镇在公路上做市,集市时汽车通不过,往往要受阻几个小时,车上旅客怨声载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刊出读者来信后,在报上开展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