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读学校"是什么呢?有一部法叫作《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本是一部重要的教育法律,可叹的是在当下的学校里几乎不提了。该法第四章"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第三十六条规定:"工读学校除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与普通学校相同外,应当加强法制教育的内容,针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开展矫治工作。"揭示了"工读学校"的地位与性质,它对应于而又有别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中小学  相似文献   

2.
《语文月刊》在2011年第9期刊登了郭锐老师的《"呼之欲出"误用了》一文,在2012年第4期又刊登了胡礼湘老师的《"呼之欲出"并不是"即将出现"》一文。两篇文章都对"呼之欲出"这个成语用法进行了纠误,例举了很多媒体误用"呼之欲出"的句子,我在此就不再赘述,两篇文章共同的观点就是"呼之欲出"这个  相似文献   

3.
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的是作者巴迪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者把它比作生活中的两股强风,他努力地把握好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正是由  相似文献   

4.
范绍容 《四川教育》2007,(10):30-31
一位老师教学《世纪宝鼎》(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23课),有这样一个活动教学片段让我记忆犹新:在同桌热烈讨论并进行赠鼎预演后,老师提出:"我们来赛一赛,看哪个小组同学的表演最逼真、最有创意。"同学们情绪激动,跃跃欲试。  相似文献   

5.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得到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以及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相似文献   

6.
<正>前几天我在台湾,恰好碰上了台湾学生的反服贸游行——"太阳花"运动。这是我第三次到台湾,对台湾的印象也随着每一次的观察,发生着不可逆转的变化。第一次去台湾时,还停留在粗浅的惊讶和赞美上:"这里的食物真好吃,这里的人民真友善。"这种好,并不真实,像是看一出《宝岛一村》之类的话剧,所有人齐心戮力演出,主题为"温良恭俭让的和谐社会"。第二次,恰逢"洪仲丘事  相似文献   

7.
《语文月刊》2014年第10期刊登的文章《<鸿门宴>中项羽反应为何如此反常》,其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善长出奇计的范增,能力早已得到证明。"笔者觉得这个句子里的词语"善长"是用错了,这里应该使用"擅长",或者使用"善于",或者就使用一个"善"字。查《汉语大字典》《辞源》《现代汉语词典》都不见收有"善长"这个词语。《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收录了"擅长"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在某些方面有特  相似文献   

8.
开学初,一位年轻教师想约我交流一下思想,没说议题。一天间操,我排了一下看评课计划,约她第四节课可以找我。她如约而至,我直入话题:"怎么样,有什么好消息分享吗?想谈点什么?""校长,我现在最大的困惑就是不会干了,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相似文献   

9.
陈锐 《湖南教育》2008,(1):26-26
今天是第4周星期一,数学课是下午第2节,准备给学生上"根据物体三视图,描述物体的形状".上午比较空闲,坐在办公室看学生昨天学习的画物体三视图的练  相似文献   

10.
正我有一个好妈妈,她很爱我,有好吃的她总是第一个拿给我吃。瞧,今天她又给我买了我最喜欢吃的香蕉。黄灿灿的香蕉又香又软,吃在嘴里滑溜溜、甜津津的,味道好极了。我连忙掰下一根递给妈妈,可她推三推四的,说什么也不肯剥开吃。我知道,妈妈是想让我多吃点,她自己舍不得吃。于是,我就想了一个妙计。"妈妈,你这次买的香蕉,怕是还没成熟吧?吃起来一点也不像以前买的那么好吃。"妈妈听了,赶紧从厨房里走出来,拿  相似文献   

11.
最近,有个朋友叫我写篇文章,谈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教法》)修订的看法.为了完成这个作业,我对现行《职教法》进行了多遍次逐字逐句地学习.通过学习,对《职教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总体看下来,虽然《职教法》需要修订的地方很多,但是,第一章第四条"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之规定却无论如何不用修订,因为这大致体现了我的"职业教育观."  相似文献   

12.
2007年第11期《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上刊载了潘书文老师的一篇文章,题为《用"规律"解分数除法应用题比用列方程解更快捷》(以下简称《用文》)。《用文》将解题"规律"精简为一句话(25个字),即分母作单位"1","是"、"占"、"比"后为分母,前为分子,求分子,乘;  相似文献   

13.
第十一册积累·运用六习作要求:"啊!我发现了……"你一定有过这样兴奋的时刻吧。这次习作,就请你把自己的发现写出来,让大家与你共享发现的快乐。所写的内容不限,可以写平时观察中的发现,可以写学习中的发现,也可以写实验制作中的发现,只要是你自己的发现就行。写的时候,要注意  相似文献   

14.
阅读提示:传统美德爱惜粮食人人有责本报驻江苏泰州市小记者周俞表情严肃地报道:当我牙牙学语时,妈妈就教我启蒙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冒出的第一个音就是"苦"。"快别念了,你把孩子都训练成苦孩儿了!"奶奶可不高兴了,人家孩子面露喜色,自己的孙子挂个苦脸。  相似文献   

15.
<正>【教材分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文章富含哲理,且人物语言描写非常生动,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写作范例。【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字词方面,可以放手让学生课前自学。从写作技巧来看,学生懂得用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但语言仍然是学生的弱项,需要进一步指导。【设计理念】1.注重对话与交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2.关注表达,通过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6.
教学《人琴俱亡》一文(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遇到这样的问题:王子猷在推断他的弟弟子敬死去时为什么"了不悲"、"都不哭"?《教师教学用书》上解释说:"子猷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那么,王子猷在推知弟弟死去时,真的不悲吗?那他为什么悼亡时又"恸绝良久"?这不是矛盾吗?  相似文献   

17.
正A校长到新的学校上任后,决定从抓课堂教学入手,来助推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当他第三次走进中年教师S的课堂听课后,对S老师说:"我发现你的课堂在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理解方面落实得很好,但是对于作者对语言的运用以及学生对语言的运用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关注。"S老师听后很平静地答道:"这么多年来都这样,习惯了。""习惯了!"A校长上任的这两个月来,已不止10个人对他说过类似的话。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操作常常存在着表面化、形式化的弊端,学生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缺乏教学思考的支撑,缺少手脑互补的功效,操作就缺失了为需要而经历的数学真义。  相似文献   

19.
正A校长到新的学校上任后,决定从抓课堂教学入手来助推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当他第三次到中年教师S的课堂听课后,对他说:"我发现你的课堂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理解落实得很好,但是在作者对语言的运用,以及学生对语言的运用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关注。"S老师听后很平静地答道:"这么多年来都这样,习惯了。""习惯了!"A校长上任两个月来,已有不止10个人对他说过类似的话。有人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老  相似文献   

20.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对姓名权的立法解释:公民原则上应当随父姓或母姓;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在父姓或母姓之外选取姓氏。"解释"明确:公民行使姓名权,还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考虑到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应照顾公民在父姓、母姓之外选取姓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