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徐金琪 《考试周刊》2011,(13):56-57
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只有"让学",才能为学生进行个性化体验阅读创造机会和平台。只有"语感"没有"让学"只能是"假语感",只有真正的"让学",才能让语感教学回归本真,语文课堂才能有浓浓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2.
课改10年来,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异彩纷呈、热闹非凡的景象。然而,透过表象看其本质,多数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得"意"而忘"言",就是重"言"而轻"意","意"与"言"严重脱节,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导致语文课堂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不高。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王崧舟老师说:"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既要让学生"得言",又要让学生"得意"。"得言",即让学生学习运用文本的语言文字,品味为文之妙;"得意",即让学生感悟文本之情理意趣。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强调: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普遍觉得作文难写,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存在不知道要写什么、怎么写等问题,要求学生写出一篇语句通顺、条理清晰、具体形象的作文很不容易。对此,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巧用读写结合,降低难度,做好修改的指导。一、读写结合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时不能把读和写截然分开,而应把"读"迁移到"写",对"读"进行更为深入的延伸和拓展。开展阅读教学时,可以按三个步骤引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相似文献   

4.
戎艳 《海南教育》2014,(16):31-31
基于语文本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言语形式的秘密,实现语文课堂的"言意兼得",已经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一、"言意兼得"的种种误区1."言意"分离化。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把"言意"生硬地分离开——"意"的理解、感悟远离"言"的品味,"言"的学习、揣摩则脱离"意"的把握。有的课堂把"言"和"意"理解为并列的两条线,有的片面理解为第一课时应着力于内容的理解,即"意"的学习,第二课时则应着力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及言语形式的揣摩,即“言”的探究。  相似文献   

5.
王霆 《江西教育》2014,(7):85-85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写好教学论文本没有"速道"可走,无"捷径"可言。一线教师要写好教学论文,唯有自己在平时多读、多做、做写、多改,"以多取胜"。一、多读——基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阅读,写作就没有了源头活水,即使要写也总觉得底气不足,只能干巴巴地呻吟几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如现在的初中生写作文章一样,由于受应试的牵制,阅读面不广、阅读量少,知识面捉襟见肘,写文章时搜肠刮肚,只能以"记流水账"应付,  相似文献   

6.
"言""象""意"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本形态研究最基本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文学范畴,自古就有"言意之辩""立象尽意""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的说法。在今天的图像化时代,"言""和""象"都遭遇到图像的冲击,"言"的式微,"象"的变异,使"意"成了一种无意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教师在指导学生小说阅读题答题技巧训练的教学实践中,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情况,"套话"正是基于此产生的省时有效的办法。指导学生读懂小说"写什么",解题"需要什么",可用"套话"法解答。  相似文献   

8.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接受美学理论传入我国,对中学文学作品教学也产生了影响,以读者为中心逐渐取代了以作者、作品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源于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理论侧重强调读者在阅读之前的先在理解,"第二文本"理论更加关注文本的多义性,两个理论对教学的启发是,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能动的参与阅读,并且,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9.
"备"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是充满智慧的",有备而来"是教学的一种大境界。本文通过对教师课前与课后准备工作的分析,着重讲述了美术教师教学准备的种种。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在"留心"、"用心"、"精心"中不断提高教学境界和课堂效率。教师"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广义的"备"即"大备、""终生备",它包容师生阅历的全部——既指写在备课本上的有形文字,更指融入心间的无形意识。  相似文献   

10.
张彬慧 《教师》2012,(22):64-64
"前"作文教学理论是上海大学教授李白坚老师的作文教学研究理论。所谓"前"作文教学,就是区别于我们现在的"后"作文教学。它是在文章生成之"前",创设一些情境,注重教会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本领,激发学生写作激情。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层出不穷,但只要能细细品味一下相关的理念,就会发现那些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论与实践似乎缺少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对个性化阅读的研究缺少"个性化",人云亦云大有"神化"之风。  相似文献   

12.
李美芳 《现代语文》2013,(10):12-14
现在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主要存在三类弊端:有"言"无"文",有"文"无"言","言"与"文"的简单相加。有"言"无"文",就是教师只注重文言字词的用法和文言语言归纳等"古代汉语"知识,而忽略了与文言文密切相关的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代哲学、古代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与之相反的是有"文"无"言"。  相似文献   

13.
李晓菊 《教师》2011,(2):85-86
"教"与"不教",一直都是各级教师们讨论的热门话题。而在教学实践中,"教"什么,如何"教","不教"什么,如何"不教",这些都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教"与"不教"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各有所长,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它们。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围绕作文教学中"少教多学"的思考,锁定作文教学的主要渠道,源于阅读。阅读生活,阅读书本,又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从而确立"少教多学",拓宽阅读空间,激发兴趣,放飞写作的翅膀的主题,使学生的作文有"源头活水"的效果,达到阅读的终极目标是写作的目的,以实现"少教多学"。  相似文献   

15.
王文倩 《考试周刊》2009,(17):187-187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教师应从准确简洁、直观形象、抑扬顿挫、幽默谐趣、动思激情的教学用语入手,让课堂"活"起来,"美"起来。  相似文献   

16.
查旭霞 《辅导员》2010,(24):53-53
在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感触最深的是学生习作中的言不由衷,"人""文"分离。一篇作文,往往不是"以我手写我心",而常常采用或"套",或"凑",或"编"等等办法,千方百计地"作"出一篇文章来。  相似文献   

17.
丁惠芬 《教师》2012,(1):67-68
"布白"是艺术的语言,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目的是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文人写文讲究含蓄,"又生文外,伏采潜发",目的是让读者从有限的文字中,体会无尽之意。我认为政治课教学也应如此。  相似文献   

18.
简侃珊 《辅导员》2010,(22):38-38
"文如其人",真正好的文章是作者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而个性就是文章的灵魂。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让学生的作文"个性"飞扬,充满魅力,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作文教学中走出来,开辟个性化写作途径。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平日里,我喜欢"爬格子",常有"豆腐块"见诸报端。也许是受我的影响,外孙女从小也喜欢阅读和写作。读小学时,她便是班里手抄报的"主编",放学回到家还经常写写画画。对此,我非常高兴。  相似文献   

20.
杨召刚 《考试周刊》2010,(57):173-174
近年来,高效课堂、有效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很多教师摆脱不了知识教学的概念化、系统化,"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课堂始终是"穿着新鞋子,走着老路子"。实施新课改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引导、体验、激励评价策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地学习。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学校实现教学目标的转移——由"知道什么"转变为"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倡导把一个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美国教育家阿姆斯朗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为打造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