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在世,都祈望有所"得"。有人祈望得荣誉、得地位、得成功,有人祈望得知识、得学问、得才干,有人祈望得衣食、得健康、得安全,等等。不管祈望哪种"得",只要不妨害社会和他人,都是无可非议的。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表明,有劳就会有"得"。但如何劳作、如何耕耘,却体现人的品质,决定"得"的性质。如果把劳作和  相似文献   

2.
围棋五得     
日本棋院中挂了一条横幅,写着围棋有五得:得好友,得人和,得教训,得心悟,得天寿。提倡围棋极有功绩的郝克强先生很喜欢谈这五得,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也特别称赞。这五得不知是谁提出的,  相似文献   

3.
高群  胡习之 《学语文》2021,(2):95-96
《济南的冬天》一文出现了6个“得”字,从语言单位,或者说语法单位来看有两个“得”:作为语素的“得”和作为词的“得”;从语法属性来说有3个“得”:语素“得”、助词“得”与助动词“得”。分清不同的“得”,有助于朗读教学、体味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4.
王谦 《文学教育(上)》2011,(14):146-146
当前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即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写)得少;学生读得多写得少;教师布置得多督促检查得少。  相似文献   

5.
课堂提问是个老话题。虽然许多有识之士在这个领域做过许多极有价值的研究,但种种弊端依旧。比如,教师预设基础上的课堂提问,问得浅,问得碎,问得无序,问得大而无当,问得毫无创意,甚至问得幼稚或荒唐。这些,恐怕绝非个别。  相似文献   

6.
利川方言的"得"除了能作动词表"获得""完成""有"义,还表可能义,有四种用法:作前置型助动词,动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表可能性的"得"字结构疑问句句式有:得V/A不、V得(A)不、V_1得V_2不、得不得V/A、V得V不得、V不V得、V_1得V_1不得V_2、V_1不V_1V_2得、V_1不V_1得V_2等多种结构类型。其中"要得不"和"得行不"系列结构疑问小句不仅有明显的句法结构特征,还可以作话语标记,具有多种语用功能,体现与语用照应的互补作用,同时有自身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7.
陈琨 《文教资料》2006,(33):178-180
本文主要探讨淮阴方言结构助词“得”。普通话的结构助词“得”用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面,表示后边的成分是补语。淮阴方言的结构助词“得”后可以带可能补语,如“V得、V不得C、V得地”等结构,还可以带状态补语和结果补语,如“V得C”等结构。  相似文献   

8.
说“得děi”     
“得děi”字一直处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比较来研究“得”字的产生发展、“得”字的组词造句、“得”字用法的特殊性以及“得”的否定等问题,从而揭示“得”的独特之处,这对于“得”字本身的全面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汉代“V得O”结构有“V取义得O”、“V非取义得O”两种格式。从“V取义得”到“V非取义得”,动词与“得”逐步融合、凝固为标准的动补式复合词,在此过程中“得”不断语法化,这一演变在“得”字的用法和复音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辅导员》2012,(Z1):36
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墨得力行,读韩得冷眼,读荀得自强不息。先秦诸子,家家都要读。一有偏好,就会出问题。另外,读书人不能不读书,也不能只读书。我更喜欢的还是这句话: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  相似文献   

11.
王大伟 《今日教育》2009,(12):40-41
循循善诱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蒯福棣老师说得好:“课堂上教师要尽量讲得少些,讲在该讲之处;问得少些,问在该问之处。”讲得少却讲得精当,问得少却问得神妙,这才是真正的“循循善诱”。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循循善诱”方面做得可谓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向我们展示了阅读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提示:我讲课时,悲的地方要讲得学生潸然泪下;喜的地方要讲得学生开怀大笑;乐的地方要讲得学生忍俊不禁;怒的地方要讲得学生义愤填膺;美的地方讲得学生心向往之;丑的地方讲得学生嫌恶讨厌。  相似文献   

13.
更高的理想     
《成才之路》2011,(22):I0025-I0025
老师:“你来说说你的理想是什么?” 小学生:“吃得好,穿得好,过得好。” 老师:“你的理想能不能更高些?”? 学生:“吃得更好,穿得更好,过得更好。”  相似文献   

14.
学会舍得     
“舍清溪之幽,得江海之博;舍方寸之惑,得苍穹之大:舍举目之求,得天地之志。”一个“舍”一个“得”,意味深长,有“舍”才有“得”,不“舍”何来“得”?在生活中是如此,在教育中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开心一刻     
《今日教育》2012,(5):65-65
1老师:你能说说你的理想是什么吗?小学生:吃得好,穿得好。老师:你的理想能不能更高些?小学生:吃得更好,穿得更好。  相似文献   

16.
作文是所有高考学科中分值最大的一道题,而发展等级又是拉开作文评分差距最大的一块阵地,为此,高考专家疾呼:得作文者得语文,得发展分者得作文。下面笔者谨就高考中考生写得最多的记叙文和议论文谈几种  相似文献   

17.
学生只有视野开阔了,思想活跃了,才能想得宽、想得深、想得远、想得多,才能有旺盛的求知欲,才能生成新的资源,获得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一轮高考的改革,"得语文者得天下"逐渐成为共识。就语文学科来说,又是"得阅读者得语文"。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努力打造高效阅读课堂,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9.
雷加利 《现代语文》2009,(9):158-159
“得语文者得高考,得作文者得语文”这句广为流传的高考警句一语中的道出了高考作文对考生的语文成绩和总成绩的影响。那么,该怎样去打造一篇高考高分作文呢?  相似文献   

20.
说“得”     
得,会意字,甲骨文的“得”字由“又”和“贝”组合而成,表示用手拿贝,意指有所收获。《玉篇。彳部》:“得,获也。”后来“导”加彳旁,表示行走时有所得。《说文》:“得,行有所得也。”可见,“得”的本义是“得到”、“取得”、“获得”。如《易·乾》:“知得而不知丧。”《诗经·周南·关睢》:“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