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分为战争隐喻、建筑隐喻、旅行隐喻和液体隐喻;实体隐喻主要包括人体隐喻和容器隐喻;方位隐喻主要指"Up is good,down is bad"这一隐喻假设。本文将运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言语表达来分析这几种隐喻现象,进而探索其运行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2.
“混杂隐喻”和隐喻连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表达方式与隐喻概念紧密相连,不同的隐喻概念必然产生不同的隐喻.在使用隐喻时,应特别注意隐喻概念前后一致,确保隐喻连贯性,否则就会产生"混杂隐喻",导致"譬喻不伦".隐喻的意义并不都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尤其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使用同一隐喻表达不同的事物或概念,也可能会用不同隐喻表达同一事物或概念.因此,翻译时可能出现跨文化交际中的"混杂隐喻".译者的注解有时有助于向其它文化借用隐喻,消除隐喻不连贯.  相似文献   

3.
周玉梅 《考试周刊》2011,(12):52-52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所不在的,不但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隐喻不仅是一个语言表达问题,而且体现了人深层的认知机制。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是隐喻性的,并且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Lakoff和Johnson认为共有三大类隐喻,即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  相似文献   

4.
李萍 《陕西教育》2009,(12):22-23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工具。本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概念隐喻的三种类型: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并以此分类为依据探究英汉概念隐喻的相似性。人类对隐喻的理解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语境、隐喻自身的特性及主体的认知能力等,把握英汉文化的同一性,有助于我们对隐喻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5.
隐喻研究有悠久的历史,从亚里士多德的传统隐喻修辞观到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看作认知机制,再到韩礼德将隐喻拓展到语法层面成‘语法隐喻’。隐喻的研究范畴不断扩大,尤其是韩礼德对语法隐喻及其内部系统的诸多术语进行界定时有许多矛盾和含混的地方,如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一致式(土式)和隐喻式(雅式)及后来级阶转移。就实质而言,语法隐喻的说法是值得再思考的,因此本文试图论证语法隐喻的虚妄,对语法隐喻的"隐喻性"进行辩证。  相似文献   

6.
教师要养成教学隐喻的智慧,应转变隐喻观,不断积累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广泛地从人类文化、学校课程中蕴含的隐喻以及教育家的隐喻实践中获得启悟和灵感;关注"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学生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以及隐喻的新颖性和美善性等影响教学隐喻效果的因素;了解教学隐喻应用的基本流程。本文探讨教师汲取和养成隐喻智慧、提高教学隐喻实效性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7.
对隐喻的研究有很多,迄今为止,研究成果颇丰,然而,学术界对隐喻本质仍无一致观点。从目前的几种隐喻观,即修辞隐喻、语法隐喻、认知隐喻的理论起源及三种隐喻转喻的模式,探讨其内在关系,可看出,三者并不是孤立排斥的关系,其在本质上是有联系的。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诗的语言,诗歌与隐喻密不可分。本文基于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主要从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三个方面对《离骚》进行了认知分析。  相似文献   

9.
论隐喻理论     
该文探讨了从亚里士多德到当今的语言学家的隐喻理论,着重于乔治·莱考夫的理论,理查兹、约翰逊、特韦尔斯基,特别是认知语言学家福科尼耶也有涉及。最重要的是讨论莱考夫提出的三种类型的隐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  相似文献   

10.
现代隐喻学认为,人类思维模式是一个隐喻的结构系统。隐喻是人类的普遍认知方式。本文在现代隐喻研究理论框架下对死隐喻、库存隐喻、创新隐喻的翻译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思考,即:译文和原文意象映射是否一致;是否出现文化意象转换的亏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