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6 毫秒
1.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新保守主义近几年已成为美国社会的主导思潮。作为共和党的保守主义者,布什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在新保守主义影响下的外交举动,以一种傲慢的美国主义界定美国的世界地位、外交政策的道义目标和与其它大国的关系,片面地强调意识形态和战略优势对维持美国世界领导地位的作用。在当前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国家间经济合作与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国际背景下,新保守派在理论上的这种缺陷,将从根本上限制其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更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保守主义与美国全球民主化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超 《教学与研究》2003,45(9):58-63
新保守主义是 2 0世纪 60年代美国崛起的“新保守派”思想的政治标签。强调道义和推广民主是新保守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施特劳斯的政治思想是其哲学基础。“天赋使命论”、“新里根主义”、“布什主义”和“新帝国主义”是新保守主义推广民主思想的具体阐释。在这个理念的推动下美国进行了推广民主的实践 ,并制定了自己的全球民主化战略。新保守主义对美国的政治思想和外交政策产生了深度影响 ,但由于该理论本身的偏激和狭隘其影响必将有一个限度。  相似文献   

3.
新保守主义政治思潮对英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保守主义政治思潮对英国教育改革的影响马忠虎一新保守主义是二十世纪政治保守主义的统称,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它一直是西方世界最有政治影响的主要思潮之一,也是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占统治地位的、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意识形态。由于新保守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政...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崛起的新保守主义思潮不但对美国的国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新保守主义的产生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自由主义泛滥和美国国内外政治境况密切相关;新保守主义的理论渊源可以归结为美国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奇妙结合;新保守主义的国内政策带有明显的“保守”倾向.但其外交政策却表现出强烈的“开放”意识。  相似文献   

5.
新保守主义对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特别是中东政策有显著的指导作用和空前的影响力。新保守主义之所以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根源在于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今后,新保守主义和“大中东民主计划”对国际关系仍将具有重要影响,但世界政治现实决定了其前景不会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6.
日本新保守主义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正式登场。1982年,民族主义意识强烈的鹰派保守政治家中曾根康弘上台执政,提出了著名的进行“战后政治总决算”的新保守主义的政治诉求。中曾根认为:“日本正处于战后重大转折期,在日本人一致同意的基础上,大胆触及过去意见纷纭或回避的问题,重新形成统一的看法,使日本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堂堂正正前进。”  相似文献   

7.
新保守主义泛起的背景昌切新保守主义无疑是90年代思想文化的主潮。它在80年代亮相,但因时运不济,被强大的启蒙声浪盖住了,未成大气。未几而时来运转,新保守主义乘机泛起,一举逆转了80年代的主导思想,大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之势。新保守主义阵营由三拨人...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面对美国"一超独大"的局面,新一代的新保守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外交政策主张.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缺点使新保守主义指导下的外交政策受到了人们广泛的批评,但鉴于新保守主义是在美国冷战后几十年的政治斗争中形成的一种颇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政治思潮,所以美国近期的安全观和安全战略都难以消除新保守主义的烙印.由于超级大国实行遏制战略,造成了世界各国的不安全感,从而增加世界范围内的安全开支,在拖累世界发展的同时,自己也深受其害.也可以这样讲是美国自己造就了自己的敌人,有时甚至是美国自己武装的.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文化保守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本属于两个不同层面的哲学思潮:前者属于文化观范畴,后者属于政治哲学范畴。然而,以张君劢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却试图通过心本论、性善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关系等维度,建构一种糅合文化保守主义与政治自由主义的理论体系,以期复兴中华民族和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这不仅构成了现代新儒家学术思想的基本架构,亦是其鲜明的学术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0.
新保守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欧美各国兴起的一股政治思潮,受欧美影响,日本在中曾根内阁时代同样出现了一股新保守主义思潮。同欧美各国的新保守主义相比,中曾根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实质上是战后日本以吉田茂为代表的传统保守主义的发展和修正。在思想内核价值理念方面基本上承继了传统保守主义的精髓,只是同内敛性极强的传统保守主义相比,新保守主义是在日本成为经济大国背景下产生的,因而其思潮在政策取向上具有明显的扩张性和排他性,民族主义色彩浓厚。其未向流变将左右日本社会的走势,值得我们予以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public interpretations of President George W. Bush's speaking errors. One interpretation of Bush's speech mistakes offered in the media is that he may have dyslexia. Therefore, we explore how an enthymeme using markers of dyslexia as a sign of bad leadership has been used to frame Bush's speaking errors. We provide an analysis of an exemplar of how Bush's speech errors are represented in the media. Our exemplar is the desktop calendar George W. Bushisms: The Accidental Wit and Wisdom of Our 43rd President . We demonstrate that this text focused on common indicators of dyslexia, that is, speaking errors, to position Bush as a 'bad' and 'stupid' leader. Finally, we offer conclusions and implications that this study has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politics and disabilities.  相似文献   

12.
布什第一任期的外交政策多处突破了传统外交理论,国际形势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布什第二任期的外交政策关乎着国际局势的下一步走向。伊朗政策是其“大中东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美伊对抗的由来、美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等因素的分析,以美军事打击伊朗的可能性为切入点,对布什政府第二任期的伊朗政策走向做出了初步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别从基础研究的特征、公共产品理论、布什和斯托克斯的科研模式理论等角度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加大我国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马菁  杨卉 《海外英语》2011,(6):3-4,14
The theory rhetoric situation put forward by Bitzer is applied to the analysis of President Bush’s address on September 11. Such these essential elements as the exigence, audience and constraints will be illustrated to reveal the cultural and religious roots behind the September 11 terrorist attack.  相似文献   

15.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保守主义在美国一直根深蒂固,影响深远,并糅进其他政治思潮而进行了变异。在经历了古典保守主义、有机社会保守主义和自由保守主义几个阶段后,保守主义在美国发展成为新保守主义,成为里根和小布什两届政府的主导政治思潮。新保守主义在小布什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上体现的很明显,带来国内社会的分裂和国际上与欧盟的矛盾等后果。  相似文献   

16.
语结与英汉同声传译断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句是是同声传译最重要的技巧之一。结合语结理论,对布什2006年国情咨文英汉同声传译(有删节)的断句进行的个案研究,通过仔细对比原文和译文,分析断句单位的构成,证实了英汉同声传译的断句单位与英语语结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即绝大部分的断句单位就是英语语结。  相似文献   

17.
小布什第二任期,美国对伊朗的政策依然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点。布什政府将继续推行其“新中东战略”,以伊朗“核问题”为突破口,对伊朗进行打压,试图和平演变或颠覆伊朗现政权,把它纳入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但以哈梅内伊为首的伊朗保守派坚决捍卫伊朗的“神权政治”,这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美伊关系很可能将在演变与反演变、颠覆与反颠覆中持续恶化。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Lifelong learning is something which one does for oneself that no one else can do for one: it is a public and personal human activity, rather than private or individualistic. One of the features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paucity of a language for learning as process and participative experience. Personalised learning requires a sense of the worthwhileness of 'being a learner'– a virtue in the 21st century. A sense of one's own worth as a person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ing one's identity as a learner. Research suggests the human capacity to learn can be understood as a form of consciousness which i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values, attitudes and dispositions, with a lateral and a temporal connectivity. This 'consciousness' has several dimensions which are all related to becoming a person, with a learning identity. They also enable the learner to become aware of and appropriate what is of worth and map onto the sorts of core values that learning communities espouse. Awareness of self and of one's own worth as a person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becoming a learner' and for identifying and engaging with 'what is of worth'. Furthermore, a sense of self as a learner is formed in relationship, and understood as one learns to tell one's own story, as a participant in the conversation of the learning community. Character is the way in which we refer to that quality of personhood in which there is rooted the capacity to change and learn over time.  相似文献   

19.
冯契认为,一切概念都有摹写现实与规范现实的双重作用,逻辑原则也体现着后验性与先验性的统一.在逻辑理论的证成问题上,"概念的双重作用"要求逻辑理论的建构必须坚持后验性与先验性的统一.有见于现代逻辑论证理论的普遍主义、先验主义倾向,非形式逻辑试图从后验性与先验性、普遍性与情境性的统一中去证成自身.  相似文献   

20.
推类是中国古代推理的主要模式。其结构通常由"言事"与"言道"两个部分组成。"言事"与"言道"的核心是"喻"。其理论根据是:所言事与道之间共同存在的"义"。找到事与道之间共同的"义",便可"扶义而动,推理而行"。由"事"理过渡到"道"理。推类的本质是论证。如果我们较好地掌握了"言事"与"言道"这二者的关系及"引譬"、"援类"的思维方式,对于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思想和丰富我们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