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再次捧读《醉翁亭记》,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中,忽然读出了新东西。因为在这句话后,欧阳修接着说道:“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既然“不在酒”,为何又要“寓之酒”呢?是不是前言不搭后语?  相似文献   

2.
什么叫言在此而意在彼?让我们先来看看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在其散文《醉翁亭记》中是怎样来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文章写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在这样的表述下,我们自然就捕捉到了醉翁的醉意不是醉在饮酒而是醉在山水之景。  相似文献   

3.
王绩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也是唐代最早的隐逸之士.其诗多以田园山水为题材,描写隐居生活和饮酒的乐趣,于旷达中流露抑郁不平之感.本文拟通过对王绩咏酒诗的探析揭示其济世之志与隐逸之心兼有的矛盾思想性格及"人性归真"的人生观和生命情态.  相似文献   

4.
有山处必有水,有水处必有山。有山水处必隐约着英才俊杰的身影,而英才俊杰的不凡却也正枕着对山水痴恋般的寄寓。狂放山水这个人世原本就不属于你。如椽大笔,何以栖居蜗角虚名之华堂?诗仙傲气,何以委身蝇头虚利之盛殿?你的选择是明智的。浊世太小,太杂,惟有山水的胸怀可以容纳你;人间太俗,太暗,惟有山水的性情可以抚慰你。于是,你“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于是,你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把一生的潇洒都融入行迹中,把回归的人性交付给了山水。你信任山水,赞颂山水,泼墨着山水,思维着山水;山水是你惟一的泊口,也…  相似文献   

5.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相似文献   

6.
《醉翁亭记》是北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谪居滁州任上所作。文中获罪被贬的“醉翁”之“意”虽掩饰得精妙,但只要“觇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捉纬捻经,追踪作者神思,亦可觅出“醉翁”之真“意”来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段话,句式连环套迭,判断看似矛盾,语言吞吞吐吐,深“意”连续转移,五个判断顶针回复,  相似文献   

7.
一、一个“乐”字串文文章中的一个“乐”字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作者围绕这一主线,首先破题道出意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接着补叙一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然后,作者又将“山水之乐”稍稍展开,描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而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文章  相似文献   

8.
摘要:朱熹一生寄情山水,不仅有层次较高的旅游动机,而且形成了很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人格。他的旅游动机主要表现为好佳山水以探奇求美;远游以广其见闻;交游以得名胜;优游和缓以养生休闲;脱尘氛以识天地之理。他的旅游文化人格主要体现为平生山水之心、诗酒之兴、怀古之思、仁智之乐。其旅游动机与文化人格对于当今旅游者有参考价值。一  相似文献   

9.
苏轼爱酒入骨,有着明确的"内全于天,外寓于酒"的饮酒观,也奉行着与之相适应的理智儒雅的饮酒之道。酒对苏轼的艺术创作起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  相似文献   

11.
吐鲁番     
吐鲁番的瓜也甜依旧隔着七千里的山我尝了一口从远方捎来的瓜干儿跌入了悠久的迷恋你是否能告诉我吐鲁番那里的山水人情,大漠浩瀚我尝了一口从远方捎来的瓜干儿沉醉着缠绵的思念吐鲁番的酒吐鲁番的葡萄吐鲁番吐鲁番的瓜也甜你是否能告诉我吐鲁番那里的山水人情,大漠浩瀚吐鲁番!  相似文献   

12.
李清照词作中酒的意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人与酒密不可分,酒既是一种载体,也可形成一种意象。研究李清照的诗词,完美发现,其酒的意象十分丰富,可分别表现山水之乐、思亲怀远、家国巨痛、社会悲歌等多元情愫。  相似文献   

13.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写的一篇游记散文。全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因此 ,此文被誉为古代游记散文的奇葩之一。每每读来 ,感叹不已 ,仔细品味 ,其味无穷。而研究其写作妙点 ,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一个“乐”字串文文章中的一个“乐”字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作者围绕这一主线 ,首先破题道出全文主旨 ;即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接着补叙一笔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突出文章主题 ;然后 ,作者又将“山水之乐”稍稍展开 ,描写山中…  相似文献   

14.
在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幽静、美妙的自然山水,体现着他的人生理想和美好追求,而那些被弃置荒僻之所的山水风物,则寄寓着他强烈的身世之感,所以,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具有较为明显的象征色彩.  相似文献   

15.
在词的发展史上,乾嘉时期杨夔生的山水词值得关注。就杨氏词作的审美意境而言,其笔下的吴越山水词多呈现清丽之境,也兼有凄清之态;而描写西北风光的山水词则显示出雄奇之境。杨氏词境多融合着或浓或淡的愁绪,这与其一生羁旅经历和特定心境有关,也和他词作中的意象选择有直接关系,最终形成其词境的个性特征。杨夔生的山水词,包括其田园词,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6.
一、"乐"字贯穿全文,金线串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喧鸟鸣于纸上,看似散,实则散而不乱,散中有神。文章围绕一个"乐"字着墨,"乐"是体现全文内在的文眼,是全文的中心线索,是作者手中的一条金线。文章先从醉翁饮宴引出一个"乐"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于酒也"。饮酒微醉已含一点"乐"意,而作者又巧妙地将赏山水的乐趣寄寓其中。"乐"的内容用一种"乐"的形式来表现。  相似文献   

17.
“五粮液”酒名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得山水气候之宜、水陆交通之便、南北物产之丰的宜宾,酿造出了绵绵飘香六百载的浓香型白酒五粮液。"五"既合"尚五"的蜀地传统;"五粮"又与"五行""五方"高度吻合;来自昆仑之巅的玉液和雪域高原的圣水,水到酒成,成就了内涵丰富、意境深邃的"五粮液"酒名。  相似文献   

18.
“五粮液”酒名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得山水气候之宜、水陆交通之便、南北物产之丰的宜宾,酿造出了绵绵飘香六百载的浓香型白酒五粮液。"五"既合"尚五"的蜀地传统;"五粮"又与"五行""五方"高度吻合;来自昆仑之巅的玉液和雪域高原的圣水,水到酒成,成就了内涵丰富、意境深邃的"五粮液"酒名。  相似文献   

19.
《春酒》一文选录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初读似乎无味,细细品味,发觉作者真可谓是一位调“酒”大师,用细腻、质朴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生活画卷。首先,《春酒》体现出寄情于物、以物抒情之美。母亲酿造的八宝酒既是《春酒》一文的线索,也是童年、母爱、乡情的载体。琦君通过一杯春酒向我们传达出耐人寻味的情感,将无形的思乡之情、追忆之感、身在异国他乡的落寞情怀以“春酒”这一物象实体化,比直抒胸臆大声诉苦更能打动读者,这让人想到欧阳修所言“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相似文献   

20.
酒食者,所以合欢也,酒使人进入"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美妙情境的同时,酒又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牵动着人们的视线,一点一点地拉进与法律的距离。酒在与法律尴尬共处时,法律又在某些方面约束着酒。酒在现今社会的状况已然是一把双刃剑,它回味着远古时代传下来的文化的同时,也似一种无形之手侵蚀着人的生命和健康,乃至社会、法律秩序。面对酒这把双刃剑,应有更多的刑法之外的法律规制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将饮酒的危害达到最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