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军事新闻写作大有学问。要写出深受读喜爱的好新闻,除了新闻学所强调的“新、实、深、短、快”等基本要素外,能不能写“活”,也很重要。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看,一件好的军事新闻作品,需要满足3条标准:第一是经得起“看”,内容鲜活;第二是经得起“品”,语言优美;第三是能给人“打烙印”.形式新颖。而要达到上述要求把军事新闻写活,不妨从以下3个方面做些尝试。  相似文献   

2.
孙广远 《军事记者》2005,(11):30-31
军事新闻姓“军”,它以服务军事工作、服务军人为己任。但军事新闻同样需要面对广大社会读。随着全党全国工作重心的转移,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化认同的多元化,军事新闻相对降温,这其中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因素;但军事新闻自身也有值得深思的原因,与社会读的视点渐行渐远便是原因之一。军事新闻如何吸引社会读的眼球,扩大其受众面和社会影响,是军事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此.作结合一次采写实践,谈谈军事新闻如何走近社会读。  相似文献   

3.
“新”是新闻的第一要义,新闻不新便不成其为新闻。求新、求异.是读普遍的阅读心理,稿件不新,可读性就无从谈起。因此.“新”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题中应有之义。尽管工作报道比较难以出新.但是.从事军事新闻工作的编辑、记、通讯员,不能不把新  相似文献   

4.
学是通过语言形象的艺术,它可以使读感同身受,其实,新闻作品也需要形象地描绘现实,新闻写作不仅要用事实“说话”,更主要的是用活生生的形象“说话”,尤其是速写,特写和现场短新闻等体裁更应如此,介是,有不少编辑记只重视抽象枯燥的途述,不重视绘声绘色地描写,有的记在新闻中偶到有一段形象描绘,编辑常以“新闻要简炼”为名而将其删除了,看部分获奖新闻作品,甚至获大奖的新闻作,我是因为题材新颖和分量较重,其字表达则是不敢恭维的,作品虽然语句通畅,事实叙述清楚,但字干巴,可读性较差,新闻作品的社会效益就大打折扣了。  相似文献   

5.
高技术局部战争中产生的军事新闻是一种精神产品,也是一种化形态。它的读不但在战争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他们同时还是具有一定的价值观念和多种兴趣爱好的化主体,如果报道的内容与化主体不那么相干,近乎直面单纯的各种专业技术“角色”,其新闻价值就被战术、技术、环数、米数这些老套套掩盖了。因此,要认识高技术战争中的军事新闻价值,只有明确地把化视为服务的中介,把读视为完整的化主体,从思想、审美、情感、知识等多方面影响读,才能更好地为战争服务,满足读的需求,这就必须丰富军事新闻的化内涵,通过对化主体的影响来达到为军事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说到军事新闻的来稿质量,编辑们感触最多的是一眼看中的好稿少,可编可不编的多。而记、通讯员们又觉得军事新闻难写。写好军事新闻固然不易,但好稿少的原因不在难写,而在采访功夫不到家。名报人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指出,在报纸所有业务中,“以采访最为重要”,“因为一张报纸的最重要原料厥为新闻,而新闻之取得乃在采访”。可见,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出版中,采访的作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所谓军事新闻的“必读性”,是指军事新闻虽不像法律那样具有强制性,但由于它对广大读充满了诱惑力,让人非读不可,使人觉得“一天不读报。就好像少吃了一顿饭”。军事新闻能达到这种效果,就有了较强的必读性。  相似文献   

8.
军事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军事语言学是近年来军事学和语言学融合所产生的新兴学科。军事广播电视语言是军事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一军事新闻语言的支柱性组成部分。军事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报道,由于其题材性质等的独特性,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形成了显著的语言风格特点。但是,军事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究竟有哪些特点呢?我们至今没有发现这方面的专门的、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搞好经济报道,是党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大局服务的要求。因此。它与时政新闻等并称为“硬新闻”,是媒体报道的重头戏。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各种经济现象日趋活跃,公众对经济报道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可是,传统经济报道中“概念+数字”的乏味形式又使读望而却步,读经常反映的是:经济新闻不如社会新闻鲜活、吸引人。怎样才能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激发读的阅读兴趣呢?笔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发现经济类报道可适当借鉴社会新闻、娱新闻等“软新闻”的报道方式,对其进行“软化”,以赢得读。  相似文献   

10.
胡可 《新闻记者》2005,(7):73-73
新闻总是强调准确和精炼,但是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人们也渐渐发现,准确的语言并不一定就能“准确”地反映某一事物或某一事件的“本来面目”,而且.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社会也需要淡化处理某些新闻。所以,“模糊”语言有时更易获得满意的效果,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1.
马旭 《新闻前哨》2006,(8):47-48
如果把新闻作品视为一种产品的话,新闻编辑的工作基本上相当于这个产品的最后一道加工工序。毕竟,新闻编辑所面对的主要是专业记所采写的稿件,相对比较成熟,编辑似乎只需要对这些报道进行打磨、润色、核实、定题等后期加工即可。这种理解当然没有错,这个工作的确是新闻编辑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任务,事实上,很多新闻编辑也正是这样做的。但笔认为,在新闻竞争日渐激烈,读阅读选择面越来越广,对新闻产品口味越来越刁的新形势下,新闻编辑仅仅满足于做好上述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自觉加强“前期介入”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迟国维 《新闻三昧》2004,(11):28-29
看报看题。报纸标题首先应该告诉读你这条新闻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记编辑善于以准确和简练的语言把报道内容中最主要、最精华的东西提炼出来体现在标题上,从而使读一看标题就能马上知晓报道的大致内容。标题应成为读选择新闻信息的向导,让读在最短的时间内知晓报道的新闻价值所在。因此,记和编辑有责任在标题上做出明显的标识,帮助读对新闻信息作出快速准确的选择。当了二十年的编辑,有了一点体会,特简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基层官兵对军事新闻摄影知多少?带着这个问题,笔走访了5个连队的百余名官兵。座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官兵们对新闻图片这种报道方式特别喜欢。他们认为,新闻照片直观、形象,感染力强,用图片报道新闻,可以起到“一图胜千言”、“百闻不如一见”的作用。一幅自然、生动的照片不仅给读一种美的享受,而且使报纸图并茂,使新闻更加真实可信。再,照片不受化程度、语言差别的限制,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新闻形式,在当今社会里越来越受到读的青睐。  相似文献   

14.
军事新闻能不能“写实”,关乎导向、关乎宣传效益。如何把军事新闻写实?值得军事新闻工作高度重视、认真思考。在这里,结合新闻实践,谈点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安泰 《新闻知识》2001,(8):39-40
新闻导语,是指消息的开头,通常是消息的第一个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部分,吸引读者的注意。   导语的“导”字,含有“开始、启发、吸引”三个涵义。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说:“抓住或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新闻学者洪天国在《现代新闻写作技巧》一书中说:“一条优秀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   根据…  相似文献   

16.
自从二十世纪人类进入“读图时代” 起,军事新闻图片已越来越成为军区军兵种报纸上一个主要的新闻品种,围绕部队军事训练这个经常性的中心工作,丰富多彩的军营生活中,无论是政治教育、后勤保障还是装备管理,都可以用新闻图片的形式加以宣传。作为军区报社的一名编辑,笔者经常接触到部队新闻干事的图片来稿,从来稿情况看:一是数量少;二是主题表现“平”、“浅”、“死”。“平” 是指平面化,“浅”是指深度不够,“死” 是指缺乏动感表现。无论是报道典型人物,还是反映工作专题,内容雷同、主题轻微模糊的稿件多达80%以上,图片难以走上版面,主题表现力不够是主要症结。下面结合笔者对提高军事新闻图片主题表现力的几点思考,和部队新闻干事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雷文明 《新闻窗》2010,(4):76-77
新闻作品能否具有“亲和力”.关键在于语言。如果新闻作品板起面孔高高在上,大话套话空洞无物,让人读不懂甚至不愿读.自然就拉开了与受众的距离。所以,新闻作品的“亲和力”来自于新闻语言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8.
张丰 《记者摇篮》2009,(6):47-47
近年来,在新闻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记者编辑开始意识到,避免让作品产生“说教感”是非常重要的指导原则。一般来说,新闻应是对事实的客观公正的陈述,应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倾向性表述。即便是情感类的软新闻,记者编辑也往往不能直接把自己所要陈述的观点以及作品的主题用语言去简单表述,否则很容易令观众有厌烦心理,  相似文献   

19.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每个人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而新闻摄影,又是一项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劳动,它所生产的“产品”,也应该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不得不常常感叹,新闻照片为什么总是出现雷同、重复的东西?比如,在军事新闻摄影报道中,从老总到夜班值班主任,再到各版面编辑和图片编辑,  相似文献   

20.
如何写出生动鲜活而真实深刻的经济新闻,为读提供及时、可靠、准确的信息,提升所在媒体的人气值,成为众多经济新闻记编辑研究的课题。笔认为,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华尔街日报式新闻”写作方法来写活经济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