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客家”界定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界定众说纷纭。本文就客家民系、客家人、客家先民、客家后裔等概念进行了辨析 ,提出了新的看法 ,力求准确地把握它们 ,以促进客家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客家”概念的新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概念的诠释不宜生搬硬套斯大林有关“民族”定义的模式。民系只是民族的地域性分支,是民族内部在民族共性覆盖下的具有相对差异的方言以及生产、生活习俗的人类群团。客家民系的形成,有一个自赣北至赣中再至赣南的“民系锻造”过程,没有江西特定的历史“温控”及“冶铸”过程,就不会有后来的客家。“客家”是与“土著”对称的名词,但在民系的称呼里却不是两个对称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南朝地下流民社会的形成及生存形态分析,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索其与客家民系形成的因果关系,力求更清晰地揭示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以及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光州固始"的符号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口迁徙是客家民系形成的动力之一,常受到历代户籍制度的约束。针对流寓民,统治者制定了有别于土著居民的户籍制度,如宋之"客户"、明之"附籍"、清之"客籍"等。户籍制度与客家民系存在密切的关系,学术界忽视了户籍制度本身与客家民系形成之间的关系。"客户、客籍"名称未必是近现代"客家"名称的直接来源。户籍制度是国家政权控制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差别性户籍制度不仅对流寓民进行户口确定,而且进行社会身份的标定。明清时期,土著与流寓民之间激烈的经济政治斗争,强化了族群的自我认同,推动了赣闽粤边区客家民系的形成,而清代摆脱"寄籍"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客家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客家民系的形成,需要时间与文化的积淀,需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生存地域与空间,同时必须形成共同的语言、心理、生活方式与信仰,而且成为民系的自觉。判断客家是否形成,首要的是看是否具备了形成的各种条件,并有无文献及实物为证。客家是族群融合的产物,这一融合大约于明代中期完成。  相似文献   

6.
客家概念的界定与客家民系形成的判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就国内学者对客家概念的种种界定作一评述 ,然后根据民族学理论和客家共同体的特性 ,博采众长 ,提出客家界定与客家民系形成的一孔之见 ,与方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7.
"客商"是延续到当代的两大传统商帮之一,是目前华商网络的主要成员。"客商"在近现当代史中有着不可抹灭的影响和作用。"客商"实业救国,资助民主革命,是一支热心公益、崇文重教的爱国商帮。在"客商"起家、创业、经营的过程中,存在不少共性,这些共性的形成跟"客商"所属的客家文化影响有关。从一个民系的文化角度出发,寻找客家文化对"客商"精神、"客商"人格的影响,更有利于拓宽客家文化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客家民系的形成有其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也有其自然因素,其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其形成原因和形成时间,国内外学界进行了长期研究,然众多研究存在趋同化现象,即多从历史演变探讨,而从其文化内涵研讨不够。本文力求结合当今客家文化传承的现实,倡导在客家文化内涵研究上要与时俱进,使其厚重的客家文化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中外客家族群,让客家文化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9.
梁肇庭是海外研究客家成就最卓著者之一,他成功将美国著名汉学家施坚雅的区域系统理论和西方人类学的族群理论引入客家研究,他的客家研究思想集中体现在其遗著《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与族群性:客家人、棚民及其邻居》一书中。以作者的译稿为基础,介绍和分析梁肇庭的主要客家研究思想。  相似文献   

10.
作为汉族民系之一的客家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客家人迁往海外,走向世界。海外客家人如何继承和发扬客家文化传统?英语传记《客家魂》很好地体现了客家精神,并且详细记述了一个海外客家家族的族群记忆以及他(她)们作为海外客家人的身份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11.
客家商人研究作为客家文化研究的一部分,逐渐被学术界所重视。近十年来客家商人研究逐渐兴起,成果日渐丰富,这丰富了客家文化和商人群体研究,也存在着研究对象不均匀、研究水平整体不高、低水平重复等不足,应该从研究资料、视角和方法等方面努力,进一步拓展和推进客家商人研究。  相似文献   

12.
客家研究大师罗香林在1933年发表《客家研究导论,》1950年发表《客家源流考》,两书奠定了客家研究的基础。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罗香林关于客家问题的最重要观点,长期被奉为圣谕的他的客家源流观,受到了来自学术界普遍的质疑和批判。很多人将他的观点概括为"中原汉人南迁说"、"最纯正的汉人后裔说",说他是"种族中心主义者"等等。笔者认为这其中有些说法是值得商榷的,甚至有些评价是很欠公允的。罗香林提出的客家源流观有它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原因,而且从《客家研究导论》到《客家源流考》,罗香林的客家源流观其实存在着不小的变化,这其中有进步的地方,也有倒退的地方,只有将他在两书中的观点综合起来考察,才能对他的客家源流观获得一个较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梅州客家拳派是广东省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梅州客家拳派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围绕“技艺传承”和“文化传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概念,阐述客家拳派的发展策略建议,为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客家人对教育有特殊的崇尚心理与行为,这体现出客家文化的重要内核。新时期现代化教育的普及已经改变了客家人的某些传统家族教育观念与模式。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流动对传统客家村落教育的影响,应吸取客家传统教育的智慧,充分发挥传统教育的精华,这对当代客家地区的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在台湾地区的客家人绝大部分迁移自清代前中期的粤东地区。在台湾,原籍清代嘉应州地区(即今梅州)的客家人被称为"四县客",而原籍清代陆丰地区的客家人则被称为"海陆客"。"四县客"在台人数较多,势力较大,在全台各地均有分布,受到的关注较多;而"海陆客"人数较少,主要分布于台湾北部的新竹地区,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也偏少。基于笔者在海陆丰地区较长时间田野调查所得民间文献,并结合其他正史文献材料,试图展现清代陆丰客家人迁台的基本情形,以及迁台海陆客家人对台湾的开发与建设做出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客家人强烈的保守情怀,以及念旧、不忘本、崇祖敬宗、缅怀先人的特质,表现在谱牒的编修之上。族谱是一氏一族的世系和血缘关系之纪录,是不同时期、不同民系的先人所遗留的文献史料与历史纪录。客家人注重族谱之编修,族谱是传统的历史文献及珍贵的地方文献,蕴藏着丰富的人物与地方史料,是客家民系各姓氏之渊源、家族历史的记载体裁。"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型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之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形态。对于客家人来说,族谱承载着个人的根,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客家族谱是客家文化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编修族谱是客家人优良文化传统,一部体例完整的客家谱牒,保存了丰富的客家文化材料,值得加以活化保存。在今天信息数字化时代,族谱数据(Genealogical Database)的建立,进行族谱文献数字化,不仅可以寻根溯祖,亦可以让族谱文献达到充分利用与资源共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汉族人的生育观念中具有强烈的男性偏好心理,客家人作为汉族的一个族群也不例外。白鹭古村客家人具有诸多关于男性偏好的故事。男性偏好生育观的形成具有香火观念、族人歧视、社会性别、高死亡率等多方面的原因。传统孝道思想的根深蒂固是客家人生男偏好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8.
客家研究的文化人类学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客家化既是一种地域化,又是一种族群化,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与运用。由于客家研究起源于历史学,而且客家研究的学及其研究理论与方法均多出自于历史学科,因此化人类学在客家研究中远不如历史学为人们所重视。实际上,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是深入认识客家化的重要手段,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的基本方法在客家研究中理应得到重视和运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通过田野考察实证的基础上 ,提出改进客家研究方法 ,拓展客家研究空间的一些观点。内容包括族谱与客家研究的思考、田野调查与比较方法在客家研究中的运用、拓展客家研究的空间。并简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在与法国远东学院劳格文教授合作项目“客家传统社会结构与原动力”(1994-1999)研究的基础上策划实施的新轮一计划 :“梅江流域 (韩江上游 )客家传统社会与生计”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