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国40多年来,用蒙、汉文字创作的我国当代蒙古族小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本文将其分为建国后17年、“文革”10年和新时期三个阶段,论析了我国当代蒙古族小说从发展、兴旺,到停滞、受摧残,再到复苏繁荣的历程,并对新时期蒙古族小说发生的深刻嬗变以及建国后17年的小说的超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纪念策.达木丁苏伦诞辰100周年的这篇文章中,作者首先介绍了1974年记录的东蒙古说唱艺人诺敏呼日德说唱的《三国演义》中描述关羽赤兔马的片段,将之与其他东蒙古说书艺人描述的关羽坐骑、汉族不同说书艺人描述的英雄坐骑进行比较,发现其间在描述形象、抒发感情、用词造句等方面的细微差别。本文的研究特点是从作品的最小情节单元或细节着手,进行系统的比较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元代蒙古族诗人的汉文诗歌不仅在蒙古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学界较为系统地对元代蒙古族诗人及其汉文诗歌的考证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学人从多个理论角度认识蒙古族诗人及其汉文诗作、蒙汉诗歌关系,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观点与见解,一些学术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相继涌现,使得蒙古族诗人及其作品、蒙汉诗歌关系的研究展示出新的面貌,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业已成为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蒙古秘史》在蒙古族史学发展史上的意义关注不够。从语言文字、记载史实、叙事手法和历史观念来看,《蒙古秘史》的成书是对蒙古族史学的系统总结,标志着蒙古族史学的正式创立,并对其后的蒙古族史籍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蒙古秘史》在蒙古族史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蒙古国学者巴·索特那木于20世纪40年代首次提出"翻译文学"的概念,对翻译文学的两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之后出版的策·达木丁苏荣等主编的文学史著作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蒙古文学在接受异文化过程中发展、演进的大致轨迹,为进一步挖掘和深入研究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蒙古族文学史》及少数著作较深刻地论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及在蒙古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的历史演义小说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对蒙古族习惯进行了明确的认可.近些年随着法律、民族自治地区单行条例的增多,逐渐规定了物权习惯、生活习惯、宗教习惯、卫生习惯等习惯,表明我国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有所深化.总结我国法律对蒙古族习惯的认可,这对全面认识蒙古族习惯,弘扬优秀的蒙古族法文化,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认知风格分量表》,调查了1768名蒙古族中小学生的认知风格状况及发展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1)蒙古族青少年认知风格在有些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其中认知行为和认知倾向方面男生高于女生;(2)重点学校青少年在认知方法和认知倾向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一般学校;(3)认知决策、认知加工、认知行为方面,农牧区来源的青少年高于城市青少年;认知方法和认知倾向方面,城市来源的青少年高于乡镇或农牧区来源的青少年;(4)蒙古族青少年认知风格发展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一年级和高一年级的发展较好。随着年级的增高,蒙古族青少年的适应性水平呈起伏式下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笔者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应对分量表》,调查了1768名蒙古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应对水平及发展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1)蒙古族青少年群体的应对水平部分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在注重情绪表达的应对策略方面男生非常显著高于女生,而在针对情绪的身体策略方面女生显著高于男生;(2)重点学校青少年应对水平均高于一般学校;(3)不同家庭来源的蒙古族青少年心理应对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城市〉乡镇〉农牧区的递进层次;(4)蒙古族青少年心理应对水平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总平均分上呈现出初二〉初一〉初三=高一〉高二〉高三〉五年级的年级发展趋势,其中初二是发展的高峰期,初二以后至高中阶段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论蒙古族文化与蒙古族舞蹈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舞蹈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蒙古族文化也造就了蒙古族舞蹈独特的个性特点。本文从草原文化与蒙古族舞蹈、宗教与蒙古舞蹈、蒙古族舞蹈的地区差异三个方面分析了蒙古族文化与蒙古族舞蹈之间的关系,总结了蒙古族舞蹈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0.
关于《格斯尔》中出现的“蒙古”一词却日勒扎布(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关键词:《格斯尔》蒙古众所周知,蒙古族伟大史诗《格斯尔传》中,居然很少提及蒙古人或蒙古地区。而《格斯尔》中有关蒙古的记述和它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详细翻阅了作为整个蒙古《格斯尔》基...  相似文献   

11.
自宋代以来,汉文典籍对蒙古族民俗事象的记载从未间断。截至清末,已形成蔚为可观的文献积累。其体裁囊括了正史、别史、文人别集、游记、诗赋、方志等,可称丰赡;其时空跨度亦应归之绵长,诚为研究蒙古族民俗文化的重要文献依据。本文在归纳汉籍蒙古族民俗文献突出特点的基础上,阐释了汉籍蒙古族民俗文献的内容,进而论述了它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银制器皿作为蒙古族重要的生活用具,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蒙古族银制器皿装饰图案更是千姿百态,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蒙古族银制器皿图案主要有龙纹、盘肠纹、云纹、特纹(又称鼻纹)、“”纹(万字纹)等。而每个图案所象征的意义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却各不相同。这与蒙古族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对自然崇拜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蒙古族银制器皿图案及其象征意义的探析,能够更深入了解蒙古族的自然崇拜和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及审美追求。而蒙古族图案的形成与发展是蒙古族人民几千年实践经验的积累所形成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蒙古族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有清一代的诗歌创作和文化事业的其它领域同步发展,诗人辈出,诗作浩若烟海。少数民族诗人的汉文创作在这一时期也空前繁盛,将其独具的气质和风格带入诗坛,使祖国文化更呈现出斑烂璀璨的景象。在清代所有诗歌创作中纪行诗占有一定的比重。仅据沈德潜编《清诗别裁集》记载,从清初到乾隆朝便有陆鸣珂著《使蜀诗草》(顺治间)、乔莱著《使粤集》(康熙间)、徐兰著《出塞诗》等。清代末年这类纪行诗明显增多,诸如嘉道间大臣、蒙古族作家松筠著《西招纪行诗》;道成间大臣、蒙古族诗人柏葰著《奉使朝鲜驿程日记附诗》等等,不胜枚举。然而在纪程诗作者中奉使蒙古并以诗纪其事者目前笔者仅查到三  相似文献   

14.
以岩石为媒介是蒙古族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之一。蒙古族信"万物幽灵",岩石传递着能保佑传宗接代、人畜平安无事、辟邪招福、传送思念、呼风唤雨的信息。除此之外,在蒙古地方随处可见的"敖包"传递着指定边界、确定路线、辨别方向、判断远近,去病治症,再现历史等信息。  相似文献   

15.
在蒙古族悠久的宗教历史上,萨满信仰和佛教始终占有主导地位。蒙古族宗教文化便是指以萨满信仰文化和具有蒙古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佛教文化。蒙古文化影响了蒙古宗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经济分为蒙古族特有经济和同质经济两种。草原畜牧业、蒙医药业、蒙餐业和蒙文信息产业等都属于蒙古族特有经济。蒙古族特有经济的发展对于蒙古族及蒙古族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要想发展蒙古民族就先要发展其特有经济,而蒙古族特有经济作为少数人的生计.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  相似文献   

17.
清朝入关后,为了防止强悍勇猛的蒙古民族发展成威胁大清帝国封建统治的肘腋之患,除在政治上继续采取使蒙古各部都互不统属、彼此孤立的编旗设盟的政策之外,又在文化教育上利用黄教愚弄蒙古民族.竭力阻止蒙古族文化向前发展。纵观清朝一代制定的统治蒙古的《理藩院则例》,可谓事无巨细,都有详细的明文规定,但对教育一项却独付阙如,不置一词。清廷虽然在京城和地方设置了一些蒙古和八旗官学,但其目的并非想使蒙古民族均沾文化教育的雨露,而是培养为清统治者效犬马之劳的译员和官吏。在清一代,蒙古族的主要教育机构是旗札萨克衙门,但这里同样是培植替清王朝统治蒙古族人民的奴仆的地方,况且  相似文献   

18.
“蒙族中学英语教师素质现状调查”研究课题,选取15所开设英语实验课的蒙古族中学进行调查研究。其中自治区级蒙古族英语实验校3所,盟(市)级蒙古族中学5所,旗(县)级蒙古族中学7所。开展英语教学实验最早的是1993年,最晚的是1997年。接受问卷调查的蒙古族中学英语教师54人。其中蒙古族67.9%,汉族26.4%,达斡尔族、朝鲜族、蒙古国教师各占1.9%。授课:62.9%用蒙古语,37.1%用汉语。综合分析被调查的蒙古族中学英语教师基本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结合英语教学内容,合理科学有效地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9.
蒙古民族是一个有文化的、富有伟大艺术创造力的民族。在蒙古族劳动人民所创造的草原文化遗产中,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从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舞蹈艺术,以粗犷、矫健、优美、豪放的风姿,日益吸引着广大群众和国内外舞蹈工作者。本文论文以蒙古族舞蹈《梦中的额吉》为例,浅谈蒙古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帮助人们更好的欣赏和理解蒙古舞蹈的艺术魅力,激发人们对蒙古族舞蹈的热爱。  相似文献   

20.
蒙古族是一个富有道德情感和道德传统的民族。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是指蒙古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总称,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在蒙古族的历史典籍、史著、史诗及格言、谚语、礼仪礼节等诸多方面均有广泛的反映,千百年来在蒙古族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起着规范与准则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今天,认真发掘、整理、继承和弘扬蒙古族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及其文化,无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