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闻前哨》2004,(11):79-79
汤耀国在《中华新闻报》上撰说。我经常遇到一些人,尤其是比较年轻的,当问及职业时,则答“搞传媒的”,使得人不得不再问一句:“是不是干新闻?”往往大都点头而已。为什么不直接称“干新闻”而代之以“搞传媒”?我想可能是与“传媒”一词的日渐走俏有关。当新闻仍是一项有待追求的事业时,传媒已迅速成为一个人们心目中的白领职业,这一职业名称因其宽  相似文献   

2.
“我做新闻工作几十年,过去哪见过这样的情况!”。不久前,一位老通讯员这样对我说。他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某单位想宣传一位新闻人物,派人专程从千里之外的豫南赶到首都一家报社,花掉近600元,在报上发了一条不过千字的消息;再一个是,有些单位通讯员,为了坚持自己那套“不跟编辑‘拉近点’,就别想中‘彩’”的理论,竟为让公家掏钱买“贡品”而与领导争吵不休,甚至嚷嚷要甩手不干通讯员这行当了. 送稿真有学问?这不得不提醒人们注意.据了解,光首都几家大报每天就有不少送稿者从外地而来。少者几人,多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有  相似文献   

3.
“江湖夜雨十年灯,春风桃李一杯酒”,转眼间从事档案工作都快十年了,人们常说:“外面的世界很精采”,现在的青年人,能够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干上10年的大概越来越少了,更何况在相对闭塞、枯燥的档案工作岗位上了!我自己也常常在思考这一问题,究竟是什么东西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是那深不可测的历史海洋?是那淡泊宁静的工作环境?抑或是档案工作者身上那种“人到无求品自高”的职业气质?或许都有吧!  相似文献   

4.
新闻人,何许人也?美国新闻名家普利策说:“假如国家是一艘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上的瞭望者。”新闻人极目万里,瞭望浩瀚宇宙之变幻,瞭望茫茫人海之沉浮,瞭望无涯学海之涛波,瞭望澎湃心海之起伏……严峻的气候,是对他那温情的挑战;海底的暗礁,是对他那坦荡的考验;挤撞的舟帆,是对他那谦让的竞赛。超越,竟成了他别无选择的拼搏!超越,茫茫人海的瞭望作为新闻人,每时每刻都在乘风破浪,航行在“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之海途上。1、“夫”字天出头夫,天之出头也,人中之伟丈夫。据说,当年乾隆下江南,见一农夫荷锄而过,问左右:“这是何许人也?…  相似文献   

5.
说起来,媒体与狗也真是有缘。早先,有人把新闻的定义概括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据称,人被狗咬本来就是天经地义,不成一回事儿;若是狗被人咬了,那还得了?这才是大新闻!在他们看来,狗的新闻价值是明显在人之上的。这个理论后来被认定为资产阶级新闻观而受到批判,很沉寂了一段时间。然而近来,情况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狗们的形象频频在媒体上亮相,而且大有每况愈“上”的趋势。谓予不信,有例为证。某人有一小狗,拟出让,想觅一合适的新主。某报记者闻讯,为其发了一条消息,标题叫做《京巴狗要找新人家》,下署两位记者大名,是很当一回事的。消息写道:“我叫樱木,今年  相似文献   

6.
虚假新闻都有它自身的特性。编造虚假新闻者,或为名,或为利,或为好玩……但都有一点,其稿件都想引人关注以达到期望的效果。因而,虚假新闻乍一看,都有吸引眼球的功效。而对有经验和警觉性的编辑来说,脑海中会立马闪现“可能是编的”之疑虑,就会想法核准它的真实性,将虚假新闻扼杀在上版之前。  相似文献   

7.
前年3月的一天,我到南京采访,无意中听到人们在议论一件事:“涟水县的两个农民还挺胆大,居然敢告公安局!”“那不是瞎告吗?他就是再有理也赢不了啊。”“他们是冤枉的,这父子俩不但被人打了,还被公安局拘留,你说,他们能不告吗?”当我不解地问其原因时,他们告诉我:“这父子俩因家里人被欺,去找公司党委书记评理,书记理屈词穷,先动手打了人。而当地公安局认定这父子二人扰乱单位工作秩序,父亲被拘7天,儿子被拘10天……。”我想《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在全国刚刚公布实施,农民告公安局这件事,很可能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但当我询问开庭的日期时,一位  相似文献   

8.
练功漫笔     
功,我想是要练的,不然,就不成为功了。“久久为功”,就是说要练的意思。练些什么?这会有不同看法,因为,每个人的迫切要求不尽相同。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去练功夫,是可以允许的。新闻工作也有各种功夫。写作技巧呀,丰富知识呀,思维锻炼呀,等等,等等。仔细排起来,也许可以多到十多种吧!我想,这些都是需要的。因为,没有它们,工作就做不好。正如做一个音乐家,音阶都摸不准;做一个旦角,连水袖也不会抖,那怎么好呢!什么是新闻工作的功?做过或正在做新闻工作的  相似文献   

9.
《人民日报》曾发了篇不大起眼的短评,问:“守法为何成新闻?”——那是为报载安徽省某些地区不乱砍树、不滥破坏森林资源的“新闻”有感而发的。是啊,“不”字为何成新闻?这确是值得我们深长思之的。什么是新闻?按某外国学者的生动说法,那就是:“狗咬人”不能算新闻,要“人咬狗”才能算新闻。换句话说,司空见惯的事儿不能算新闻,要出奇罕见的事儿才能算新闻。如果这个说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还算有点道理的话,那么,为何“不”字之类的信息,竟然在我国成了“新闻源”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至今还有增无减呢? 譬如,表扬某些外贸官员的报道,总是说:常涉外事,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赞美某些个体户的消息,举的例子则是:不逃税漏税,不坑害顾客,不赚昧心钱财;褒奖某些饭馆的丈章,就又离不开这个套套:  相似文献   

10.
真实新闻笔,诚信当四滋。监替者先自检,律人者应自律!若只是弄虚使假忙作秀,你那媒体的声荟在哪里? —题记┌──┐│嘲锄│└──┘“同行”—什么酒好卖,我就勾兑什么酒!—什么新闻刺激,我就制造什么新闻!献爱心(是新闻还是广告)?王成喜幽新闻人士一默@王成喜~~  相似文献   

11.
最近,常听到同行流露出泄气的话,说什么“咱这些搞新闻报道的人,成天东跑西颠,抄抄写写,没干头。”我认为这样说不对。我是山东省博兴县广播电台的一名编采人员,今年57周岁。干新闻编采工作已三十多年。有的朋友曾对我说:“你干这一行大半辈子啦,没干够?”我回答:“没够!”多年的实践使我感到:搞新闻报道工作非常有意思。当自己采写的稿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新闻背景? 广义的新闻背景,是指帮助读者全面深刻理解新闻主体的一切有关材料,包括与新闻主体有关的知识、资料、解释性的文字;狭义的新闻背景,是指事物的真实由来。人们读一条新闻,看完标题和导语,往往只知道了事物的结果,这叫“知其然”,但不知道其“所以然”,这就需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解释事物的真实起因。新闻背景,就是说清楚新闻主体“所以然”的。眼下没有背景的新闻有之,如简讯、标题新闻,那是因为读者不了解其背景也能理解的缘故。就大多数新闻来讲,缺少背景的说明,就好比给读者吃一颗没有砸开的核桃,使人难以消化。(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姬乃甫)  相似文献   

13.
传说古代有两位好友,多年不见,偶遇街头,畅叙契阔,从分手直至重逢。此时,某甲对某乙说,“适才路过尊府,见火光烛天,人声鼎沸,莫非有祝融之灾?”某乙闻言顿足捶胸道:“胡不早言!”遂仓惶飞奔而去。或曰:这则故事同新闻导语何干?答曰:大有关系。如果某甲懂得导语写作的道理,便会一见面即对某乙说,“君家起火,速往救之!”而不至于闹出上述的笑话了。其实,按人之常情,任何人在上述情况下都会首先报警而不会侈言其他。这则笑话不过是劝人不要过于迂腐罢了。由此看来,新闻导语必须包含最新最重要的事实,实际上是来源于生活本身的客观规律,绝非好事者的奇想。西方新闻记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十分重视导语的写作。纽约大学教授斯蒂芬斯说:“由于读者极少把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那么导语便是这“眼睛”里送出的第一层“秋波”,导语有无神采,决定着读者能否对你的新闻“一见钟情”。常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新闻,又何尝不是呢!干记者的人,谁心中没有几多遗憾!回头望望,我们写出的那一条条消息、通讯、特写的导语,有多少是经过苦心锤炼而独出心裁的,有多少是凑凑合合、得过且过而草草出场  相似文献   

15.
一多年了,读者一再呼吁报上的新闻要短,但是反反复复,很难根治。打开报纸,时常使人有“长文为患”之感。新闻求短,足见其难。这到底是何缘故呢?据了解,一些新闻作者对短新闻持有偏见,认为报道重大事件和重大典型,短新闻不能胜任,不解决问题;有人觉得下去一趟,回来只写那么一条“牛舌头”,交不了差,于是想方设法把稿拉长;有的人依赖编辑刀削斧砍,叫作“作  相似文献   

16.
“新闻求短”,说来已成“耳茧”之谈。早在1946年,胡乔木同志就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呼吁“作文要短些、再短些!”他认为:新闻的五分之四要在500字左右,这对读者、作者都是大解放。这个观点提倡了几十年,到了八十年代的今  相似文献   

17.
(一)为什么要提倡写现场短新闻 新闻改革中呼声最高的是写“现场短新闻”,回想起来,这个呼声是非常合理合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读者的要求。那么,“现场短新闻”究竟有何好处呢?笔者以为它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短:它符合新闻改革的方向,短是新闻本身应有之义,只因文革中新闻都越写越长,粉碎四人帮后人们拨乱反正,呼吁还新闻本身就有的属性——短,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二是“现”,即“现场”,这倒是应强调一下的。“现场短新闻”更难做到的是“现场”,要“现场”,这就要求记者事事时时要深入下去,到现场抓新闻,到现场去写新闻。新闻只有“现场”了,才会形象化,富有感染力。记者写稿能触景生情,富有激情,写出来的稿  相似文献   

18.
当记者,做编辑,令很多人羡慕,不少青年人为获得这一职业而孜孜追求。20年前,我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但那不是职业,是业余的。那时,我到报社送稿,看到编辑们坐在破旧的写字台前,在一盏绿色灯罩的老式台灯下,手握让红色墨水碱得粗了头的毛笔改稿,真是羡慕极了!后来,我也当了编辑,是编杂志,一月一期,太不“刺激”。我总忘不了那“绿色灯罩”下面的感觉。那时人事制度太严,想换职业是很难的。为了新闻这一职业我整整等了10年。  相似文献   

19.
各种名目的“评好新闻”这两年不断涌现,令人眼花。什么水利好新闻、气象好新闻、土地管理好新闻、教育好新闻……要是开列个单子,够您瞧几分钟的。各行各业都搞起好新闻评选,利乎?弊乎?各行各业重视新闻工作,岂不是好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问题就来了。什么是“新闻”?什么又是“好新闻”?新闻界对此还终日争论不休,政府其他不从事新闻工作的官员们能担负起评好新闻的重任?难免让人生疑。难道真如那句俗话说,“旁观者清,当事者迷”吗?有人不客气地注释:什么是“行业好新闻”?就是经常为某部门说说好话,为其扬扬知名度的就是好新闻。你写篇秕评稿试试看,即使批评到“点子”上,你的文章写得再好,恐怕也评不上好新闻。笔者曾亲耳听到一位政府部门的官员放话:“我们评×××记者的稿子为×等  相似文献   

20.
新闻写作是一手活儿。专业点的,靠它“混”饭吃;业余的因为从事着企业“宣传报道”这一行当,也就不甘“业余”,都在努力掌握这手活儿。这手活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不是看会的,而是干会的。 新闻写作看似是一手并不包含什么高深学问的活儿,也有人据这一特征说:新闻无“学”,尽管许多新闻精品让人读着长见识、长学问。新闻的学问概括起来主要有采访、构思、写作(编辑)等,似乎很有限,要想使作品里多些学问,就要仰仗作者自身的学问了。也别寄希望子学了新闻写作就思如泉涌、妙笔生花,它仅仅能帮助人们打开观察事物的另一扇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