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浙江高考理综近5年物理计算题第一题情景往往包含单个或多个研究对象,各对象同时参与一个或多个物理过程,且各对象、各过程间相互作用、相互牵连、相互影响建构成一个物理问题.当然由于受试题难度限制和对学生能力考虑,研究对象一般为1或2个,过程为运动类型的组合,具体为:匀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一、单体运动问题1.研究对象为单体、单过程直线运动例1【2011年浙江第23题】如图1所示,在水平面上固定有长L=2 m、宽d=1 m的金属"U"型轨导,在"U"型导轨右  相似文献   

2.
笔者认为张大同老师主编的《物理竞赛教程(高三年级)》(2010年8月第13次印刷)第2讲“电磁感应”部分A组第13题(第86页)无论是在命题上还是在答案上都存在问题,现予以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原题.如图1所示,AB杆受一冲量作用后以初速度v0=4 m/s沿水平面内的导轨运动,经一段时间后而停止.已知AB的质量m=5 kg,定值电阻R=2Ω,导轨宽l=0.4 m,导轨电阻不计,磁感应强度B=0.5T,棒和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测得整个过程中通过导线的电荷量q=10-2 C.求:(1)整个过程中产生的电热Q;(2) AB杆的运动时间t.  相似文献   

3.
题 如图1,两根相距l=0.4m、电阻不计的平行光滑金属导轨水平放置,一端与阻值R=0.15Ω的电阻相连.导轨x〉0一侧存在沿x方向均匀增大的稳恒磁场,  相似文献   

4.
董慎行 《物理教师》2006,27(10):39-40
2006年江苏高考物理卷第19题是一道电学、力学的综合试题,原题如下:图1如图1所示,顶角θ=45°的金属导轨MON固定在水平面内,导轨处在方向竖直、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一根与ON垂直的导体棒在外力作用下以恒定速度v0沿导轨MON向右滑动,导体棒的质量为m,导轨与导体棒单位长度的电阻均为r,导体棒和导轨的接触点为a和b,导体棒在滑动过程中始终保持与导轨良好接触,t=0时,导体棒位于顶角O处,求:(1)t时刻流过导体棒的电流强度I和电流方向;(2)导体棒作匀速直线运动时水平外力F的表达式;(3)导体棒在0-t时间内产生的焦耳热Q;(4)若在t0时刻…  相似文献   

5.
孟拥军 《中学理科》2003,(10):23-23
20 0 3年全国高考物理 (江苏卷 )第 1 8题 ,它击中了学生思维的弱点 ,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审题能力、知识理解的深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它源于新教材及学生已熟悉的物理模型 ,但能力立意远高于新教材所要求的能力 .题目 :如图示 ,两根平行金属导轨固定在水平桌面上 ,每根导轨每米的电阻为r=0 .1 0Ω/m ,导轨的端点P、Q用电阻可忽略的导线相连 ,两导轨间的距离L =0 .2 0m .有随时间变化的匀强磁场垂直于桌面 ,已知磁感强度B与时间t的关系为B =k·t,比例系数为k=0 .0 2 0T/s,一电阻不计的金属杆可在导轨上无摩擦地滑动 ,在滑动过程中保持…  相似文献   

6.
周心红 《物理教师》2007,28(5):65-66
在1993年第10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中,曾有这样一道电磁感应赛题,也是一道广为流传的经典题.原题(题1):如图1所示,在竖直放置的两条平行光滑长导轨的上端,接有一个电容为C、击穿电压为UB的电容器,有一匀强磁场与导轨平面垂直,磁感应强度为B,现有一根质量为m、长为L的金属杆  相似文献   

7.
郑金 《物理教师》2009,30(5):31-32
原题.(2003年全国理综卷第25题)两根平行的金属导轨,固定在同一水平面上,磁感应强度B=0.50T的匀强磁场与导轨所在平面垂直,导轨的电阻很小,可忽略不计,导轨间的距离Z=0.20m.两根质量均为m=0.10kg的平行金属杆甲、乙可在导轨上无摩擦地滑动,滑动过程中与导轨保持垂直,每根金属杆的电阻为R=0.50Ω.在t=0时刻,两金属杆都处于静止状态,  相似文献   

8.
题 如图所示,顶角=45&;#176;的金属导轨MON固定在水平面内,导轨处在方向竖直、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一根与ON垂直的导体棒在水平外力作用下以恒定速度v0沿导轨MON向右滑动,导体棒的质量为m,导轨与导体棒单位长度的电阻均为r。导体棒与导轨接触点为a和b,导体棒在滑动过程中始终保持与导轨良好接触。  相似文献   

9.
题如图所示,M1N1N2M2是位于光滑水平桌面上的刚性U形金属导轨,导轨中接有阻值为R的电阻,它们的质量为m0,两条导轨之间的距离为L,PQ是质量为m的金属杆,可在轨道上滑动,滑动时保持与轨道垂直,杆与轨道的接触是粗糙的,杆与导轨的电阻均不计.初始时,杆PQ位于图中的虚线处,  相似文献   

10.
1.感生电动势(E=n△φ/△t) 例1 如图1所示,不计电阻的U形导轨水平放置,导轨宽l=0.5m,  相似文献   

11.
电磁感应的问题中有一道比较常见的题.如图1(甲)所示,光滑且足够长的平行金属导轨MN、PQ固定在同一水平面上,两导轨间距L=0.5m,电阻R=0.4Ω,导轨上停放一质量m=0.1kg,电阻r=0.1Ω的金属杆,导轨电阻不计,整个装置处于磁感应强度B=0.5T的匀强磁场  相似文献   

12.
在如下图所示的水平导轨上(摩擦、电阻忽略不计),有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磁感强度B,导轨左端的间距为L1=4l0,右端间距为L2=l0。今在导轨上放置AC、DE两根导体棒,质量分别为m1=2m0,m2=m0,电阻R1=4R0,R2=R0。若AC棒以初速度v0向右运动,求AC棒运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总焦耳热QAC,以及通过它们的总电量q。  相似文献   

13.
龚谋达 《物理教师》2003,24(11):57-58
图1中的函数y=f(x)在区间[a,b]上是连续变化的,且f(a)与f(b)异号,那末,在该区间内至少有一个f(x)的零点c,使f(c)=0成立.这就是关于连续函数的零点定理.1零点定理的正向应用 例1.(2002年高考上海卷第22题)如图2所示,两条互相平行的光滑金属导轨位于水平面内,距离为L=0.2 m.在导轨的一端接有  相似文献   

14.
正一、暴露问题在一次批改学生一题为2012年天津高考理综第11题的作业时,发现学生对物理量的平均值理解不深,应用中常常不明其理以至张冠李戴.现将试题和学生甲、乙的错误解法呈现如下.例1(2012年天津高考理综第11题)如图1所示,一对光滑的平行金属导轨固定在同一水平面内,导轨间距l=0.5 m,左端接有阻值R=0.3Ω的电阻,一质量m=0.1 kg,电阻r=0.1Ω的金  相似文献   

15.
1.安培力不做功 例1如图1所示,间距L=1m的足够长U形金属导轨竖直放置,导轨上端与虚线距离d=2m.以虚线为边界,上方有垂直纸面向里的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按图1(b)所示规律变化.虚线下方有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  相似文献   

16.
题目.(2013年高考上海卷第33题)如图1所示,两根相距L=0.4m、电阻不计的平行光滑金属导轨水平放置,一端与阻值R=0.15Ω的电阻相连.导轨x〉0一侧存在沿x方向均匀增大的稳恒磁场,其方向与导轨平面垂直,变化率k=0.5T/m,x=0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0=0.5T.一根质量m=0.1kg、电阻r=0.05Ω的金属棒置于导轨上,并与导轨垂直.  相似文献   

17.
题两根平行的金属导轨,固定在同一水平面上,磁感强度B=0.50T的匀强磁场与导轨所在平面垂直,导轨的电阻很小,可忽略不计,导轨间的距离l=0.20m.两根质量均为m=0.10kg的平行金属杆甲、乙可在导轨上无摩擦地滑动,滑动过程中与导轨保持垂直,每根金属杆的电阻为R=0.50Ω.在t=0时刻,两金属杆都处于静止状态,现有一与导轨平行,大小为0.20N的恒力F作用于金属杆甲上,使金属杆在导轨上滑动.经过t=5.0s,金属杆甲的加速度为α=1.37m/s2,问此时两金属杆的速度各为多少?  相似文献   

18.
题如图1,两根平行金属导轨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每根导轨每米的电阻为r0=0.10Ω/m,导轨的端点P、Q用电阻可忽略的导线相连,两导轨间的距离l=0.20m,有随时间变化的匀强磁场垂直于桌面,已知磁感应强度B与时间t的关系为B=kt,比例系数k=0.020T/s.一电阻不计的金属杆可在导轨上无摩擦地滑动,在滑动过程中保持与导轨垂直.在t=0时刻,金属杆紧靠在P、Q端,在外力作用下,杆以恒定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向导轨的另一端滑动,求在t=6.0s时金属杆所受的安培力.  相似文献   

19.
例题.如图1所示,光滑U型金属导轨PQMN水平固定在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为B,导轨宽度为l.QM之间接有阻值为R的电阻,其余部分电阻不计.一质量为m,电阻为R的金属棒ab放在导轨上,给棒一个水平向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全国高考Ⅱ卷理综试卷的第24题,综合性地考查了电磁感应、安培力、电流热效应等相关知识,尤其是对电流的有效值与平均值的考查,真是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非常值得回味。现将本人对此题的一点粗浅认识,与广大同仁探讨。图1原题。如图1所示,一直导体棒质量为m、长为l、电阻为r,其两端放在位于水平面内间距也为l的光滑平行导轨上,并与之密接;棒左侧两导轨之间连接一可控制的负载电阻(图中未画出);导轨置于匀强磁场中,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于导轨所在平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