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论编辑的职业教育●金炳亮与其他行业相比,编辑的职业教育还相当落后。请看以下事实:中国是公认的出版大国,却没有一家专门培养编辑人才的高等学府。如果把出版分为编印发三个环节的话,印刷有北京印刷学院、上海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发行有武汉大学发行大专班,只有编辑...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分工的雷求和知识生产力的出现,可能使编辑行业脱离出版业发展而成为独立产业。早期出版业是著编印发合于一体。随着社会发展,著作者首先从出版中分离出来,其次是印刷和发行的分离。已有人预示装帧设计和校对也将脱离出版业成为独立产业,编辑成为独立产业具有历史必然性。编辑业具有明显个性特征:劳动对象是信息,属信息产业;以“加工他人的作品”为主要劳动方式,加工后的作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是作品内容,是一种无形产品;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加工,其创新性成果只能隐匿在作者的作品中,从而区别于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3.
推动出版产业向现代出版转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版事业取得了极为显著的进步,出版业已经从一个品种单一,规模不大,实力较弱的行业发展成为品种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实力,越来越引人注目的产业,形成了从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物资供应到教育、科研、对外贸易等较为完整的出版体系;规模数量和出版物品种已经跃居世界前列。这样一种发展规模和速度,一方面说明事业兴旺发达,说明出版工作者的巨大奉献。另一方面也可看出,由于改革不配套,管理滞后,也为出版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矛盾。突出表现为下述5个方面从产业结构看,出版、印刷、发行、物资供应四个…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建立的出版体制,实行编辑、印刷、发行三家分立,这既不同于苏联模式,在旧中国也从来没有实行过,这是时任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力主推动的为纠正旧中国出版业混乱无序的状态而创立的新体制。  相似文献   

5.
有别于编辑工作的现代编辑活动徐耀明【武汉】时下出版界有一句行话:出版业中,编辑工作是中心,发行是龙头。对于发行是否应为社会主义出版业的龙头,我们姑且不论,这里主要讨论一下“编辑工作”这个中心。按照传统的约定说法,这儿的“编辑工作”,就是指的编辑部的日...  相似文献   

6.
因特网时代的编辑和出版特色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陶丹  汪季贤 《编辑学报》2001,13(6):322-323
全方位地总结了因特网时代的编辑和出版特色。认为在因特网时代,编辑工作的特色是,编辑人员除了本职工作还必须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和网上冲浪的本领。出版的特色则是,网络出版更新了传统出版的观念,为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印刷和发行方式,也为出版管理和出版立法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数据库以及网络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阅读方式的普及,传统的出版、印刷、发行方式受到了挑战,数字出版、网络发行、多元阅读等新兴方式严重地冲击了传统出版业。融合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趋势。本文就策划编辑如何做好融合出版工作进行探讨,并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了做好融合出版工作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8.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期,编辑出版业在宋代正式形成.它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以自然传播为主的状态,进入了编辑传播为主的新时期.宋代编辑具有如下特点:①兼任制:官方出版业的编辑多由官员兼任,家刻和坊刻的出版机构则由藏书家、出版人兼任;②编辑工作体制尚不十分完美,编者与作者,编辑和编纂仍有界限不明之处,但  相似文献   

9.
新闻出版业这个搞意识形态、搞文化的行业,近年来已逐渐把科技工作放到议事日程上来。科技工作的范围从以往主要集中在出版印刷、物资器材方面,变为在出版、印刷、发行三个环节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0.
日前,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谈到新闻出版业资本多元化的具体做法时表示:一是上市融资,这是新闻出版业安全的融资通道;二是国家扶持,国家要对国有企业适当投入;三是税收政策支持,对所有转制出版企业,国家有产业政策支持和五年免税的优惠;四是利用社会资本,随着股份制改造的进行,可以吸收其他行业大型国企的资本,在印刷和发行等环节,还可以吸收外资和民营资本。  相似文献   

11.
技术创新是出版业转型最活跃的因素和内生动力.晚清出版技术创新驱动机制是一个由利益驱动、技术溢出、协同演化机制构成的系统,在革新工作流程、改变产业形态、重塑经营模式三个层次上规约着晚清出版业转型升级的方式和路径.随着西方近代印刷、造纸、编辑、发行等技术、理念和规范的引进与广泛应用,晚清出版业的物质基础、组织形式、运营模式、产业性质都发生了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2.
产业组织优化与中国出版产业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国内市场看 ,目前中国出版业计划体制观念下的粗放式经营仍然存在。同国外出版业相比 ,中国出版业无论是机制 ,还是渠道、手段都有一定距离 ,所谓规模集中度低、重复出版、资源浪费、缺乏创新等问题正成为这个行业前进的阻力 ,在出版与印刷、发行等相关的上下游纵向产业之间 ,出版社与其他相关横向行业之间也分割严重 ,如此种种已经影响了这一行业向前发展。从现实看 ,我国出版业发展中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经济效益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组织不合理。因此 ,要转变出版业的经营方式 ,壮大出版产业实力 ,使其在面临国外出版业挑战的情…  相似文献   

13.
满足读者需求是出版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出版人的天职;出版业就是因满足读者需求而诞生的。这个看似浅显的话题,实际上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是需要编辑、印刷、发行工作者共同解答的课题。这方面的工夫下得深,对读者需求内容理解得精确、全面,工作做得到位,出版工作整体水平就会提升,事业必然繁荣发达,在满足读者需求中促进社会发展.同时也促进出版自身的发展,这在出版历史和现实中都是得到了证明的。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世界》2009,(4):128-128
【内容介绍】《中国出版通史》以大出版的视野,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出版业概貌、出版管理机构及制度、出版人物、重要出版物等等。不仅反映出编辑、印刷、管理、发行、版权及书籍装帧等图书出版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编辑学界认为“编辑与出版并无必然联系”的人已见减少,同意编辑活动是出版业或传播业中的一种专业活动的学者日渐增多。不过,何谓出版这早已存在的分歧,却又在京、沪两地的刊物上公开争论起来。编辑概念与出版概念或许将长期困扰中国学术界,尚难说这是幸抑或不幸。笔者曾数次撰文谈编辑概念,此文则谈出版概念。 日常用语中的“出版”含义并非科学概念 日常用语中出版一词的含义,经常是指书籍的印刷制作。比如,出版社中设立的“出版部”或“出版科”,其职责就是管理文稿在编好以后所需印刷制作方面的工作。再如,一些名称是“出版学校”,实际上只有印刷专业或者再加校对专业。然而,现在所有的印刷机构还是称其为“印刷厂”,不称其为“出版厂”。再进一步看,最近十来年的各地以出版命名的科研机构如“出版研究所”等,其研究对象并不限于印刷,更注意编辑和发行,最近十多年各省市新编的《出版志》,其内容并不限于印刷,同时还包括编辑和发行等。因此读者不难发现,上面所说“出版部”、“出版科”、“出版学校”中“出版”一词的含义,与“出版研究所”、《出版志》中“出版”一词的含义,两者并不一致,甚至是差别相当大。前者仅指书籍的印刷制作,后者则包括编辑、印刷、发行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一、出版业人才需求正面临深刻变化出版业正经历着从内容结构、传播介质到技术手段、经营模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人才是支撑和推动出版业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动力。1.出版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专业分工来讲,出版业需要编辑人才、印刷人才、发行人才、推广营销人才、财务审计人才、版权贸易人才、法律顾问人才、数字技术人才、数字推广人才、渠道运营人才、媒介传播人才、信息管理人才、资源整合人才、产品研发人才、项目管理人才、行业  相似文献   

17.
发行,对于报刊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从工作环节来说,发行是报刊各项工作中的一项终端工作。报刊的工作主要有五大项,即采访、编辑、广告、印刷、发行,没有发行工作,或做不好发行工作,采访、编辑、广告、印刷等工作均前功尽弃。从工作内容来说,发行工作要把...  相似文献   

18.
出版观念在悄悄地更新着──访爱书人俱乐部本刊记者提起图书出版业,人们立即想到了编辑、出版、发行(俗称编、印、发三大块)。这观念,很久很久,似乎已经陈旧了──因为,站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高度看,从出版社编书经由工厂印刷到书店发行这三道过程,并...  相似文献   

19.
上海是我国近代出版业的发祥地,从清末民初开始,已有百年历史。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在上海成立,创办初期以印刷为主,至1901年改为股份公司,次年建立编辑所,标志着商务印书馆在出版业上的一次跃进,也是我国近代出版业上标志性事件。中华书局成立于1912年,以编印新式中小学教科书为主要业务。1930年龙门书局在上海成立,1938年更名为龙门联合书局,以出版和引进国外教材、辅导及学生课外读物著称,偏重影印图书的引进和出版。至20世纪30年代,全国60%的书店(书局)在上海,这些书店(书局)集出版、印刷、发行三位一体,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编印新式中小学教材。上海民营书业的兴起与发展,把“科学”、“民主”思想带进中国,这些都可以追溯为中国民营书业的开篇史。    相似文献   

20.
正高元宰编辑并发行的印刷杂志,在印刷学术研究史上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有文章认为高元宰编辑的《中华印刷杂志》1935年出版了两期,有的仅简单介绍一句。①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高元宰主编的这一杂志没有连续刊号,笔者目前看到的版本有三种:一是《印刷画报》创刊号(图文版),封面刊名为蔡元培题,1934年5月出版。二是《中华印刷杂志》照相制版术专号,封面刊名为黄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