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赵建安 《资源科学》1997,19(4):27-33
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且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中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在发展的进程中尤其重要。工业化是我国走向经济现代化不可逾越发展阶段,但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存在着现实与潜在的约束。要解决这一现实与潜在的矛盾,只能在强化科学技术与教育地位的工业化、科学技术、资源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2.
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的中国城市化发展问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新型工业化给中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重要动力。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中国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变城市化落后局面;采取多途径发展方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把握国际化发展趋势,推进信息化城市建设。这样,才能使中国城市化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以作为中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3.
从中、美、英三国资源条件、经济体发展战略、历史条件等因素,对中国与英、美国两国工业化模式的做出了比较,从而建立根据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实际,借鉴其他工业化国家的实践经验与教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4.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具有时代烙印的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立足于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抓住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过程重叠的时机,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是核心;新型工业化的过程是城镇化发展的进程,新型工业化成功的关键是大量转移和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新型工业化要实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好的目标,必须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耗特征及能效提升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要在工业化背景下理解中国的能源消耗与节能减排,并着重分析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耗特征及能效提升途径.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后20年期间,中国以低能耗支撑了经济高增长,但这只是暂时现象,是由多种非结构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单位GDP能耗呈现上升趋势,这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有关.从长期来看,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耗仍将遵循工业化中能源消耗的一般规律.未来中国能源效率提升的政策途径应该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进步、能源价格、区域经济、能源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多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6.
资源型城市是能源及原材料产地,为区域经济增长及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长期以来,在我国工业化建设进程中,对资源粗放型的开采,使得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等困境,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面临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长期性限制因素的制约,除人口问题外,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的矛盾始终是一个较为核心的问题。一、我国自然资源特点1.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按自然资源总量的综合排序,我国居世界第四位。其中矿产资源探明储量潜在价值居世界第三位;水能、太阳能  相似文献   

8.
以京沪港渝为增长极构造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我国已形成由京、沪、港、渝四大增长极引领全国经济发展的崭新格局.京沪港渝是我国北、东、南、西四方的首位大都市,以京沪港渝为中心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城市群,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群.构建以京沪港渝为中心的全国经济体系、城市体系,能够把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重点从少数沿海大城市大幅度拉开到包括广大中西部城市在内的全国人口和经济重心区.在京沪港渝等主要经济增长极的引领下,有序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实现资源要素的空间均衡配置,实现沿海与内地的平衡发展,实现经济由内需主导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安徽农民非农转化是全国农民非农转化的一个缩影,它是经济发展、人口膨胀、耕地萎缩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又制约着非农转化的进程,所以适时举措加速非农转化进程,对加速我国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及和谐社会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困的国家。如何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和温饱之后奔小康及更高水准等问题,仍是我们今后几十年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随着中国工业化,尤其是乡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全国可耕地面积将日趋减少,与此同时,我国人口仍在按一定比例上升。因此全...  相似文献   

11.
资源综合研究问题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综合研究是当今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也是认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根本途径。资源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的开发利用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自然过程、经济过程和社会过程。加强对资源的综合研究,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科学研究提出的重资源综合研究;资源科学  相似文献   

12.
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了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水资源承载能力问题。分析表明:当前突出的问题是有限的水资源与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对水资源需求的矛盾。尽管该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但是水的利用效率较低,节水潜力大。当前西北地区人均社会用水量868立方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34立方米,2002年西北地区万元GDP用水量高达1433立方米,全国为537立方米。这与该地区以农为主,农业高耗水、低产出的产业结构有直接关系。水资源合理配置中的农田灌溉节水是关键。只有通过大力提倡节水、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适当增加新的水源,该地区的水资源才有可能支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改进及其实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李泽红  董锁成  汤尚颖 《资源科学》2008,30(9):1336-1342
对比区域相对资源人口与经济承载力理论值与实际人口和经济量,有助于了解案例区相对于参照区的发展状态,并能为合理调控案例区人口和经济规模以及确定其未来开发策略提供指导性认识.相对资源承载力测算普遍采用加权线性和模型,其弊端主要在于过多的权重选择和对不同类型资源之间匹配关系的忽视影响了测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基于此对传统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几何相对资源承栽力模型,并利用新模型,以全国为参照区,对湖北省1978年~2006年相对资源承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目前湖北省正处于人口超载,经济发展不足的阶段,经济发展不足制约了对人口的容纳能力,未来应成为国家重点开发的省份和经济活动集聚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4.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目标指引下,对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行了初步探讨。“粗放型”增长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不良后果,决定了它的“不可持续性”;而“集约型”的增长方式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实现该目标的可能性和基础条件。针对我国的国性,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重视的两个方面是: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科技进步能够解决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本、人造资本相比,人力资源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更根本、更有效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安全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琛  谢辉 《资源科学》2006,28(1):30-36
作为我国资源开发的重要场所,资源环境安全问题是东北地区21世纪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采用国家资源环境安全要素综合评价方法,选取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能源5类指标,分析了东北地区资源环境本底特征、人地关系演进状态以及发展趋势。结论是:东北地区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较好,资源环境基础优于全国均值水平60%以上,未来开发潜力主要体现在能源、森林资源和耕地资源3个方面,然而,欲开发上述资源潜力则须考虑到与水资源供给潜力的平衡;能源(石油)资源开发潜力和耕地质量的下降将对地区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人地关系演进系数由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0.043增长到本世纪2000年的0.166,人地关系演进趋于紧张。因此,水资源的空间重组、能源开发的接续和耕地质量的改善应成为未来东北地区资源持续开发的核心任务。为有效解决当地社会经济与资源的协调问题,应采取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资源、加强对黑土资源的保护、转变能源资源供给方式、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等措施对地区发展政策做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6.
朱军 《资源科学》2013,35(6):1115-1124
目前鲜有文献基于政府配置的财政资源和政府控制的自然资源供给变化讨论中国宏观经济波动问题.并且目前涉及到的宏观DSGE模型较少基于“贝叶斯”参数估计进行脉冲响应研究.据此,本文构建了含土地供给冲击、财政支出冲击的“动态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研究了中国的宏观经济波动问题.研究发现:中央公共资源配置与地方公共资源配置的经济效应是类似的;土地供给量与土地房产税负的经济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别;政府土地资源配置对实际产出会形成即期的扩张效应,但随后即形成“挤出”效应,并且其对实际产出的波动影响程度大于土地房产税负的影响;土地资源供给冲击对实际产出和通货膨胀波动方差的贡献是逐渐增加的.  相似文献   

17.
资源科学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成升魁 《资源科学》1998,20(2):1-10
资源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其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本文研究认为:资源科学是一门建立在各分支资源科学基础上的综合性学科。资源问题是资源科学迅速发展的社会动力。为了正确认识或解释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科学必须进行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研究,因为资源的利用过程实际上是人类利用现有的社会经济资源(资本、人力、技术、信息、管理等)对自然资源的加工利用过程。从世界范围看,特别是从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看,资源问题是人口、环境、经济复杂的问题的核心。最后,本文对几个重要的资源科学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①资源过程论;②资源的生态经济平衡论;③资源生态系统论;④资源流动论;⑤资源产权论。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力资源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兆良 《资源科学》2001,23(4):31-35
人力资源是指经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提高了智利、技艺、体能以及心理与道德素质,能够适应社会经济某种需要的人口部分。人力资源是社会财富和产品价值形成的根本要素,而且是一种最积极、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是首要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腾飞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人力资源投资是一种比任何投资都更为胜算的投资,我国有近13×108可供开发的人口资源,更应重视“脑袋”开发,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的优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人力资本资源。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初西北地区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姜巍  张雷 《资源科学》2005,27(3):26-32
作为我国21世纪资源开发的重要场所,西北地区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将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分析西北区资源本底特征、人地关系演进状态及发展趋势认为:除矿产资源外,西北区其他资源要素赋存状况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水资源、森林资源和耕地资源,仅占全国均值水平的1/3左右,组合结构存在明显不足.长期的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使西北区目前人地关系协调状态进入了一个全面紧张的阶段,人地压力较50年代初增长了3倍.未来发展的分析结果表明,资源优势的继续发挥将使西北区的人地关系的演进进入一个更为紧张的阶段.因此,区域发展政策应当做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20.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方曲  封志明  刘慧 《资源科学》2018,40(4):655-663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剧,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对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以人口总量为出口界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在此基础上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进行了展望,总结分析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研究认为:目前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认知并未统一,评价方法也存在差异;研究侧重单要素评价,而对资源环境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较为薄弱;在开放的系统下如何剥离要素流动导致的资源环境压力转移,率定社会经济系统对当地资源环境压力,透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并提供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有待进一步深化。为此,将区域社会经济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予以集成,开展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