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社区教育作为有效帮扶途径之一,不但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脱贫长效机制的建立、搬迁地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更有助于搬迁移民尽快适应新社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在搬迁后"稳得住、能致富"。国家与地方出台的相关文件、我国历史上的社区教育经验以及移民自身的学习需求,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教育提供了政策基础、实践基础和动力基础。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兼具城镇与农村特征,故需从城乡融合视角制定其社区教育发展路径:一是以"稳秩序升内涵"为宗旨,确立社区教育的发展定位与目标;二是以"广服务融生活"为目标,构建社区教育的内容与载体;三是以"多形式活方法"为理念,组织与实施社区教育活动;四是以"成合力升效率"为指向,保障社区教育的运行与效率。总之,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教育应当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注重将其与产业发展和社区治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教育帮扶作为助力民族地区贫困搬迁人口实现生计减贫脱贫的重要举措,是能够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通过对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点被动输血式和主动造血式的两种教育帮扶模式分析,发现易地扶贫搬迁点教育帮扶具有目的的直接性、对象的精准性、内容的生计性、方式的激励性等特征,但依然面临着贫困家庭补偿教育难以维系可持续性生计、输血式教育供给难以改变教育落后实际现状、现有社区发展模式难以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在开启“十四五”历史新转向背景之下,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点人口教育帮扶也势必从个体补偿教育向区域高质量教育均衡发展转向,从外力供给教育帮扶向教育内生发展能力提升转向,从“搬得出、稳得住”的政策设计向“过得好、能致富”的制度保障转向,继而为实现民族地区高质量均衡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同志针对现实情况,总结实践基础,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在内的"六个精准"以及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在内的"五个一批"。"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对全面推进新时代的扶贫工作,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完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区居民是社区教育主体,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是居民主体性的本质体现。但目前的社区教育实践和学术研究,都缺乏对居民参与的主体性问题的重视。从主体性理论视角分析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有其主体性的内在逻辑,在社区教育实践中体现居民的主体性特征。主体性理论维度揭示出居民在社区教育中应有的主体地位、参与权利和主体责任。因此,居民在社区教育中应调整参与角色,由一般性的参与者转变为社区教育的建设者、合作者和评价者。政府应推进社区教育主体间相互作用和制衡的合作机制,实现居民在社区教育的主体价值。  相似文献   

5.
易地扶贫搬迁学生来新学校后通常难以适应安置地学校的新环境,这样不仅关系到其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还会影响其融入新学校的程度,甚至会对社会化进程的推进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快速融入学校新环境的实践研究,能提升他们对学校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他们良好地融入,增强社区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文剖析了制约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快速融入学校新环境的因素,探究了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快速融入学校新环境的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李娜 《毕节学院学报》2010,28(7):15-19,25
社会适应是一个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即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个体生存方式的变化,不断学习、接受新的文化内容及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易地扶贫搬迁使得移民们面临着环境和社会角色的变迁,迫使着他们进行自身调整,在经济生活、社会交往、价值观念方面都发生变化,以更好的适应新的社区环境。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搬迁后的移民要完全实现生产、生活、心理的适应,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易地扶贫政策作为“五个一批”脱贫手段之一,是国家推进减贫进程中最直接的政策投入,其政策效果易测量,易评估。文章通过对某村落易地扶贫政策实施进行调查,发现了移民生计的变迁中物质资本增强金融资本弱化的政策效果。村庄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上仍面临着经济基础发展薄弱,政策参与主体单一,政策目标群参与度低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程的重点内容,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问题的根本之策。通过查阅文献、走访等方式,采取分类、归纳、统计图法分析了慈利易地搬迁脱贫的目的、计划标准、现状、问题、原因与对策。在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方针下,继续对居住在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同步搬迁,集中与分散安置相结合,解决贫困人口的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9.
易地扶贫搬迁点教育保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需要具体深入到学科教学层面。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来看,易地扶贫搬迁点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除了文化背景差异外,主要是教学管理环节薄弱、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短板、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不足等,需要从规范教学管理、更新教学观念、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界对社区参与内涵的理解由早期的单一层次视角发展到多维度视角,但在社区参与内涵的界定上未能达成共识。学界对社区参与内涵的阐释经历了理性论、角色论和活动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对社区参与的界定差异较大、观点不一,却有四个共同之处,即社区参与的主体是社区居民,社区参与的客体是社区组织内的各种事务或者活动,社区参与的动机是公共参与精神及利益衡量,社区参与的目标取向是社区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四个共同之处是社区参与的构成要素,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界定社区参与内涵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居民视角的上海社区教育课程需求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社区教育已进入探索课程建设层面的内涵建设阶段。在已有的社区教育课程需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课程学习目的、学习内容、教材形式、教学形式、学习时间安排等方面对上海市19个区(县)的6万名社区居民开展了问卷调查,深入了解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课程的学习需求,以便为完善我国社区教育课程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社区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晰其概念生成、内涵特征及逻辑体系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式社区教育现代化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前具体国情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全体居民为中心,涵盖社区教育的理念目标、课程内容、方法手段、师资队伍及治理等社区教育各形态要素的现代性不断增长和实现的过程及模式。其既是正在产生的新概念又是早已存在的旧形态,是与中国社区发展共生演化的现代化,是政府引导下居民广泛而深入参与的现代化,是超大人口规模且老龄化突出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性质的现代化。为了推进实现中国式社区教育现代化,要坚持应有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3.
仲红俐 《成人教育》2012,32(10):31-33
课程是社区教育的核心领域,是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课程学习与开发的主体是社区居民,课程评价也要从社区和社区居民两个层面考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要在公平性、地域性、差异性、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社区教育机构的课程开发能力;整合社区内各种适用资源;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者的专业培训;课程的开设还要与职业技能考证挂钩,并根据社区实际情况打造精品课程和草根课程.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武汉市杨园街道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从达成社区参与目标方式的角度(社区参与目标取向是推进或实现四个转变,即决策转变、合作转变、外在参与转变、资源转变).发现和分析了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四个特点,即利益和兴趣唤起社区参与意识;参号效能感激发社区参与积极性;居民委员会组织是社区参与的保障;社区沟通不足限制社区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15.
课程是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保障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3P教学模型构建理论模型,对18所高校的2049名研究生展开调查分析发现:研究生课程感知、学习方式及学习结果总体较为理想,课程内容满意度有待提升;研究生课程感知对其采用何种学习方式具有显著影响,并对学习结果存在直接和间接的显著影响。建议在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中,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设理念,凸显学生课程学习的主体需求;从课程目标、实施、内容、评价四个维度深化课程内涵建设,引导学生采用深层学习方式;推进研究生教育课程治理现代化,重构课程治理空间、落实评课反馈机制、提高学生参与课程治理能力,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我国社区治理行政化和居民参与不足的困境,武汉市武昌区社区教育学院依据梁漱溟乡村建设及现代治理理论,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探索出以社区学校为平台,以班长议事会为载体,推进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行动逻辑与制度程序。即突破既有社区治理理念,回归社区教育本质;创设"班长议事会",协商议事解决难题;通过教育赋权,加强居民参与能力培训;孵化草根社会组织,推动决议落实;建立时间银行,实现对志愿行动的长效激励。社区教育内容、过程、形式与社区治理的关键要素紧密融合、环环相扣,对于提升居民参与意识、强化居民行动能力、扩展资源链接网络、重塑社区治理结构、建立"社区共同体"具有显著成效,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7.
易地脱贫人口市民化是该群体在非农就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权利参与、身份认同等方面向城镇居民全面转变的过程。易地脱贫人口市民化的价值意涵体现为:推动易地脱贫人口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防止规模性返贫的根本方向,维持城市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本保障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前提。易地脱贫人口市民化仍面临结构约束和主体限制的双重困境,其中,结构约束体现为制度抑制、权利缺失、关系阻滞、身份错位,主体限制则主要包括可行能力受限、发展意识滞后和心理认同模糊。欲破解易地脱贫人口市民化困境,应完善制度供给,迭代产业结构,优化空间营造,加强社区教育培训和营造包容性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8.
社区教育是基于本社区的需求,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素质和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发展的教育性活动。学习、培训是社区教育的主要形式。为了丰富社区教育内容,提高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应着力开发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社区教育教材。  相似文献   

19.
推动互嵌式社区建设是促进各民族更好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方式,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自2017年建立以来,作为移民搬迁社区的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苗家小镇一直致力于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并荣获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美丽搬迁安置区和柳州市民族团结示范社区。苗家小镇从加强党建引领、后续扶持、粤桂协作和思想教育四个方面创新开展互嵌式社区的创建工作,为民族互嵌式社区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思路与依据,给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提供以下参考:相邻共居促空间互嵌、就业增收促经济互嵌、氛围营造促文化互嵌、互助互融促社会互嵌。  相似文献   

20.
昭通市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腹心地带,是集高寒山区、边远地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的深度贫困地级市。从当地扶贫开发的现状与致贫原因分析为切入点,对整村推进和整乡推进、易地搬迁扶贫、产业扶贫、雨露计划扶贫、特困群体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扶贫开发模式的实践进行梳理,分析昭通市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不同扶贫模式的优缺点及适应环境,指出目前的扶贫开发模式存在覆盖面小,理论的收益和实际的效果存在差距,调动贫困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重视不够等问题,从而提出扶贫模式的选择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符合的产业,探索建立有效的"五+X"方桌形扶贫模式等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