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林舒然 《东南传播》2017,(12):118-120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受众对于传统媒体节目的内容与形式有了更多的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注重情感交流、贴近百姓的民生新闻类节目就成为了各个地方台的当家花旦,而这样的大环境也就对节目中出镜记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以笔者担任出镜记者时所在的民生新闻节目《帮帮团》栏目为例,探讨出镜记者的形象定位和专业素养能力。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迎来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随之而来的则是新媒体对报纸等各种传统媒体受众的分流,特别是对于报纸媒体来讲,新媒体所独具的传播时效以及传播方式上的贴近感与传播互动性,对报纸的民生新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互联网+",部分报纸民生新闻不能够做出正确的应对,没有能够发挥出自身所积累起来的权威性、公信力的作用,使得报纸民生新闻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之中。面对这种情况,报纸民生新闻如何实现突围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出舆论引领作用,是每一个报纸人都应该积极思考的。本文主要就"互联网+"时代下报纸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进行探讨,以期可以为报纸民生新闻在"互联网+"的环境之下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作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传媒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在资本的强力运作下在传媒市场上攻城略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和传播方式,传统的报刊媒体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受众、流量损失惨重,市场份额、广告收入大幅缩水。面临着险恶的生存危机,报刊民生新闻的优势在于其平民化和贴近性,在新闻语态、新闻题材和价值导向等方面带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受,但在新媒体环境中,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使得报刊民生新闻的上述优势几近丧失,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报刊民生新闻能否通过变革转型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将对新媒体环境中报刊民生新闻的困境及发展出路进行探索,以其与广大同行互相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记者只有掌握更多采访技巧,才能为受众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新闻内容,吸引更多受众。为此,文章对新媒体时代记者采访特点进行简要论述,解析新媒体时代对记者采访工作的要求,并提出优化采访技巧的策略,希望能够提升新闻采访质量,为媒体行业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民生新闻异军突起,成为众多媒体特别是都市类报刊精心经营的新闻品种。它以其贴近基层受众的实际生活而大受欢迎。那么,如何做好民生新闻,让民生新闻更加贴近受众,为受众服务呢?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逐渐进入新媒体的传播时代。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应要巩固原有的新闻素养,及时掌握新媒体的传播技能,着力培养媒介融合能力、塑造全能型记者,提升辨伪能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并在坚持"三贴近"原则的指导下,加强与受众的互通,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7.
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新闻的生命之源。围绕这一原则,当前,各新闻媒体越来越重视民生新闻的传播,从而在新闻媒体形成了民生新闻热潮。这是适应时代发展进行新闻改革的成功尝试,因此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然而,笔者发现,一些媒体把关注老百姓生活理解为对民生市井、日常琐事的关注,甚至将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严格划分开来。笔者认为,这样  相似文献   

8.
受众是新闻传播的出发点和终点,没有受众的新闻传播根本无从生存和发展。伴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被广泛地运用,体育新闻传播也日益走进微传播时代。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要想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继续保持舆论制高点,必须积极使用新媒体,不论是微博还是微信,都是高度依赖受众而存在的传播媒介。因此,微传播时代更要加强受众需求研究,让体育新闻报道更贴近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越来越普及,传播方式和节目内容越来越丰富,观众在屏幕前的时间不断被分散,为了吸引观众、贴近观众,媒体开办一些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关注民生的大众性栏目和节目,吸引了很多受众。电视媒体也不例外,为了使观众在屏幕前停留的时间更多,新闻越来越重视民生、关注民生,开始重视从广大百姓的角度出发,播报来自最基层的新闻内容,让观众有兴趣观看。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机制发生重大转变,党报民生新闻报道也受到很大影响,这就要求地方党报需与时俱进,创新形式和内容,做出更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民生新闻报道,拉近党报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在融媒体环境下,地方党报需要借助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不断推陈出新,使民生新闻发挥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出现播出受到客观条件限制、受众需求变化、内容老套、互动性差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新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编辑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拓宽新闻传播途径;创新表现形式;发挥新闻的组合优势;强化新闻内容思想深度;有效利用大数据和新媒体平台加强互动。  相似文献   

12.
曹莉 《视听》2018,(11):44-45
电视民生新闻主要从百姓的视角讲述新闻事件,深受广大电视受众的喜爱,在社会上形成了极好的口碑,一度风靡于全国各地的电视台。进入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已经成为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生共存的必然趋势。电视民生新闻面临媒介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需要在节目内容以及形式方面进行创新,转变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促进电视民生新闻报道从"小民生"到"大民生"方向的转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媒介发展步伐,满足受众更加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13.
在网络传播时代,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增加,从一定程度上分流了传统媒体的受众。作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民生新闻栏目,在面对网络传播时代如何走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民生新闻栏目应该从自身品牌建设、拓展新兴传播途径等来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开创一条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民生新闻历来是电视媒体的优势节目,自诞生之日起,由于其平民化选题、平民化视角和平民化诉求的报道方式,迅速圈粉,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但是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在改变传统媒体格局的同时,也使得受众的新闻接收习惯和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处不在的海量化新媒体新闻在民生新闻领域持续发力,不断分流着电视民生新闻的观众群体,使其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力不断下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电视民生新闻要在新媒体语境下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必须创新改变,积极融入新媒体,实现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5.
蔡效东 《新闻传播》2024,(6):118-120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编辑与写作,主要指的是基于深度分析读者特征、需求的条件下,结合新闻内容,利用好写作技巧,迅速抓住受众兴趣,让受众形成持续关注黏性。从本质上来说,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编辑与写作仍然是写作,但是编辑与写作的概念得以延伸,除了需要撰写文章之外,还需要对受众进行分析,做好市场细分,明确写作目标,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突破传统编辑与写作的范式,实现多媒体元素的动态呈现,促进媒体和受众之间的双向交流和互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的编辑与写作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媒体行业而言既是一个新挑战,更是一个新机遇。因此,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编辑与写作方式必须要发生改变,才能顺应时代发展。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与写作要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昀 《新闻前哨》2022,(14):42-43
对于广播新闻编辑记者而言,其采访报道质量直接关系到新闻栏目的整体质量与长远发展,更与广大受众群体的评价密切相关。因此,不论是新闻媒体单位还是新闻编辑记者,都要从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出发,探索采访报道质量提升的策略。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广播报道的准则,之后针对具体的实践策略进行了相关探究,希望所提出的想法与建议能够对当代广播新闻报道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7.
民生新闻的崛起,标志着新闻领域改革与创新迈出了一大步,也给电视人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民生新闻的出炉究竟给媒体和受众带来多大作用和影响?值得探究。简析民生新闻的几个特点1.具有贴近性。民生新闻体现了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弱势群体的三贴近本义,如《新闻夜航》节目,报道很多环境污染问题、学生教育问题、城市居民供水供热问题,房  相似文献   

18.
徐若清 《新闻窗》2011,(4):69-69
广播新闻以其传递信息快、节目容量大而吸引受众。随着网络与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涌现,广播新闻节目编排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在现今媒体竞争日益激烈、日益彰显个性魅力的时代,媒体从业者只有让自己的节目更贴近百姓、更贴近时代,  相似文献   

19.
金炜林 《东南传播》2020,(12):28-29
近年来,在新媒体的冲击和影响下,电视民生新闻收视份额逐年下降,广告创收市场日渐萎缩。面对节目时效性先天不足、与受众交互性弱、受众被新媒体瓜分与蚕食等现象,电视民生新闻该何去何从?本文以福建电视台民生新闻《帮帮团》为研究个例,在探索改变传统理念、移动直播提高时效、网台联动、强化服务帮忙意识等方面,打开一条适合电视民生新闻融合创新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民生新闻以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取向,真实性、亲民性、实用性、本土性的特点,成为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形式,但目前民生新闻存在内容同质化、报道琐碎化和新闻平庸化等问题,如何深入开展"走转改",保持民生新闻的生命力,让民生新闻更具影响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