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博 《科技风》2013,(11):79
"全球40%的石油被汽车消耗,中国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57%的石油依赖进口,且即将突破60%的安全线。",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中国发展电动汽车比任何国家都更加紧迫。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有目共睹。据"十二五"规划,中国未来5年将投入超过1000亿元资金,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预计新能源汽车2015年销量将达25万辆,2020年300万辆,相对于2012年9000多辆的水平,未来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增加近27倍。汽车性能的优劣不仅取决于汽车各部件的性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部件的协调和配合,取决于总体布置;总体设计水平的高低对汽车的设计质量、使用性能和产品生命力起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创建汽车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创建汽车自主品牌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1.自主品牌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自主品牌问题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无论是“世界加工厂”,还是“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中国逐步进入汽车社会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2005年中国汽车总需求量将达到593万辆,2010年达到860万辆,2020年达到1,700万辆,越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国。而作为世界前几位的汽车大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都拥有世界驰名的本国的  相似文献   

3.
<正>汽车强国,离不开产业配套。作为核心零部件之一,动力电池堪称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强,则新能源汽车强;动力电池弱,则新能源汽车弱。事实上,在“双碳”目标驱动的产业变革中,动力电池已成为关键一环。在2023年6月9日举办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锋就指出,“动力电池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之一”。吴锋认为,动力电池生产过程的节能降碳,  相似文献   

4.
中国石油进口参与国际定价的现状、趋势及策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唐衍伟  黄运成  杨婕 《资源科学》2007,29(1):184-189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石油、铜、大豆等许多大宗原材料的大买家,也是世界大宗原材料贸易需求的强大拉动者。据统计从2003年五月份起,中国石油消费量己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据巴黎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中国的能源需求总量还将继续增加。但这种地位,丝毫没有为中国赢得石油大宗进口的国际定价话语权,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占世界石油供应总量的2%,但在影响石油定价的权重上却不到0.1%。这一现象正威胁着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此,中国应以争取应有的石油进口国际定价权为根本出发点,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着重从发展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和组建价格联盟入手,实施中国获取石油定价权以及进一步建立自己的国际定价中心的策略安排。  相似文献   

5.
<正>汽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匠心,中国的汽车产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现如今也在进行着新的转变。据《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年度报告(2017)》表示:随着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汽车产业的格局。在时代发展下,《中国制造2025》为汽车业描绘了美好蓝图,完整描述了未来汽车技术低碳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相似文献   

6.
燃油时代即将结束地球上蕴藏的石油虽然比较丰富,但是能源毕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到目前为止,地球上石油蕴藏量的二分之一已被开采消耗掉,如果按照现在石油使用量估算,估计不到下个世纪中叶,地球上的石油就将被消耗殆尽。目前,全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的汽车生产量和保有量还在增加;而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进入21世纪后,汽车的生产量和保有量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现在,世界上的汽车主要是燃用石油产品的汽车,非燃油汽车还很少,全世界汽车用石油的消耗量占全世界石油总消耗量的一半以上,而且汽车生产量的增加,加速了石油的短缺和枯竭…  相似文献   

7.
汽车烧的是石油。人人都知道中东的暴富就是靠世界第一的石油资源。但是如果真的有一天,汽车都用上锂电池了,谁拥有世界第一的锂资源,是不是就会成为下一个中东?这会是在玻利维亚,还是在中国?  相似文献   

8.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温上升,努力实现碳中和目标是人类面对气候变化危机的主动作为和共同追求。碳中和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庞大系统工程,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的指导,碳中和学应运而生。碳中和学的理论内涵包含两个“动态平衡”——全球碳排放与碳吸收之间的动态平衡、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技术内涵包括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捕集、利用、封存和移除的全过程及相关的技术体系。能源消费结构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新能源为主的转型,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将由当前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新能源的“四分天下”,向以新能源为主的“三小一大”新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在此过程中,需构建煤炭、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多种能源协同发展。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也将从当前以煤炭能源为主的“一大三小”,向未来以新能源为主的“三小一大”格局发生革命性转变;新能源将主导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转型,最终将力争实现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独立”。但在能源发展中,始终把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发展新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社会、建设绿色宜居地球的关键。碳中和下新能源是世界能源转型的方向、能源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9.
基于广义翁氏模型的世界石油供应格局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旭  冯连勇  赵林 《资源科学》2009,31(2):238-242
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使得国内石油产量难以满足发展需要,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基于广义翁氏模型对世界石油产量及其供应格局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世界常规石油产量高峰大约出现在2021年,峰值产量约为41.9×108t;北美、中南美洲、欧洲、中东、非洲和亚太地区的产量峰值分别是7.3×108t、3.9×108t、8.5×108t、16.1×108t、5.1×108t和3.8×108t;在未来的世界石油供应格局中,石油供应将越来越依赖中东地区,中南美洲和非洲地区的石油产量在未来30年内大体保持稳定,亚太将成为未来石油供需失衡最严重地区,北美和欧洲地区石油产量占全球的比重将持续下降。中国在加强与传统石油大国联系的同时,应积极关注世界石油供应格局变化,进一步拓展与石油生产新兴地区的合作和联系。  相似文献   

10.
《科技广场》2003,(4):24-25
发展汽车工业、让轿车走入家庭是我国“十五”计划汽车工业的重点。但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汽车对石油数量的消耗也随之剧增。据统计,2000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已达7000万吨,按目前汽车的增幅到2005年石油的进口量将超过1亿吨。在这种严  相似文献   

11.
邸玉娜 《资源科学》2016,38(12):2307-2315
欧盟碳泄漏的量化研究是全球减排责任分配的依据,是欧盟征收碳关税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国实践自主贡献的重要指引。文中基于多地区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1995-2011年欧盟对中国碳泄漏的产业分布、总体规模;欧盟对世界主要国家碳泄漏流向以及中国各产业对欧盟碳泄漏的敏感程度。测度结果表明,欧盟对中国碳泄漏规模呈现上升趋势,其中60%以上的碳泄漏分布在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其他非金属矿物、水路运输、化学制品及航空运输等5个产业。从世界13个主要经济体国家看,欧盟对中国的碳泄漏量占其对世界碳泄漏总量的比重下降最快:从1995年的20.12%下降到2011年的7.41%,排名从第2位下降到第6位。虽然碳泄漏率即敏感性显著下降,但中国依然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国,碳泄漏规模和贸易规模较大,若欧盟以碳泄漏为由征收碳关税,中国出口企业将受到较大影响。因此,面对欧盟碳关税的压力和中国自主贡献的目标,既要针对碳泄漏的敏感性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也应联合众多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气候谈判,强调碳排放消费国的责任和义务,为发展转型争取技术和空间。  相似文献   

12.
欧盟碳泄漏的量化研究是全球减排责任分配的依据,是欧盟征收碳关税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国实践自主贡献的重要指引。文中基于多地区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1995-2011年欧盟对中国碳泄漏的产业分布、总体规模;欧盟对世界主要国家碳泄漏流向以及中国各产业对欧盟碳泄漏的敏感程度。测度结果表明,欧盟对中国碳泄漏规模呈现上升趋势,其中60%以上的碳泄漏分布在基本金属和金属制品、其他非金属矿物、水路运输、化学制品及航空运输等5个产业。从世界13个主要经济体国家看,欧盟对中国的碳泄漏量占其对世界碳泄漏总量的比重下降最快:从1995年的20.12%下降到2011年的7.41%,排名从第2位下降到第6位。虽然碳泄漏率即敏感性显著下降,但中国依然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国,碳泄漏规模和贸易规模较大,若欧盟以碳泄漏为由征收碳关税,中国出口企业将受到较大影响。因此,面对欧盟碳关税的压力和中国自主贡献的目标,既要针对碳泄漏的敏感性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也应联合众多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气候谈判,强调碳排放消费国的责任和义务,为发展转型争取技术和空间。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研究世界石油出口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以往石油产量研究方法的不足,建立多循环模型对石油产量进行预测;同时,结合对石油消费量的预测分析了世界石油出口能力.结果显示世界石油出口能力的峰值平台期出现在2006~2016年,高峰出口能力可达27.52亿吨.针对世界石油出口能力未来走势,重点分析了世界石油出口能力下降对我国可进口石油量和进口石油价格的影响,指出未来我国石油进口量将不断减小,进口石油价格将不断上涨.  相似文献   

14.
汽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但目前世界上汽车消耗的能源占世界初级能源的20%以上,并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30年后,全世界汽车的数量将从今天的4亿辆猛增到10亿辆。汽车所需要的能源将增加2.5倍,同时释放出2.5倍的污染物质。这30年里,世界上全部有经济价值的天然石油将会被开发殆尽。这种趋势将会严重地影响世界  相似文献   

15.
刘宏笪  张济建  张茜 《资源科学》2021,43(4):652-668
碳中和目标下,基于供应链调整各国间的碳排放关系,明确中国碳排放责任与形象,对于中国深化绿色发展、实现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球供应链视角,引入生产与贸易中的碳排放问题,并构建碳供应链测度分析模型。本文基于2008—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数据,首先,明确中国在碳供应链生产端的国内生产长度、国外生产长度,以及中国在碳供应链贸易端的碳出口、碳进口规模;其次,测算并总结中国、美国等19个世界主要国家碳净出口与国内碳排放情况,对比分析上述国家碳泄漏与碳减排情况,从而剖析并刻画中国碳排放责任与形象;最后,基于19个世界主要国家碳供应链生产、贸易端的情况,总结得出各国碳供应链国内、国外情况,进一步探究中国在全球供应链视角下的碳排放责任与形象调整方向。结果表明:①中国国内生产长度呈现二、三、一产业梯次化衰减特征,国外生产长度明显趋短,且能源、电气等关键产业陷入低端锁定困局;②中国年均碳出口、碳进口分别达880.375 MT、401.328 MT,碳规模位居世界前列;③中国贡献了41.21%的碳净出口份额,美英日法则形成686.511 MT的碳泄漏缺口,中国以全球最大的碳净出口国家身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承担积极的碳排放责任;中美俄国内碳排放达到1000 MT以上,但中国碳减排率达3.79%,显著高于美国2.07%、俄罗斯-1.05%,中国以较高的碳利用率呈现碳减排形象;④中国国内、国外碳供应链均处于“野猪型”状态,碳供应链质量有待提升;发达国家国内碳供应链多以“水牛型”状态出现,萎缩的经济降低了生产能力与碳排放量;国外碳供应链中,发达国家多呈现“乌龟型”特征,碳减排乏力且碳排放责任推诿。因此,中国须针对生产环节调整产业结构,摆脱产业依赖,继续秉持大国碳减排责任、呈现积极的碳排放形象。  相似文献   

16.
刘固望  闫强  羊建波 《资源科学》2018,40(3):547-557
各国对石油需求实证研究日益关注,需求预测方法涉及不同形式的模型和估算方法。但这些方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局限,如适用性有限、误差大、未能体现石油消费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等因素间的内在关联等。本文构建了一套基于交通部门终端能源消费“S”形模型的石油需求预测方法,预测不同发展阶段国家集团以及典型国家未来20多年的石油需求量。结果表明,全球石油需求增速明显放缓,并且在2040年前可能到达峰值,需求量为51.69亿t左右。美英等为代表的后工业化国家的石油需求呈现下降趋势;俄罗斯为代表的工业化晚期国家及以中国为代表的工业化中期国家的石油需求整体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峰值点分别出现在2025年和2030年前后;工业化早期国家和前工业化国家石油需求呈持续增长趋势。全球石油需求的先增后降趋势主要是受汽车能效提高、新能源汽车发展、碳减排约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将对全球石油供需格局乃至地缘政治带来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7.
今秋的北京所有市民都在迎接一一中国国际汽车零部件博览会及第七届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论坛。这是我们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向国人与世界人民展示自己的品牌,让世界了解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让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和世界新能源汽车企业互相沟通的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交通部门“S”形模型的全球石油需求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国对石油需求实证研究日益关注,需求预测方法涉及不同形式的模型和估算方法。但这些方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局限,如适用性有限、误差大、未能体现石油消费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等因素间的内在关联等。本文构建了一套基于交通部门终端能源消费"S"形模型的石油需求预测方法,预测不同发展阶段国家集团以及典型国家未来20多年的石油需求量。结果表明,全球石油需求增速明显放缓,并且在2040年前可能到达峰值,需求量为51.69亿t左右。美英等为代表的后工业化国家的石油需求呈现下降趋势;俄罗斯为代表的工业化晚期国家及以中国为代表的工业化中期国家的石油需求整体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峰值点分别出现在2025年和2030年前后;工业化早期国家和前工业化国家石油需求呈持续增长趋势。全球石油需求的先增后降趋势主要是受汽车能效提高、新能源汽车发展、碳减排约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将对全球石油供需格局乃至地缘政治带来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9.
徐辉  王慧 《科技管理研究》2016,(13):232-236
在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承诺于2020年实现碳强度较2005年减少40%~45%.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展望中国在保持持续经济增长约束条件下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首先,使用成分数据模型和ARIMA模型预测2020年中国的产业结构情况,据此设定产业结构调整的2种情景;其次,通过单位根协整检验定量分析碳排放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内在作用关系,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情景下分别预测2020年中国的碳排放情况;然后,计算得到2020年中国在8种情景模式下的碳强度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实现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水平,推测在不同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情景下2020年中国实现碳强度目标的可能性;最后,提出相应的产业结构低碳化政策建议,以期早日实现国家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正>自1859年人类开始规模化利用石油以来,地壳深处流淌了数亿万年的油气,成为一个事关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日常民生的战略性能源。一个半世纪以来,油气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石油科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石油发布的2021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指出,2040年前,油气将维持主体能源地位,占一次能源比重保持在50%左右。与此同时,石油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保持石油科技创新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