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鲵的智慧     
蓝冰 《家教世界》2014,(1):42-43
正有一种"鱼",能够捉到天上飞的鸟,它生长在巴西的丛林中,属于大鲵的一个变种。大鲵是一种两栖动物,俗称"娃娃鱼",喜食蚯蚓、鱼虾、青蛙和各种水生昆虫,它是怎样捉到天上的飞鸟的呢?2009年7月,巴西动物考察学家威尔罕亲眼目睹了大鲵捕食飞鸟的一幕。  相似文献   

2.
大鲵的智慧     
蓝冰 《良师》2011,(11):19-19
有一种“鱼”,能够捉到天上飞的鸟,它生在巴西的丛林中,属于大鲵的一个变种。  相似文献   

3.
大鲵的智谋     
王熙章 《少年月刊》2011,(10):36-37
每一种动物都有它独特的求生本领。比如鸥鸟水中捉鱼,让人感慨和佩服,但鸥鸟属于鸟类,鸟类动作敏捷是在情理之中。但如果有一种鱼,能够捉到天上飞的鸟,那就真有些让人匪夷(yi)所思了。这种鱼原产于巴西的一个原始密林中,属于大鲵(ni)的一个变种。大鲵就是俗称的"娃娃鱼",是一种两栖(qi)  相似文献   

4.
大鲵的智谋     
<正>每一种动物都有它独特的求生本领。比如鸥鸟水中捉鱼,让人感慨之余不得不佩服和羡慕。但鸥鸟属于鸟类,鸟类动作敏捷,纵能捉鱼,也在情理之中。如果有一种鱼,能够捉到天上飞会的鸟,那就有些让人匪夷所思了。这种鱼原产巴西的一个原始密林中,属于大鲵的一个变种。大鲵是一种有"鱼特性"的两栖动物,它形貌像鲇鱼,没有翅膀,因叫声酷似人类婴儿的啼哭而又名"娃娃鱼"。大鲵喜食蚯蚓、小鱼  相似文献   

5.
“鱼”猎手     
每一种动物都有它独特的求生本领。可我如果告诉你,有一种鱼,能够捉到天上会飞的鸟,你信吗?  相似文献   

6.
用接受美学来观照"艺术兴学"的办学理念,我们会发现,从认识论来说它可以"兴"学生本体,从方法论来说它可以"兴"学生的学习。它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对话、创造与构建,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起"艺术兴学"的学习语境,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动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期待",有利于让学生由"实际的读者"顺利地靠近或变成"隐含的读者",让学生在学习时多些"顺向相应",少些"逆向遇挫",从而实现学生与教师及知识之间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7.
"滴滴答答、滴答滴答",雨珠儿又从天上跳下来玩了。雨珠儿见过许多美丽的东西,却不知道自己是什么颜色。 一滴小雨珠落在花姐姐身上:"花姐姐,花姐姐,我是什么颜色?"  相似文献   

8.
教师职业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幸福源泉"、"人生境界",教师不应仅把从教看做是一种工作、一种"谋生手段",更应把教书育人看做快乐的源泉,看做一种事业、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9.
新片速递     
《最爱》 顾长卫再次出手,故事可以看成是变异版的"山楂树",相信一部诞生于末世村庄的爱情片会比"纯爱"更接地气。自己的妻子刚刚凭借《我们天上见》赢得了不少口碑,  相似文献   

10.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在德育过程中,不同的"话语模式"作为"隐喻"有助于很好地理解不同的德育范式。德育学有三大基本范式:一是崇尚道德绝对主义的"规范德育论","听话"是其典型的话语模式,它倡导教师进行"价值灌输",教会学生"服从";二是崇尚道德相对主义的"理性德育论","说话"是其典型的话语模式,它倡导教师秉持"价值中立",教会学生"选择";三是崇尚道德"重叠共识"的"交往德育论","对话"是其典型的话语模式,它倡导教师进行"价值介入",教会学生"协商"。  相似文献   

11.
《招生考试通讯》2013,(12):I0001-I0012
故事类 一只口渴难耐的鸟儿看见一股“长”在树上的“喷泉”.原来是河里的大鲵在喷水。小鸟好奇地问:“大鲵,你不在河里捉鱼虾.怎么在这里喷水呢?” 大鲵说:“你们飞在高高的天上,很难发现水源,这是为你们鸟儿准备的!”  相似文献   

12.
郑炳凯 《天中学刊》2011,26(1):95-97
辛亥革命是中国走出传统社会的一种方式,它促使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转型: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从"人治"到"法治",从"地域型"和"依附型"到"参与型",从"集权专制"到"民主共和"。  相似文献   

13.
美丽的愿望     
有天早上遇到女儿的老师,她兴奋地告诉我:你家荻儿摘抄冰心的诗句"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特意将两个"风雨"圈出来,还发表自己的见解:天上的"风雨"是真正的风雨,  相似文献   

14.
我是什么     
卜冬 《大中专文苑》2014,(12):63-63
有一个无聊的问题,"我是谁",如果把它换成"我是什么",那就有的聊了。"我",是一种武器,且看甲骨文里的"我",一把带长柄的战斧。中国传统文化叫人要谦卑,那是儒教兴起以后的事了,起码甲骨文那个年代,人是很张扬的,有"我"为证。  相似文献   

15.
陈彬彬 《成才之路》2011,(15):84-85
"校本教研"不仅仅是一种认识、研究方法和实践活动,更是学校和教师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特征,是一种"唤醒",是一种"体验",是一种"视界融合"和"对话文化"。  相似文献   

16.
周和平 《文教资料》2010,(35):151-153
课堂秩序"乱",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恶性的"乱",一种是有益于活跃课堂气氛的"乱"。教师要正确区分这两种"乱",要敢于直面"乱",不为表现的"流程"所惑;要善于制"乱",不为"乱"而"乱";要恰当掌握"乱"的尺度,以增强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许伟杰 《考试周刊》2011,(11):41-41
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味",即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评价的首要标准就是它是否有"语文味",但是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多走在"语文味"的边缘,在此,我就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8.
刘弛美 《考试周刊》2011,(34):224-224
"技术"作用的对象是"物",而"艺术",作用的对象是"人"。我们教育作用的对象是"人",尤其是初中教育作用的对象不是一般的"人";他们是少年,思想活跃,行为好动,朝气蓬勃,可塑性极强,是生龙活虎的"人",处在长身体,形成世界观的时期。所以,初中教育更应该是一门艺术,不能把它看成是一门技术,更不能把它看做是我们吃饭谋生的手段。我们应该用艺术的标准去衡量、要求本职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一、课程设计理念 本节课内容是基于"自我统合"这一概念。"自我统合"也称为"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感",它是一种个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是一种关于"我是谁""我在社会上应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教学细节呢?"教学细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涵智慧;它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课堂正是有了这样灵动的"细节",才有了让我们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是一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有它的教学才会那样饱满,那样激情跌宕,那样隽永俊秀。把握住了"细节",便留住了一份精彩,营造了一份美丽,那是一种心灵奔放的美,一种生命律动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