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君臣互市"说是韩非君臣观的重要内涵,充分体现出韩非政治思想"君权至上"的理论实质。韩非从人性之私的伦理内因、君臣势异的政治外因和公私争利的现实基础三个方面深刻诠释其"君臣互市"的政治主张。坚持"君权至上"的根本立场,促使韩非的"君臣互市"说走向极端化"尊君卑臣"的政治歧路,造成君、臣关系的内在失衡,陷入恶性发展。"君臣互市"说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专制权力下君、臣关系的真实内涵,但片面化认识君、臣之间利益关系所产生的消极性,导致韩非无法推动君、臣关系的良性构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君臣观是建立在对历史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的,以民本,以仁为核心。君必须以道行政,臣则应以道事君。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的为前提,臣对于君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孔子的君臣观表现了春秋末期人的意识的觉醒。以董仲舒为首的汉儒提出“三纲”说,对孔子的君臣观加以改造,从而形成了所谓“纲常名教”。“三纲”说的君臣观与孔子的君臣观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然而两千多年来,人们习惯于将这两种不同的君臣观混同起来,将“三纲”说的君臣观,当成孔子的君臣观,并奉为主泉。不但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宋儒受其束缚,而且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也未能摆脱这种束缚。这说明孔子的君臣观具有超前性,确有认真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对于项伯在“鸿门宴”中的表现,人教版《教参》以为他是内奸。何为“内奸”?《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暗藏在内部做破坏活动的敌对分子。”项伯的举动是否与“内奸”相符合呢?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张良与刘邦的谈话就道出了两人关系密切的原因:“秦时与臣游,项伯  相似文献   

4.
谦称是古人借用含有“低下”的字眼,以谦卑的口吻对人表示尊敬。古代一般男性对平辈或长辈的谦称有“臣”、“仆”、“愚”、“小人”、“小子”、“小可”、“鄙人”、“鄙夫”等。“臣”,本是西局,春秋时期的一种“男性家奴”之称。后引申为君主时代臣对君的自称,最后演变为自谦。如《孙膑》:“臣能令君胜。”这是孙膑对田忌说的话,二者并非君臣关系,谨表白谦。“仆”,本是“奴隶的一个等级”。后引申为“奴仆”、“仆人”,又引申为对己的谦称。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非敢如此也”。司马迁与任少卿是老朋友,并非  相似文献   

5.
看到林汉达先生编著的《西汉故事》第三页有董天野先生配制的插图,把张良画成无须少年,觉得不妥,因此笔者想就此考究一下张良的年龄。据《史记·留候世家》载:张良“父平,……(韩)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年,秦灭韩”。书中没有记载张良是遗腹子,可见他在父亲去世时(公元前250年)已经出生。《史记·项羽本纪》又载:“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指项伯)’。”由此可推测出张良与沛公刘邦年龄,相差不  相似文献   

6.
《鸿门宴》中的超前称“王”湖南衡阳市三中粟季雄“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鸿门宴》里,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具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  相似文献   

7.
儒、道、墨、法四家,均对君道、臣道有过较为清晰的论述,并透过"君道"与"臣道",明确了君臣的基本定位,即君、臣应"各守其道、各安本位"。其中,《管子》中既对君道、臣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同时又另辟蹊径,在详细阐述"君臣安位"、"君臣失位"的基础上,对"君臣易位"的产生、特点和影响做了清晰的论述。透过这一论述,我们进一步探究"君臣易位"背后的政治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我教《鸿门宴》,学生们总会提出不少疑问。今本着“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把这些疑问提出来,希望得到帮助。“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这儿没有写召张良出来,下文却说刘邦“乃令张良留谢”。试问:张良是什么时候出来的?“沛公起如厕”时,“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当时刘邦、张良、樊哙商量逃走,刘邦且能“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人数多,动静大,陈平岂能视而不见,听而不  相似文献   

9.
二月河 《中文自修》2008,(7):112-114
据司马迁《史记》载:汉高祖垓下之役,摧毁了项羽的主力部队,逼得这位百战百胜的“西楚霸王”饮剑乌江,战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似乎是“狼烟已熄”,静等着享受胜利的果实了。有一天晚上,刘邦出来散步.看见他的将士们三三两两坐在沙滩上“隅语”——说俏悄话。刘邦有些诧异,便问身边的张良:“他们在那里干什么呀?”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封建社会专制政体中,君臣关系一直是引人注目且难以理清的问题,历代学者志士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解析和重构,历代文学创作形式也多样化地反映着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样式。君明臣贤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君臣遇合,尤其在文学创作中,历代文人学者都大幅度地解读和重构着夹杂了特定历史背景和深厚感情的君臣关系,明君贤臣的思想和言行都具有深刻的审美意蕴,这一点在文学创作语境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君臣关系体现得较为突出和重要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鸿门宴》中,刘邦曾对项伯说过:“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这里的“他盗”是什么意思?不少参考书将它解释为”其他盗贼”或“别的盗贼”。我认为这不合文意。如果刘邦说自己遣将守关是为了“防备其他(别的)盗贼”。那岂不意味着他认为自己,或者项羽,或者他们二人也是盗贼吗?显然,这绝不是刘邦要对项  相似文献   

12.
自孔子以来,士大夫一直把君臣关系视为天下治乱的一个重要因素,奉行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行为规范.自幼诵读儒家经典,并“以之为权衡”、“以之为著龟”的方孝孺,也持这种观点.元末明初存在着严重的君不以礼待臣、臣不以忠事君的现象.例如,元中后期皇位不稳,大权旁落,法制纵驰,贿赂公行,臣者不知道忠君爱民是怎么回事.明太祖朱元璋惩其弊,勤政、集权、重吏治,但诛戮太多,用刑重而滥,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就冤死于洪武九年(1376年)的空印案.方孝孺对这样的君臣关系是不满意的.尽孝和安天下的双重责任感促使他对君臣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以下三点尤其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3.
据传,魏王要考查军事家庞涓和孙膑谁更有军事才能,就出了一道考题:“有什么办法要我从上面(魏王坐的地方)走下去。”庞涓答:“在君背后点一把火”。魏王微微摇头,以示你这招并非高明,孙膑深思后,为难地说:“臣学识浅薄没有办法让君从上面走下来,但臣有办法让君从下面走上去。”魏王惊讶地说:“啊!”随即从上面走了下来,  相似文献   

14.
汉高祖刘邦立国后,对张良、萧何、韩信助其取得天下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三人为“人杰”。实际上,在政治运行中刘邦与三人间的关系构成了一个政治博弈格局。本文拟就以政治博弈论为研究路径,分别从政治目标、政治资源和政治对策的比较研究,探析刘邦“与三杰”间的关系及政治结局。  相似文献   

15.
先说“臣”。臣见《说文·臣部》:“臣,牵也。”近人杨树达在《臣牵解》里解释说:“臣之所以受义于牵者,盖臣本俘虏之称……囚俘人数不一,引之者必以绳牵之,名其事则曰牵,名其所牵之人,则曰臣矣。”郑玄注《礼记》也说:“臣,谓囚俘。”孔颖达疏:“臣,谓征伐所获民虏者也。”最初,在战争中捉到的俘虏都被杀掉,到后来,战俘不再被杀戮,而成了会说话的工具——奴隶。郑玄注《周礼》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一人一姓的家天下,对于王  相似文献   

16.
荀子是先秦原始儒家中的集大成,他将先秦儒家的治国思想发展得较成熟:在关于礼的认识上,他提出“隆礼”、“重法”;在民本思想上,他主张“富民“、“平政”;为了规范君臣关系,他主张“尽君道”与“守臣道”。  相似文献   

17.
孙阳 《学语文》2006,(4):45-45
高中语文课本《伶官传序》中有这么一句:“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说的是五代的唐庄宗在叛军作乱后仓皇出逃,走投无路之际摆酒悲痛哭泣,跟随的诸将一百多人也相对号泣。臣下都割断头发,向天发誓,以死相报。  相似文献   

18.
顷读黎锦熙先生撰《钱玄同先生传》称:钱玄同说:“三纲者,三条麻绳也。缠在我们的头上,祖缠父,父缠子,子缠孙,代代相缠,缠了两千年。‘新文化’运动起,大呼‘解放’。解放这头上的三条麻绳!我们以后绝对不得再把这三条麻绳在孩子们的头上!孩子们也永远不得再缠在下一辈孩子们的头上!” 案:三纲之所以为世疾痛、诟病者,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误将“为”字训解作“是”。易言之,即误解为“君是臣之纲,父是子之纲,夫是妻之纲”。俗乃申其义曰:“只许君不君,不许臣不臣;只许父不父,不许子不子,只许夫不夫,不许妻不妻。”于是三条麻绳,紧紧地缠在“臣、子、妻”的头上,永世不得翻身,亦何怪其切齿痛恨,视若毒蛇也。  相似文献   

19.
快毕业了,同学们都在进行紧张的复习迎考,平时爱缺课好请假的学生现在赶不走了。可近两天,接二连三有人请假回家,有的说“家母有病”,有的说“急事等办”,有的说“亲戚来找”,有的说“父母急电”……。这反常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深思,难道他们的家事真的凑到一起了吗?我经过一番“明查暗访”,终于揭开了他们内心的“秘因”。  相似文献   

20.
《课外生活》2011,(7):86-86
“巾”对“币”说:你戴上博士帽,就身价百倍了。 “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我却有三室两厅。 “晶”对“品”说:你家难道没装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