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空间机械臂是一类仿人类手臂构型的空间机器人,是融合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科学技术为一体的复杂系统。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和空间探索的不断深入,空间机械臂已经成为各国深空探测和在轨值守不可或缺的组件之一,在空间站、卫星、深空探测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空间机械臂的特点是能够像人类的手臂一样抓取和搬运物体,在太空中对在轨单元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信息》2014,(6):11-11
正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3月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首个"太空摆渡车"今年将首飞,在未来的探月、探火等深空探测任务,在轨道转移、空间碎片清理等轨道服务,在新材料、新技术验证等空间试验领域等将发挥重要作用。梁小虹介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  相似文献   

3.
在深空探测方面,美国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和装备,特别是宇宙飞船、天文观测和深空探测器方面。例如,哈勃空间望远镜是以天文学家哈勃为名、在轨道上环绕着地球的望远镜。它于1990年发射之后,已经成为天文史上最重要的仪器。  相似文献   

4.
<正>深空探测一般指对月球及以远的地外天体进行空间探测的活动。20世纪50年代末,人类开启了深空探测的序幕。迄今为止,已发射深空探测任务超过240次,对太阳系内包括月球、行星、彗星、太阳等天体进行了探测,飞行最远的探测器距离地球超过200亿km。通过深空探测,取得了大量科学探测和技术成果,拓展了人类对太阳系和宇宙的认识,推动了空间技术的进步。中国的深空探测起步于月球探测,按照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任务规划,  相似文献   

5.
孙建  韩庆邦 《科技通报》2012,28(2):55-57
氧化物陶瓷热电材料是一种有利于环保的新型能源转换材料.本文通过对氧化物陶瓷热电材料性能和影响因素地分析,特别是针对物性对热电性能的影响,结合实践提出了把氧化物热电材料做成多晶材料、材料的纳米结构复合化、搀杂修饰材料的能带结构等提高其性能的具体途径,用以指导具体的应用,希望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百科知识》2005,(4S):41-41
美国研究人员运用纳米技术研制出一种新型激光热电探头。这可能是有望最快投入实用的纳米技术进展之一。他们用喷雾涂层法在探头表面喷涂了一层碳纳米管,碳纳米管涂层下面是热电转换材料。当激光照射到探头时,碳纳米管吸收激光中的光能,并将其转换成热能,而热电转换材料受热后可以发出电流,从而测出激光的能量。  相似文献   

7.
电能是一种高品位能量,利用、传输和分配都比较方便。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是大规模利用太阳能的重要技术基础,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其转换途径很多,有光电直接转换,有光热电间接转换等。这里重点介绍光电直接转换器件——太阳电池。  相似文献   

8.
吴季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1):1635-1641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的指示,我国航天事业在近年来出现了可喜的发展。空间科学成为越来越多从事航天事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关注的对象。然而,对于空间科学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和科学卫星这三类任务中如何发挥其作用,仍然有不少疑问和困惑。文章从空间科学发展的起源,以及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和科学卫星各自的特点,探讨空间科学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少林  郑伟  瞿诚  姚洪波  杨波 《大众科技》2012,(12):82-83,81
主要介绍利用ANSYS的热电耦合分析功能,对热电冷却器的温度分布、电势分布进行模拟分析,为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数据,使热电冷却器外形尺寸更加合理,降低试验造成的浪费,减少设计成本。  相似文献   

10.
海洋事关国家战略利益,事关全人类共同命运,急需发展全方位、多维度地观测、探测海洋的各类装备。文章简要介绍了核能应用于水下观探测装备供能的2种技术途径及各类热电转换技术,定性归纳了核供能对各类型装备的适用性,分析了其中的核安全相关问题,并建议重点支持放射性同位素制备与分离技术研究与平台建设、个性化特种反应堆研发与共性平台建设、热电转换技术研究及相关核安全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1.
电能是一种高品位能量,利用、传输和分配都比较方便。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是大规模利用太阳能的重要技术基础,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其转换途径很多,有光电直接转换,有光热电间接转换等。这里重点介绍光电直接转换器件——太阳电池。  相似文献   

12.
今后十年或稍后的一个时期,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目标为:全面提高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水平和能力,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开发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和低成本的运载火箭,建成新一代运载火箭型系列,增强参与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的能力。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建立初步配套的载人航天工程研制试验体系。发展空间科学,开展深空探测。建立新型的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加强空间微重力、空  相似文献   

13.
热能能够通过热电材料的载流子作用转换成电能,过程中无任何污染,进而缓解能源问题的同时保护了环境。目前热电材料的研究是当代的一个热点,最核心的是解决热电材料的转换率,其实质就是提高热电材料的热电优值(ZT值)。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中的氮化物,具有较高的塞贝克系数,是很有潜力的热电材料,但是由于热导率较高导致了ZT值较低,这里对Ga N进行了In元素的合金化,对其热电性质进行优化。计算主要采用了第一性原理和玻尔兹曼理论,对N型In Ga N的电子结构和热电性质进行了计算,结果得到In Ga N的ZT值在1100 K时达到了0.048,和已知Ga N的ZT值相比性能提高了153%,合金化显著的提高了氮化物的热电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14.
热电材料也叫温差电材料,是一种能够实现热、电能量相互转换的功能材料,它在热电发电和制冷、恒温控制与温度测量等领域都有极为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测试了不同热压温度下镥掺杂碲化铋基块体样品的塞贝克系数,发现塞贝克系数随着热压温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17,(8)
能够实现热能和电能转换缓解能源紧张问题的热电材料已经被公认,为了提高材料的热电性能,最重要的是提高材料的热电优值。这里采用合金化来优化GaN的热电性质。主要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软件VASP和基于玻尔兹曼理论的BoltzTraP软件对GaN以及Al_(0.25)Ga_(0.75)N进行了计算。通过计算得出GaN及其合金Al_(0.25)Ga_(0.75)N的能带结构,电导率,功率因子,塞贝克系数,热电优值。P型GaN的ZT在1100K时达到了0.039,P型的Al_(0.25)Ga_(0.75)N的ZT值在1100K时达到了0.661。Al_(0.25)Ga_(0.75)N的热电优值明显高于GaN的热电优值,合金化可以优化GaN的热电性质。  相似文献   

16.
太阳能热电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技术研发经历了两个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已趋于成熟。我国太阳能热电利用起步早,新世纪以来发展速度加快,专利申请量居世界首位,产业处于试验示范向商业运行转化的关键时期,官、产、学、研各界积极谋篇布局,力争使我国的太阳能热电产业迎头赶上,占领行业制高点。  相似文献   

17.
188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兄弟发现了压电效应。近150年后的今天,可用来实现电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的压电材料,在传感器、驱动器、能量回收等领域应用广阔。更早时期的1821年,泽贝克(Seebeck)发现了热能与电能直接相互转换的热电效应,如今热电材料在温差发电和半导体制冷领域获得日益增长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2011年中国的航天》是中国政府继2000年和2006年以后发表的第三部中国航天白皮书。白皮书在讲述过去进展与未来5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时,按照航天运输系统、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航天发射场、航天测控、空间应用、空间科学、空间碎片等九个方面分类进行了整体描述。  相似文献   

19.
Bi2Te3基材料是目前已知的室温附近性能最好的热电材料。但是其热电优值ZT仅趋近于1,对应热电转换效率不足10%,与实际应用的需求相差较远。本文以p型赝三元Bi2Te3基热电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Lu掺杂Bi2Te3基合金粉末,在不同热压温度下制得Bi2Te3基块体样品,意图通过掺杂稀土元素的方式来提高材料的热电性能。对合金化粉体样品进行了XRD物相表征,通过对比烧结前后合金化粉体的XRD衍射图谱,讨论样品的微观结构变化,并进一步验证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Lu掺杂Bi2Te3基热电材料的可行性。测量了合金化块体样品的导热系数,发现Lu元素掺杂使Bi2Te3基热电材料的导热系数显著降低,最低达到0.1938W/(m·K),有望通过降低导热系数的方式使Bi2Te3基材料的热电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20.
从深空探测大国迈向行星科学强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伽利略1609年将望远镜指向星空迄今,已逾400年。1959年苏联"月球2号"首次抵达月球,开启深空探测时代。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首次载人登月,催生建立行星科学。纵观人类深空探测60年,先后出现两次探测热潮、两个深空探测大国(美国、苏联)。苏联领先又衰落,仅留给历史一个深空探测大国的背影,而美国成功转型为深空探测强国,至今在世界行星科学最前沿领航。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作为正在发展中的深空探测大国,我国应该怎样立足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行星科学强国之路?文章参照历史,梳理现状,畅想未来,给出我们的思考:大力培养行星科学人才,尽快实现科学引领深空探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