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血玉米情     
玉米是世界性的粮食作物,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全国常年种植面积3亿亩。目前.世界玉米的平均单产是520斤,中国是556斤,高出30多斤。但与世界上种植面积大、平均单产高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平均单产水平仍然很低。美国的玉米种植是4.5亿亩,1987年平均单产是987.4斤.最高单产是伊利诺州农民赫尔曼华索创造的春玉米3096斤。  相似文献   

2.
<正>陕西是中国第一水果大省,盛产的苹果和猕猴桃,远销国内外,因此近几年研究陕西水果的文章颇多,而忽略粮食生产,研究陕西粮食生产的文章甚少。陕西的粮食产量自给率只有80%,即本省所产粮食只能共给省内80%的人口。自古以来,保障粮食生产的安全都要排在首位,2022年陕西粮食生产再次喜获丰收,创下了“十九连丰”,2022年全年粮食产量1 297.89万t,再创新高,同比增长2.2%,粮食播种面积4 526.21万亩,亩产287kg,同比增长1.7%,粮食单产打破历史纪录。  相似文献   

3.
卜祥 《华夏星火》2011,(1):33-35
据农业部统计并公布,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0928亿斤,比上年增加12亿斤,增长2.9%,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七年增产,粮食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48亿亩,比上年扩大1329万亩,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七年增加。  相似文献   

4.
稻米隐忧     
79岁的白美清显得很开心。1月28日,在国家粮食协会的小会议室里,他乐呵呵地告诉《农经》记者,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全国新增i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粮食1000亿斤规划》),表明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重视又十升了一个高度;而在《粮食1000亿斤规划》里,他所关注的“稻米安全”问题,也得到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华夏星火》2010,(3):5-5
农业部日前表示,今年将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继续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要求到本世纪末粮食上“两个台阶,199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500亿kg,2000年达到5000亿kg,保证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kg的水平。必须拥有平均单产230kg的粮田22亿亩。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是摆在全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小麦、青稞是西藏自治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80%以上。解放前在最反动、最黑暗、最残酷、最野蛮的封建农奴制度下,群众生活极端贫困,农业生产十分落后,粮食单产只有百余斤。解放后,特别是民主改革和文化大革命以来,西藏社会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农业生产亦出现飞跃发展的新形势,尤其是1972年以来推广冬小麦,促进了耕作制度上的重大改革,产量显著上升。目前冬麦播种面积已达70多万克(克为西藏土地面积单位,相当于内地的亩),在粮食作物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  相似文献   

8.
设立国家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是我国应对国际粮食问题,实现国内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本文在分析我国粮食供需形势和耕地资源面临压力的基础上,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角度提出在东北平原等粮食生产基地设立8亿亩的国家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以提供80%的粮食需求和防范特大自然灾害。在现有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对粮食主体功能区进行了空间布局,以便为国家的生存安全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9.
区域粮食安全的内涵、评估方法及保障措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树庆  王琪 《资源科学》2010,32(1):35-41
区域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组成部分,其定义和内涵存在鲜明的时代和地域差异,从保证当地经济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大局来看,粮食调出省份也存在粮食安全问题。文章阐述不同时代和地域粮食安全,以吉林省为例,定义粮食大省粮食安全的概念和内涵,指出粮食大省粮食安全内涵的核心不是解决吃饭问题,而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保证全国粮食供给的问题,应是以满足生产的不断发展和能够抵御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为目标。文章根据吉林省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现状,把粮食产量及其波动、粮食消耗和贸易、仓储能力等作为主要评估指标,用特尔菲法和权重平均法建立了粮食安全定量评估方法。评估结果表明:80年代前的粮食短缺阶段,吉林省粮食状况是很不安全的;现阶段吉林省多数年份粮食安全度较高,但几个严重干旱年是不安全或较不安全的。评估结果与实际相符。本文最后指出,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一是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二是粮食种植面积变化、农业投入、市场价格和政策。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一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防御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二是稳定粮食作物面积,加强农业技术开发,完善粮食政策和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0.
<正>水稻是我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100万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5%左右,平均单产406千克,低于全国水平。因此,选育高产品种,大面积推广高产良种,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保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由于我省特殊的  相似文献   

11.
以小麦为主食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82年的资料,世界小麦种植面积为35.9亿亩,约占谷类作物的32.6%,其总产量9621亿升,占谷类作物总产的28.4%。小麦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位粮食作物。1982年全国种植面积4.14亿亩,总产1260亿斤,占全国粮食面积的29.8%,占全国粮食总产的20.5%。  相似文献   

12.
耕地面积需求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耕地需求预测的必要性众所周知,粮食人均占有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粮食生产和物质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粮食产量则与耕地面积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今世界上十个人均占有粮食超过干斤的国家,人均耕地都超过世界平均数4.9亩,其中人均占有粮食超过2000斤的国家,人均占  相似文献   

13.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技术战略与路线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靠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和根本出路,技术战略和路线选择尤为重要.本文从提高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改造中低产田实现大面积增产、主攻玉米持续增产、主要依靠粮食生产核心区、确保种粮农民经济收益、粮食精深加工、节约和降低产后损耗、构建应对非传统安全的国家战略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科学技术战略与路线选择.  相似文献   

14.
松嫩-三江平原跨吉林、黑龙江两省,粮食产量占整个东北地区的45%,粮食商品率居全国所有粮食主产区之首。作为中华大粮仓,该区域受土地退化、耕地质量下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农田水土资源匹配程度不高以及缺乏新型的农田耕作栽培技术等问题困扰,粮食产能不是很稳定。“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松嫩一三江平原粮食核心产区农田水土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增收为根本,针对松嫩一三江平原粮食生产中的农田水土匹配能力弱的问题,以苏打盐渍化农田、侵蚀黑土农田、风沙瘠薄农田、渍涝农田、白浆土农田5种类型中低产田治理为突破口,通过技术研发与集成,取得了多项技术成果,为松嫩一三江平原粮食稳产增产和吉林省、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战略目标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期耕地资源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变化态势   总被引:78,自引:10,他引:68  
该文在分析1996年---2003年我国耕地资源变化格局的基础上,探讨了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包括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单产的年际变化率以及四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认为,我国耕地的流失呈加剧趋势;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呈下降趋势,且幅度较大;粮食单产变化不大。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和粮食播种面积年变化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和粮食总产量年变化率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强;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率和粮食产量变化率之间相关性较强,两者的变化基本同步;粮食总产量变化率和粮食单产变化率之间相关性很强,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后分析了2003年粮食总产量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下降的原因,认为造成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播种面积的减少,单位面积的生产能力基本未下降,而且粮食品种结构与粮食品质均有了明显改善;生态退耕尽管减少了粮食播种面积,但有助于提高耕地的总体质量,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和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战略。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6):I0001-I0003
[导读]张汝和是山东沾化县冯家镇李家村人,承包了1000亩盐碱地。这片地在山东万亩“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区内。张汝和是山东沾化县冯家镇李家村人,承包了1000亩盐碱地。这片地在山东万亩“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区内。今年这块地第一次种植小麦和玉米,小麦亩产606斤,玉米亩产626斤,而示范区内小麦单产最高能达898斤,玉米达800斤。张汝和说,没有科技支撑,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中国不同尺度的粮食减产类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粮食产量自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后连续下降,2003年粮食产量降至1998年后最低点。本文选取1998和2003年为典型年份,从国家、省级、县域3种尺度对中国粮食减产进行研究。通过建立粮食生产变化模型,分别计算了播种面积和单产变化导致的粮食产量变化量,分析了二者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中国不同尺度粮食减产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①在国家尺度,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都在降低,粮食减产量的79.3%是粮食播面减少导致的,播面减少是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 ②在省级尺度,我国有28个省级单位粮食产量在减少,总体上减产省级单位粮食播面和单产都在减少,减产量的80.7%是播种面积减少导致的,播面减少是省级单位减产的主要原因; ③我国粮食主产区的13个省级单位都在减产,减产量占减产省级单位总减产量的68.89%,总体上粮食主产区粮食播面和单产都在减少,减产量的68.8%是播种面积减少导致的,播面减少是粮食主产区减产的主要原因; ④我国县域单元中粮食减产县(市)数量占县(市)单元总量的79.44%,总体上减产县(市)播种面积和单产都在降低,减产量的75.9%是播种面积减少导致的,播面减少是县(市)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科技人物     
《中国科技信息》2011,(20):16-18
科技支撑粮食单产创新高——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式华、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赵久然全年粮食看秋粮,而秋粮大头是水稻和玉米。据农业部玉米、水稻专家实地调查分析,今年玉米、中稻的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百)粒重都比去年增加,预计秋粮单产高于去年,全年粮食单产将再创历史新高。日前,记者采访了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式华和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赵久然,请他们详解科技在今年粮食生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生存。但究竟需要守住多少耕地才能满足新时代中国粮食需求的底线,一直存在着不同的争论。为此,本文从厘清不同情景下耕地最低保有量需求出发,构建兼顾人口、人均粮食、粮食单产的耕地需求预测模型,模拟完全自给、高度自给、适度自给3种情景的耕地需求量;结合耕地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预测,判定耕地保护的理想能保量、基础应保量、底线必保量。结果表明:①2020、2025、2030、2035年理想能保量要求至少保住19.20亿、18.39亿、18.47亿、16.57亿亩耕地;基础应保量要求至少保住18.49亿、17.72亿、17.78亿、16.12亿亩耕地;底线必保量要求至少保住17.80亿、17.09亿、17.09亿、15.51亿亩耕地。其中基础应保量可作为理性的策略选择。②目前划定15.51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基本能保障2035年粮食自给,但今后若放弃严控政策,则难以满足2030、2035年粮食完全自给的耕地需求。未来应全面细化并继续严格实施耕地保护政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0.
今年,日喀则地区按照“一产上水平”的战略要求,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以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高产创建示范、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狠抓了种植业生产工作,确保了粮食安全。全地区共落实农作物播种面积127.76万亩,比上年增加0.3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6.81万亩,比去年增加0.61万亩,占总播面积的60%;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2.82万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