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次上课,我在讲台上仔细讲解,并时刻观察着学生的反应。班内绝大部分学生反应积极,踊跃回答问题。唯有吴明明老是低着头,不看黑板,也不回答问题。我悄悄地走到他身旁,发现他竟然在“专心地”看《红楼梦》!我一下子就火了,真想马上批评他一顿,但考虑到正在上课,怕影响其他同学,我压住了火。我把书从吴明明的手里轻轻拿过来,对他说:“好好听课吧!”然后我把书放到讲桌上接着讲课。  相似文献   

2.
儿子正读初一,老师说他看问题常有独到之处,受此鼓励,为父的我打定主意:让他多看看《杂报》。当我将新年的第一张《杂报》交到他手里时,叮嘱说:“好好看看人家是怎么看问题的。”第二天他晚自习回家,来不及换鞋,就捧上了日记本,说:“老爸,我写了篇杂,瞧我是怎么看问题的。”我不屑地说:“只看了一张《杂报》,就写起杂来了。”接过一翻,一个蛮有杂昧的题目赫然在目:《教育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文《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姊妹篇,人物塑造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将孔乙己和范进角色互换,设计了5个发散思维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深入思考之后讨论。下面作一简介,就教于同行。问题一:范进看了中举报帖,一时惊喜得疯了,如果孔乙己看了中举报帖,他的表现会如何呢?生1:孔乙己是个性格外露的人,自命清高,又常常被人欺凌、嘲笑,精神受到压抑。如果他突然知道自己中了举,那一刻,疯劲儿会更足,恐怕胡屠户打三巴掌他也醒不过来。(笑)生2:我…  相似文献   

4.
在我上《远行靠什么》一课时,照例让学生自读质疑,当问题解决接近尾声时,忽然有个孩子对我说:。老师,我还有个问题想问你,为什么飞机叫飞机呢?”啊?他把我问愣了。这也算个问题?那只不过是一个代号而已。我随口说道:“可能是因为它会飞吧。”他跟着就问:“小鸟也会飞,为什么不叫飞机?”“问得好!”  相似文献   

5.
钱芳 《现代教学》2008,(6):55-56
开学初,我借了一套《三国演义》发给班上的学生。过了几天,有学生提出疑问:“老师,诸葛亮身为丞相,他怎么亲自带兵打仗?”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他还是刘备的军师,善于用兵法。”没想到,问题接踵而至:“军师就是现在的将军吗?”  相似文献   

6.
这两天在上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早晨第一节语文课,我让学生集体朗读《纪念刘和珍君》中的第四部分,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我听到一丝不和谐的音符:一个学生用着怪异的腔调漫不经心的读着,与周围的气氛显得格格不入。我皱了皱眉头,没有中断读书。待到读完,我不动声色地把那个学生叫起来让他把这部分重读一遍,他不解地看了我一眼,依旧用那副调子读了一遍,学生哄笑起来;读毕,我让他再荤读,又是一阵哄笑。  相似文献   

7.
在我喜欢的美国电影《死亡诗社》里,基廷老师第一次给学生们上课时.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动作:他跳上了一张课桌,俯看着大家,开始他的开场白。  相似文献   

8.
有一位老师到外地执教公开课《早发白帝城》,在课上他自己想按照新课标的精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于是就让学生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重“合作”轻“自主” 问题举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故乡》一文时,我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闰土、杨二嫂,各是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布置完后学生开始讨论了,可当我参与其中时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他们很多时候都在互相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她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几分钟过去...  相似文献   

10.
作文课     
上作文课,学生们被要求写一篇作文:《我所见过最美丽的东西》。班上那个看起来对美最不敏感的学生,以惊人的速度第一个交了卷。他写的作文简明扼要,他写道:“我所见过最美的东西,美得无法以言语来形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 时间:2003~2004学年 任教年级:四年级 关键词:会到不会 学生在学习中出错是正常现象,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一直是我教学中的关注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学生学习出错原因及应对策略的研究、整理后,我撰写了《错误——学好数学的一剂良药》一文,投稿后被国家级刊物《小学数学教师》录用并发表于该刊2003年第5期上。  相似文献   

12.
听过于永正课的人都说,于永正有一股子灵气,“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举手投足都有戏。他教《燕子》,一边引导着学生读书,一边在黑板上画画,学生把课读懂了,他的“燕子展翅图”也画完了。学生们瞪大了眼,听课的老师啧啧称赞;他教《壁虎》,临近结束时,他突发一问:“课就上到这儿了,最后,我还想了解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最近读了李希贵先生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和《学生第二》两部著作,感受颇深。李希贵的书,文字浅显易懂,却往往视角独特、发人深思。在《学生第二》一书中,作者敏锐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当强调学生主体、学生中心的时候,我们应当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作者的思考是:要把教师放在学校第一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课《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一处写到,小女孩坐在墙角里用火柴在墙上擦燃了,眼前就出现了一些美丽的幻景。读到这里,今天的小学生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火柴怎么能在墙上擦燃呢?以前,教学这一课时,我都是先向学生介绍火柴发展的历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教学非常顺利。最近的一次教学,我一改以前的做法。首先,我鼓励学生将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一个学生问:“我们知道的是火柴必须在火柴盒上使劲划一下才会燃起来,为什么小女孩将火柴在墙上一擦就会燃起来呢?”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对他说:“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相似文献   

15.
学会听课     
在一所农村小学听了第八册《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执教的是一位教龄不长的青年教师,课后与他交谈,我问:“揭题时,你怎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艇’的前面加了个‘威尼斯’,问学生为什么?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如果要我来回答,说真的,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呀。怪不得学生们东一句,西一句,都不着边际。我觉得这个问题导向性不明……”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辩证思维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可行的。案例一一位老师在教学《将相和》时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说喜欢蔺相如,他们偏重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还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他们偏重于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本领。出乎意料,一个学生却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这个学生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职位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封他为大夫、上卿。我喜…  相似文献   

17.
从“独白”到“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案例:《见义勇为不畏强暴》(浙教版思想品德第12册)上完《见义勇为不畏强暴》,我感悟良多。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了徐洪刚见义勇为的事迹后,为了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口头创设了一个情境:一辆公共汽车上,一位扒手正将手伸进女乘客的背包里,意欲行窃。学生小林发现了,上前拽住扒手的衣服,大叫“抓贼。”那扒手缩回了手,狠狠地扇了他两个耳光。我问学生:“假如你是小林,会这样做吗?”“我会的,像小林那样制止坏人干坏事。”“我也会的,宁愿挨两个耳光,也要见义勇为。”“……”我正满心欢喜。忽然,一个不和谐音产生了———几…  相似文献   

18.
课题与文题     
那天,青年教师小贾随堂听我的语文课。那节课的内容是教《鲸》一课的第三节。课后,她提出的问题要求我解释一下。当时在讲授写法时,我就课题问学生:“请大家想想作文课,命题是什么?可以用《鲸》当范文?”学生习惯了,积极作答:──“命题可能是《我了解的一种动物》。”─—“也可能是《我喜爱的一种动物》。”─—“《我们的动物朋友》,也行吧?”——“我想,命题是《从电视荧屏上认识的动物》也可以。”我表扬了这些发言的学生。就是这两分钟的教学环节,引起了小刀的注意。她问道:“您把课文题目与作文命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九色鹿》一文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说出读书的感受时,有个学生的回答令我有点失措。他说:“老师,我从‘无奈’这个词可以看出国王是知道他的国家有九色鹿的,因为被王妃缠着没有办法,才无奈发皇榜的。”这个问题我在课前根本没有考虑到,我的思绪乱了几秒钟,但理智告诉我,我必须想法把学生的思绪拽回来。我就说:“国王到底知道不知道他的国家有九色鹿呢?如果他知道国家有九色鹿的话,他还要发皇榜吗?”我以为这位学生能顺着我的想法往下说,没想到他却说:“国王肯定要发皇榜,因为他自己不能去捉,派人去捉又不知道九色鹿在哪儿,  相似文献   

20.
一次课堂上,本人正眉飞色舞地投入到自己的讲授当中,突见一学生有别于他人,低头望抽屉,凭个人直觉,学生一定在开小差。轻声走到他跟前,发现他正津津有味地看书——郭敬明的《幻城》。心想,又是青春文学。为了不影响上课,我让他集中精神来,别看课外书了。但出乎意外的是,学生反驳了我一句:“老师,你不是说语文要多读书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