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活小歇     
匆匆忙忙吃早饭,匆匆忙忙去上学,匆匆忙忙做功课.匆匆忙忙……不知过了多少个匆匆忙忙,也许你已经忽略了每一天。停一停,看看你身后的每一天。  相似文献   

2.
郭霞 《广西教育》2013,(33):56-56
作为课堂有机组成的一部分,"课堂小结"这个教学环节的地位显得越加尴尬,它往往缺乏变化:时间固定、句式固定、形式固定,让教师麻木,让学生反感。"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改造"程序化"的课堂小结,让其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是提升课堂效率的途径之一。一、课堂小结不妨"缠缠绵绵"临近下课,许多老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总是显得匆匆忙忙,一般只有2-3分钟时间。这种课堂小结很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只会看着板书,机械地复述一遍。  相似文献   

3.
当前数学教育碰到了四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当前数学教育碰到的许多问题:大纲的一些必需内容被砍,青年教师被误导匆匆忙忙去搞不必要的“在职硕士文凭”,数学教授法被划入教育学领导等  相似文献   

4.
一2009年9月5日一早,我匆匆忙忙起床,匆匆忙忙拎起昨夜收拾好的包,匆匆忙忙开门,在啪的一声关门声后,猛然意识到:今天不上课。这个周六的清晨与许多个周六并没有什么区别,但一旦意识到这是我从教十二年来第一个依法享受的双休日,便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份感动来源于政府对教育是动了  相似文献   

5.
这是我眼中的现世,所有的利益都集中在大城市,在那里,铁石心肠的野心家可以大显身手,其余的人则"路断车轮生四角"。城市在侵略乡村,乡村则在模仿城市。我们迷失在慢性自杀般的孤立之中,对我们的出生地茫然不知,切断了与过去的所有联系,被迫生活在匆匆忙忙的现实中,像尘埃一样被吹向广阔无垠的平原。故土已经变得无关紧要,因为我们的心灵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寄托了。然而生活仍有希望,我们仍有希望。  相似文献   

6.
吴珠玲 《福建教育》2006,(9A):11-11
教育要改革,科研要先行。身处一线的教师应该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但现在很多学校的科研是开题热热闹闹.研究懒懒散散.结题匆匆忙忙。没有什么实效。  相似文献   

7.
曹春兰 《文教资料》2011,(25):124-125
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生活教育"学说,但内涵非常丰富,涉及教育方方面面的问题。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行是知之始"、"教学做合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论说,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在新一轮课程改革逐步开展的今天,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与冯友兰都注重直觉。前者一路讴歌"直觉"、"理性";后者斫出了一条"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有机统一的新路径。二者最终殊途同归,都倡导"情理交融"。直觉观的发展影响到他们直觉教育的内涵。梁漱溟提出"情谊教育",冯友兰提倡"无形教育",两者都借助"礼乐"来调情理意,并希望藉由"静默"、"悟"的方法来达到"不言之教"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我今年56岁,老伴58岁,都退休在家。儿子、儿媳各忙各的,吃过早饭就匆匆忙忙走了,剩下我们老两口在家冷冷清清的。虽说不愁吃不缺花,却总感到生活中好像缺了点什么。自从我的小孙子出生后,我们家的生活好像变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了。整天围着孙子忙来忙去,累是累一点,但累得心里痛快、舒畅。儿子、儿媳也都很孝顺,他们知道我们带孩子辛苦,回家后都抢着干这干那,一家人生活得乐融融的。  相似文献   

10.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当我们把教育定位在只是"脱贫致富"的手段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实际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为它没有重视"人",没有从文化特色和具体情况出发来发展教育。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提出"共生教育"理念。所谓"共生教育",解决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人类自身的生长同它外部世界的良性发展形成一个共生互补的系统。另一个问题是在与其它民族、其它文化相处以及对待自己的文化和现代化发展这些问题中形成的文化"共生"。一个是自然"共生"、一个是文化上的"共生"。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我们才有可能解决我们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刘伟 《广东教育》2011,(1):31-32
老师,老师,有人在网上骂你呢!我刚到学校,L就匆匆忙忙地跑上前来告状。我边走边问:是谁呀?是……是……二皮癞……L吞吞吐吐地说。嗯?谁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育界对"语文观"的讨论,值得华文教育界关注和借鉴,华文教育有必要回眸"语文观"的纷争;哪些元素构成"语文"的有机系统是讨论华文教育的前提,以往的六种语文观,都提到"语言"这个元素,提取"语言"这个"公因式"以后,剩下的元素还有"文学"、"文字"、"文章"、"文化"、"言语",分析这些元素及其构成的语文系统是讨论语文观的出发点;对华文教育的现象与本质有种种不同看法,华文教育的本质是对外汉语文教育,它与对外汉语、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三足鼎立,成为国际汉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张爱勤 《上海教育》2009,(15):21-23
民众教育是孟宪承教育思想里"着力最著"的一个领域。在开展对民众普及教育的历程中,孟宪承始终在一种国际化的视野下思考中国的民众教育发展,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和需要,创造性地构建了民众教育思想体系。与同时代的陶行知"生活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晏阳初"平民教育"、梁漱溟"乡村建设"等相比,  相似文献   

14.
大学理念、文化自觉、通识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灵魂"、"筋骨"和"肌理",完整地构成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一个完整"人"的教育。文章从文化自觉谈起,通过缩小文化自觉的外延,逐步分析文化自觉对于大学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意义。笔者站在文化自觉的角度,试图从高职教育的现状中探索出人文教育的筋骨和脉络。  相似文献   

15.
袁青 《文教资料》2011,(24):52-54
《学记》对教学的目的、作用、制度、原则等均有论述,它认为教学的目的有三个层次:"謏闻"、"动众"、"化民成俗";教学的作用是明白大道;教学具有一定的制度;教学的方法主要有"教学相长"、"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等。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教育活动离不开"人",教育是"人"的教育,因此教育学必须懂得"人",理解"人"。理解和懂得"人"的根本性质——人的本质,才能有好的教育,科学的教育学。历史上有关人的理论和学说以及当代人学理论的新发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尽管没有明确提出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在著作和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相关概念,如"宣传"、"宣传工作"、"政治宣传工作"、"鼓动"、"宣传鼓动工作"、"政治鼓动工作"、"政治教育"、"宗教教育"和"理论教育"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中介、目标等方面看,这些概念已具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内涵,突出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阶级性。  相似文献   

18.
徐冬青 《中学教育》2011,8(1):32-35
社会的教育基础由教育标准、教育机制、教育观念、教育资源等组成。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教育基础的变化,会带来社会形态的变革,反之,社会形态的变化也会导致教育基础或快或慢的变化。社会与教育的关系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本文从自主招生与中国社会教育基础变革的关系角度,提出应推进五个方面的转变:从"单一标准"向"多元标准"、从"单向选拔"向"双向选择"、从"同质竞争"向"异质竞争"、从"纵向配置"向"横向配置"、从"各管一段"向"有机衔接"。并提出与之相关的基础教育与大学配套的制度环境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美国青少年搜星计划是对"天才"实施教育的一项行动,但这种"精英教育"却受到了平等主义者的批判和反对,认为是违反教育公平原则的。事实上,搜星计划无论对"天才"的鉴定还是培养,都反映出"因材施教"的思想,这是差别基础上的公平,是更高层面上的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进行了持续而广泛的讨论。在关注重心上,这些讨论经历了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的转移,而在提问方式上则从"教育理论怎样联系实际(实践)"转向"教育理论如何走向实践"、从"如何建构面向实践的教育理论"转向"教育实践者如何建构理论"。在梳理有关上述问题讨论的基础上,认为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凸显"专业视野",走向"实践分析",关注"中国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