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7年1月1日,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开播10周年的日子。《午间半小时》是一个接近听众、接近生活、接近实际,融新闻性、知识性、服务性为一体的综合性节目。这个节目紧紧把握时代的脉博,讴歌改革,提倡创新,追求进取,揭露、打击社会生活中阻碍改革发展的错误思想和不正之风。十年来,《午间半小时》受到社会各界普遍欢迎。人们称呼《午间半小时》是“午餐桌上的好朋友”、“现实生活的百科全书”。并成为全国叫响的名牌栏目。《午间半小时》十年来收听率不减,这与节目制作人员坚持改革、创新、进取精神是分不…  相似文献   

2.
1987年1月1日开办的《午间半小时》节目,是采用主持人方式播出的一个融新闻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广播节目。到现在,这个节目已经成为在社会各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名牌广播节目。九年多时间,《午间半小时》收到听众来信140多万件,据有关调查机构在全国抽样统计,《午间半小时》节目拥有固定听众4.9亿。  相似文献   

3.
《午间半小时》和《新闻纵横》节目,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性专题节目,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深受听众的欢迎和喜爱。这两个节目都是中央台在广播改革中推出灯重点,是台领导重视、全台同志关心的名牌节目。 《午间半小时》节目是1987年1月1日开办的,到现在已经开办8年多。据有关权威调查机构在全国抽样统计,《午间半小时》节目拥有4.9亿听众,8年中收到听众来信140多万件,听众评价这一节目内容丰富、话题新颖、贴近生活,弘扬了主旋律,反映了群众呼声。《午间半小时》节目从1987年起,24次获全国好新闻奖、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奖,6次获国际奖。主持人分获全国主持人节目“开拓杯”特别  相似文献   

4.
人有个性,干什么活儿的人总要适应本工作的特性,当节目主持人也得研究自己作为主持人的特性。主持人节目离不开节目主持人,没有专人主持,不能叫主持人节目;主持人水平高低,直接影响节目的质量。可是身为节目主持人更应该意识到主持人离不开自己的节目,主持人应自觉地与自己主持的节目共荣辱。既然节目质量的高低决定主持人的声誉,那么,主持人研究自我特性,就要从节目的要求出发。我当《午间半小时》节目的主持人好几年了。每天都忙三选四地过日子,一次次节目倒是主持下来了,确实也尝出点《午间半小时》节目主持的酸甜苦辣。这里想理一理思绪,看看今后怎么把《午间半小时》的主持人当得更好些。  相似文献   

5.
发挥广播优势贴近群众生活杜嗣琨《午间半小时》节目是1987年1月1日开办的,它是采用主持人方式播出的一个融新闻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节目。8年多时间,《午间半小时》坚持自己制定的节目方针:接近群众、接近生活、接近实际,谈论人们生活中普遍关心...  相似文献   

6.
中央台《午间半小时》节目主持人傅成励在《浅论参与型主持人》一文中说,划分主持人的类型,应当有一个统一的客观标准。而且,这个标准不应当仅仅走形式上  相似文献   

7.
如今,要让人们打开收音机已经不那么容易了,报刊种类繁多,电视更以其传播形式的直接、迅速争取了大批观众。更重要的是,过去那种高腔大嗓、宣传味说教味很浓的广播对老百姓已彻底失去了吸引力。那么,广播的出路在哪里呢?《午间半小时》节目就是我们较成功的探索之一。《午间半小时》节目创办于1986年底。当时七八个年轻人和三两个老编辑坐在一起,议出了这个节目的主导思想——既注重新闻性,又注重知识性、趣味性;既宣传党的政策,又及时全面地反映群众的呼声。首先我们请来虹云、陈希和傅成励当节目主持人。他们以听众的知心朋友出现,谈身边事,说家常理,寓情于中。人有人情味,节目也就有了人情味。  相似文献   

8.
一近年来,我国各地电台主持人形式的节目,在不断的探索、追求中发展起来,并发生较大的变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今年元旦同时开办了四个主持人节目,它们是:《午间半小时》、《今晚八点半》、《对农村广播》、《青年之友》。这些节目在全国广播界和广大听众中引起了较大反响。《今晚八点半》开播四周,听众来信就突破两万封,这种情况是前所少有的。如今,全国各地电台纷  相似文献   

9.
《午间半小时》主持人傅成励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主持人只能在节目方针规定的主持人形象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去丰富和完善,不能为之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0.
张敏 《记者摇篮》2009,(11):83-83
直播板块节目作为一种受听众欢迎的广播形态,已经存在十多年的时间了。从1986年底南方城市兴起了广播节目改革热潮,珠江经济电台推出了大板块主持人直播节目,到198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节目改革中推出《午间半小时》、《今晚八点半》等综合性主持人节目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焕发广电生机的有效载体。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集采编播于一身的从业人员,  相似文献   

11.
杜嗣琨,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综合节目部主任、主任编辑。曾参与创办《午间半小时》节目,现为该节目主要负责人。杜嗣琨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很强的业务能力,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业务骨干。作为《午间半小时》节目负责人,他参与组织和落实了多次重大报道,如每年“两会”的配合宣传;去年党的十五大的宣传;香港回归的宣传;以及中宣部推出的一系列典型的宣传等等,圆满地完成了每一次宣传任务。杜嗣琨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注重深入生活底层,认真采访,捕捉群众关心的热门话题,反映百姓呼声,制作广播节目精品。他采制的广播作品曾…  相似文献   

12.
1990年3月,《午间半小时》节目组与中国社会调查所舆论调查部合作,推出了一个新的栏目——《调查与回声》。这一旨在了解社情民意、促进舆论交流的新措施很快引起人们关注。一段时间来多少有点沉闷的节目又掀起了小小的波澜。专栏节目是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的。发展有起有伏,这是规律。一个长期性节目,如果不能时时加入一些新鲜成分难免使人产生陈旧感。只有不断更新内容、改换形式,才能维持节目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午间半小时》(简称《午间半》)从1987年1月1日开播至今已有8年多的历史.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93年所作的全国听众调查,它的固定听众高达4.9亿人!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也是一个令《午间半》的成员骄傲的数字.8年中,《午间半》共收到听众来信140多万件,24次获得全国好新闻奖、中国广播奖,6次国际奖.其主持人先后获得全国“开拓杯”特别金奖和全国首届古佳广播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出于对深度报道新闻事实的需要和对主持人权威效应、串联作用的运用,新闻性主持人节目在本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应运而生,出现了一批诸如《午间半小时》(中央人民广  相似文献   

15.
1995年1月份,随着承德人民广播电台的改版,我被安排到“热点话题”节目组,从事编、采工作。一年中,我除了完成本工作以外,还在省以上新闻单位发稿21篇,其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发稿4篇、《新闻纵横》节目发稿1篇,《法制园地》节目发稿1篇;另外,《工人日报》发稿1篇。这些稿件的发表,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一些同行问我:“你  相似文献   

16.
<正>从2007年1月1日起,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将原有在综合频道播出的《福建早间新闻》、《午间新闻》和在东南卫视播出的《东南早报》、《东南午报》分别合并为早间节目《早安海西》和午间节目《午间报道》。半年多来,栏目主创人员坚持"主流民生海峡特色"这一栏目定位,不断探索,努力开创民生新闻新局面,收视率节节攀升。  相似文献   

17.
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我作为广播记者,向中国听众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妇女的追求、向往、工作状况、生活情趣以及面临的问题,也向来自各国的妇女讲述了发生在我们中国妇女身边的故事和未来的畅想。世妇会期间,我除了为我们《午间半小时》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新闻纵横》节目、《世妇会专题》节目、台播部、听工部制作了节目外,还为国内外许多同行充当临时翻译,忙得不亦乐乎。值得欣慰的是,一位同行对这次报道给予了“及时、翔实、生动”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杨陵农科城四十年巡礼》这篇报道在这次陕西省好新闻评选中被评为—等奖,我们很高兴。《杨》稿是为中央台1989年国庆重点报道采写的,它先后被《新闻与通讯》节目、《午间半小时》节目和对台部的《今日祖国》节目采用.一篇稿件短时期内在三个节目中播出,其采用率是较高的,也并不多见。有幸的是,这三个节目都在这篇报道中找到了适合它们采用的内容,它至少说明这篇报道基本上满足了编辑部对国庆重点报道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2月25日播出了一条关于我国电力发展情况的报道。这是一条概况式的报道,可以说题材比较重大。由于中央台在播出时采取了“淡入淡出”的形式,缩短了这条信息与听众的距离,可听性很强。就内容来说,这篇报道比较“硬”,其中涉及很多数字和专业术语,加上题材较重大,如果不精心地做一番处理,很容易使报道“板着面孔”只谈大道理,报一些听众并不一定关心的数字,给人以枯燥、平淡的感觉,让人漠然置之。但《午间半小  相似文献   

20.
板块节目是近几年在我国广播中出现的新的节目形式。人们又称它为综合性节目。目前我国的板块节目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中央台《午间半小时》为代表的小板块节目,即小时段综合节目;另一种是以珠江经济台为代表的“大板块”节目,也就是大时段综合节目。小板块节目一般为20分钟,半小时和一小时节目。大板块节目一般为二三小时,最长达10多个、20多个小时。自这种节目诞生之日起,人们或从改革、开放的大气候,或从政治、经济、地理环境,或从广播自身传播规律,受众心理等方面写文章阐述它的设计依据。都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却忽视了从具有强大生命力、充满辩证思想的模糊思维学中寻找理论根据。本文试图从这一方面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