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0 毫秒
1.
在论战中形成的论辩艺术——谈孟子辩术的形成及其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二方面对孟子的论辩艺术进行论述。一方面 ,从孟子当时所处的社会变革的大环境 ,分析了孟子论辩艺术的具体形成 ,说明了孟子“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的客观现实 ;另一方面 ,从《孟子》七篇中采撷若干史料分析孟子论辩方法的具体运用 ,说明孟子论辩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正>"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这是我国古代著名理论家刘勰对孟子的高度评价;郭沫若在他的《十批判书》中称孟子是"以好辩而受非难的人":这些评论都证明了——"亚圣辩才冠古今"。孟子以其独特的论辩方式彰显了他作为雄辩家的气魄,其高超的论辩能力和技巧在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辩论是一种学问,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文化。这学  相似文献   

3.
<正>导语战国诸子,好辩、善辩是时尚,而孟子尤以知言善辩著称。孟子在中国文学史、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气"这一概念,并把"养气"和"知言"结合起来,形成了孟文刚柔相济而又析义极精的论辩艺术,充分表现了《孟子》散文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除《孟子》外,古代精彩的论辩文不胜枚举。综观这类文章,  相似文献   

4.
《孟子》一书是孟子论战或论辩的记录。对话言说方式是其主要的言语表达形式。以"对话理论"为理论依据,从对话的角度来审视《孟子》中的对话,并且将之与孔子、庄子的对话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孟子对话言说方式的特点及其与真正的对话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部散文集,集中体现了孟子的学术思想和高超的论辩艺术,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主要表现在主体风格和表达形式两方面,其散文中的民本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孟子是战国时代技压群雄的论辩大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天才的雄辩家。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最突出的特征,其论辩技巧主要有避其锋芒术、欲擒故纵术、引君入縠术、比附说理术、层层追问术、铺陈排比术等,可谓集先秦论辩艺术之大成。  相似文献   

7.
《孟子》一书的论辩艺术前人多有论述 ,本文认为 ,孟子的“好辩”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 ,实现“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远大的抱负。孟子的论辩技巧十分高超 ,如引人入彀、层层进逼 ,以诡辩对诡辩的手法颇引人入胜。同时在论辩时善于使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8.
陆精康 《现代语文》2005,(11):24-25
刘熙载《艺概·文概》称道《孟子》的论辩“析义至精”而“用法至密”。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是《孟子》散文的显著特色。孟子一生周游列国,自述“余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其时,“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故“夫子好辩”(《滕文公下》)。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敏捷的思维,加上时代风气的熏染,造就了这位论辩奇才。《孟子》散文论辩艺术关涉到逻辑、语言、风格、个性等方面。本文结合教材内容,从方法论这一角度对《孟子》散文论辩艺术略作分析。一、从容陈辞,引人入彀(gu)《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齐宣王问霸道…  相似文献   

9.
《齐桓晋文之事》典型地体现了孟子的论辩技巧。一攻心诱人。本文的论辩是  相似文献   

10.
孟子以"善辩"著称,这主要是因为他能够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论辩方法.其论辩方法主要有直言法、移花接木法、设彀法、譬喻法、变通法、用典法等.  相似文献   

11.
孟子是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一生以继承孔子之业、宣扬儒家道统自任。他周游列国,对各国国君宣传其"仁政"、"王道"思想,同各种非儒的思想进行论辩。今天的很多成语就源自于孟子的这些论辩活动,其中表达了孟子的关于君王为政、个人修身等见解,体现了孟子铁肩担道义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先秦诸辩中,孟子的论辩最具艺术特色。孟子的论辩,不像孔子般长驱直入,也不像庄子善于托物寓理,而是在战略上,能够充分考虑到论辩另一方的地位、权势,进而抓住其相应的心理反应,善于审时度势;战术上以攻为主,但攻击时环环设下圈套,显出温而不火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孟子散评议很讲究论辩艺术:从章的气势、论辩方法、语言技巧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论辩特色。  相似文献   

14.
孟子的论辩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桓晋文之事》以对话的形式记述了孟子说服齐宣王放弃霸图而施行仁政的过程,但实则是作为臣子的孟子和作为国君的齐宣王进行的一场辩论。我们知道,古代的君臣关系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没有是非可辩,没有道理可讲,君王的话是金口玉言,就是真理,所以孟子想在论辩中取胜绝非易事。但他终以如簧巧舌使齐宣王打消了称霸的念头,接受了孟子的主张,这足以证明孟子的论辩艺术多么高超。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孟子的论辩艺术。一、巧转话题,以抒己见文章一开头,齐宣王就提出想听听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孟子敏锐地意识到宣王想效法齐桓公而…  相似文献   

15.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征,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孟子要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其论辩就必须要有严谨的逻辑性,而《孟子》中就运用了大量的逻辑学中的推理方法,如对三段论、二难推理、类比推理方法的运用以及它们的综合使用,这样就使《孟子》具有强烈的逻辑思辨色彩。逻辑推理方法的运用不仅让孟子在说理中战胜了对方,而且对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当代人思维过程的严密性和论辩技巧的科学性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齐桓晋文之事》以对话的形式记述了孟子说服齐宣王放弃霸图而施行仁政的过程,但实则是作为臣子的孟子和作为国君的齐宣王进行的一场辩论。我们知道,古代的君臣关系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没有是非可辩,没有道理可讲,君王的话是金V口玉言,就是真理.所以孟子想在论辩中取胜绝非易事。但他终以如簧巧舌使齐宣王打消了称霸的念头,接受了孟子的主张,这足以证明孟子的论辩艺术多么高超。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孟子的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17.
《孟子》杂文的论辩艺术与讽刺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孟子》中杂文的论辩艺术和讽刺艺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孟子》中以论辩见长和以讽刺取胜的杂文名篇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1.温故知新,延伸拓展。初中阶段,学生学过孟子的一些文章,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对于孟子的仁政思想、王道主张以及孟子语录体散文的语言风格、论辩技巧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教学此文,可引导学生新旧对接,生发联系,加深对孟子政治思想的理解,对孟子论辩艺术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孟子》中的一些篇章逻辑不严,存在诡辩现象,将孟子的诡辩置于论辩中进行微观分析和宏观归纳就会发现,孟子为了阐释自己的理论,以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和穿凿附会、无类比附这两种手段与对手进行论辩。孟子的诡辩符合个人性格,同时,《孟子》处于语录体和论说体的过渡期,诡辩也是体制使然。  相似文献   

20.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有着一个与其他儒家贤者大相径庭的特征:长于论辩。而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论辩上的成功,与其技巧的灵活、观念的变通,有着极大的关系,亦即孟子是一个懂得且善于权变之人。孟子的权变之举,不仅能展露出他睿智的一面,更是他人之性情的充分流露。因此透过孟子外显的权变表现,非但可以看出孟子的睿智之特点,更可借此窥见孟子内在情性的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